蘇軍德
(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金昌 737100)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推進以及我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1],中國大地上已形成了“大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教育創新作為一切創新的根源[2],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中國制造2025》多次強調[3],要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驅動發展綱要》也同樣強調[4],高職院校要加快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為大學生搭建良好的創新創業平臺;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也明確指出[5],要將創新作為引領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尤其是要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由此可見,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和輸送的重要基地,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高等職業院校擔任著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行業的快速轉型,大多數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進行了一定改革[6-7],但仍然存在創新創業教育的簡單化和功利化,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在創新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內容講授,而忽略實踐教學,盡管也采用了相關案例和走訪企業等方式,但教師還是以教材為主,學生缺乏實踐練習[8],進而導致學生只掌握了基礎創新能力,而拓展能力和層次性沒有得到掌握。另外,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不僅擔任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還面對著巨大的科研壓力[9]。因此,創新教育涉及面還相對較小,尤其是以項目驅動的創新能力訓練只能兼顧部分學生,從而使創新教育覆蓋面較小而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創新能力提升活動的有效性。
相關研究表明,教師的專業素養與學生創新能力具有較高的相關性(r=0.143,P<0.001)[10]。然而,在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中,創新創業專任教師數量較少且職稱較低,大多數創新創業導師都由其他課程教師兼任,他們雖具有較強的專業課程教學能力,但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還遠遠不夠[11],加之創新創業課程是一個持續性過程,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遇到問題與教師不能有效溝通,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從而使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而由其他課程兼任的創新創業導師,在創新教育過程中,創新內容與相關領域專業人才培養的銜接度不高,使得創新教育不系統、不專業,從而缺失實效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校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對創新毫無興趣,也很少去思考創新創業的道路,對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也只是被動地接受[12]。學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基本素質,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就會主動放棄。雖然近年來,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但學生對行業發展和相關政策理解不夠準確,難以從創新創業課程中發現新思路,難以形成有效的項目進行實施。
創新創業課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相互溝通。但目前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堂仍然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就阻礙了學生與老師的平等溝通,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從而產生畏難情緒。由此可見,職業院校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創新創業課程的有效開展,教師與學生必須通力合作,實時溝通,才能避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充分利用互聯網等開展形式多樣、靈活溝通的教學方式改革。
創新創業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且在知識體系上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目前,大多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而教師對課堂的教學設計多圍繞課程進行教學活動,缺乏過程監督環節,多以布置任務或讓學生自主設想,但在實踐過程中沒有有效的監督管理,使得創新創業課程變成了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的基礎課程。因此,職業院校應進一步強化全過程管理。全過程管理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驅動,以成果為導向,教師貫穿于整個過程進行指導,這樣不僅可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實踐者,還可以提高團隊的協作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為了定量地評估項目化教學對創新創業能力的促進作用,研究選取聯想能力等8個要素和分析能力等7個要素作為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指標。研究設計和發放問卷520份,對甘肅有色冶金職業技術學院的建筑工程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等10個專業學生進行了調查,共收回問卷495份,收回率為95.19%。問卷采用優秀、良好、合格、一般和不合格5個等級進行評價,并分別賦予5分、4分、3分、2分和1分。
創新能力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圖1),未參加項目化教學培訓的學生其創新能力各項指標都低于已參加項目化教學培訓的學生,而經過項目化培訓的學生,創新能力各項指標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創新意識顯著提升(P<0.01),得分為3.27。這是因為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相互交流,面對問題時,團隊成員之間可以相互鼓勵、相互討論,發散式的思維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通過直接參與項目,使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科技前沿,把握行業和學科發展動態,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知識體系,進而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圖1 創新能力指標評價結果
創業能力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圖2),未參加項目化教學培訓的學生其創業能力各項指標都低于已參加項目化教學培訓的學生,而經過項目化培訓的學生,創業能力各項指標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創業意識和分析能力顯著提升(P<0.01),得分分別為3.35和3.58。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可以直接接觸項目,并且可以面對面地和老師溝通交流,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解決。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或科研成果比賽,直面評委老師的點評,能夠促進學生對項目的認識,激發學生內在動力與學習意愿。除此之外,競賽中生成的有價值的作品,還可以直接轉化為具體的產品,進而增加了學生創業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圖2 創業能力指標評價結果
根據國家新工科建設要求,進一步深化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體系[13],改革原有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構建以“項目引領、崗位需求、技能復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立足行業需求,根據崗位和職業能力要求,基于基礎、突出技能、融入創新元素,打造綜合一體化實踐項目,并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循序漸進地分配工作任務,最終完成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創新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相關研究表明,師生關系的融洽度嚴重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命令式、填鴨式的教學管理模式已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下,高等職業院校應優化師生關系,建立師生平等交流的環境,進一步加強師生溝通交流,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教研平臺,進而厚植創新創業的文化土壤。在日常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亦師亦友的角色,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同時給予學生試錯的空間,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形成師生之間相互成長、共同進步的新局面。
創新創業實踐是在基礎扎實、技能突出、知識體系完整的基礎上進行的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14],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需要整合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豐富實踐內容、提升教學團隊能力。學校一方面應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促進多方資源的整合,創建院校-校企多方系統的綜合一體化育人機制,為學生提供更多進企業實踐或見習的機會;另一方面應加強創新工作室和開放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平臺;此外,還應關注社會需求,多方位地開展創新創業培訓,舉辦創新創業作品展示和競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參與度和提高學生的成就感,最終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項目化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活躍的創新思維和對新事物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這就勢必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師資隊伍。調查研究發現,高學歷的青年教師由于知識體系結構完整,思維活躍,往往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引進人才、特設崗位等方式,招聘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提高師資隊伍的創新能力。要加大原有教師的培訓力度,改變其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慣性,熟悉新時代背景下項目化教學的任務和流程,明確自身在項目化教學中的角色。鑒于此,可利用寒暑假,選派教師赴相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亦可通過骨干教師培訓班、青年教師培訓班等方式,提高原有教師的項目化教學能力。除此之外,還可通過柔性引進等方式,聘請企業行業專家為職業院校客座教授,不定時地開展相關講座,傳授相關技藝。通過上述方式,最終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教學團隊,進而提高項目化教學的能力和水平。
項目化創新創業實踐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企業、社會、政府多方面的深度融合。職業院校可通過建設開放的實驗室、實訓室、創新孵化基地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也可通過開展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論壇、創新創業作品展等途徑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職業院校應深化校企融合,與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基地,進一步拓展校企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打通學生創新創業的路徑。學校、企業、政府應及時反饋社會和行業痛點,職業院校可根據反饋結果組建師資隊伍,促進新項目的落地和有效利用。同時,政府部門應調動多方教育資源,凝聚多方教育力量,將創新創業實踐轉為人人都能參與的全民活動,最終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重要的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重地,應積極發揮項目育人、科研育人的作用。以項目化引領的創新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提升教師技能、改變培養模式、重塑培養體系,打破傳統的命令式的教學管理模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最終形成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主研發的創新型人才育人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搭建師生平等交流的教育教學環境,形成師生良性互動的新平臺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