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邦,周金秀
(民勤縣人民醫院,甘肅 民勤 733399)
在臨床中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臨床中常見的耳部疾病之一[1]。慢行化膿性中耳炎是由于慢性化膿性病變侵及耳黏膜、骨膜,并可深達骨質,且常合并有慢性乳突炎存在。發病時患者耳中會有黃色或灰色的膿液流出,會喪失一部分聽力,隨著感染時間延長患者聽力損傷就會越嚴重;如果膿液進入到耳道乳突會導致耳骨損傷,最終將導致患者發生永久性耳聾。因此,及時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對患者預后情況以及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2]。本研究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使用氧氟沙星聯合地塞米松治療,分析氧氟沙星聯合地塞米松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臨床療效。
回顧性收集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民勤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3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患者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單獨治療組(氧氟沙星治療)31例:男18例,女13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3.25±5.57)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2.33±1.48)個月;單耳感染16例,雙耳感染15例。聯合治療組(氧氟沙星聯合地塞米松治療)42例: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3.47±5.11)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2.31±1.55)個月,單耳感染22例,雙耳感染20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知曉并同意本研究;②符合《中耳炎臨床分類和手術分型指南》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相關診斷標準[3];③無藥物依賴史。
(2)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中耳炎患者;②有感染性疾病存在;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精神、認知或溝通障礙;⑤相關治療藥物過敏者;⑥治療前有使用其他藥物治療者;⑦中耳癌、外耳道膽脂瘤等疾病。
單獨治療組患者治療方法:使用雙氧水(濃度:3%)對患者的中耳腔、外耳道進行徹底的清洗,在清洗后使用無菌棉簽將耳內擦干。并使用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60994,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規格:5 mL:左氧氟沙星0.3 g)進行治療。使用方法:每次滴入患者耳內5~10滴,進行耳浴5 min,隨后利用醫用膠帶將無菌干棉球在患者外耳道口固定好。每天治療2次,7 d為1個療程。
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方法:在單獨治療組患者治療基礎上聯合使用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20052450,重慶萊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規格:5 mg(以地塞米松磷酸鈉計)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是將氧氟沙星(100 mL)與地塞米松(20 mg)混合后滴入患者耳內,使用方法與單獨治療組一致,每天治療2次,7 d為1個療程。一共需治療2個療程。
對比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病原菌清除率、聽力改善情況、炎癥因子水平、不良反應。
(1)臨床療效評價[4]: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耳部疼痛、流膿、鼓膜穿孔等),聽力情況恢復到治療前水平,炎癥消退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耳部疼痛、流膿、鼓膜穿孔等),聽力情況明顯改善,耳內無分泌物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耳部疼痛、流膿、鼓膜穿孔等),聽力情況有所改善,耳內有少量分泌物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并無好轉,聽力也未有改善為無效;(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總有效率;
(2)病原菌清除率:在治療前后均收取患者耳內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以此計算病原菌清除率;
(3)聽力評價:純音測聽了解氣導(Air conduction,AC)和骨導(Bone conduction,BC)情況,頻率聽閾均選取0.5,1.0,2.0 kHz;氣骨導差ABG=AC-BC;AC聽閾改善幅度及ABG改善幅度均為治療前后差值;
(4)炎癥因子:包括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檢測方法:在治療前后采取患者耳積液,用酶聯免疫法進行檢測;
(5)不良反應:瘙癢、乏力、頭暈、惡心。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描述,兩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單獨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7.42%,明顯低于聯合治療組(95.24%),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病原菌清除率為92.86%,明顯高于單獨治療組(74.19%),且AC、ABG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單獨治療組,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病原菌清除率、聽力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IL-8、TGF-β1、PCT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IL-8、TGF-β1、PCT水平均為下降趨勢,而聯合治療組組患者IL-8、TGF-β1、PCT水平明顯低于單獨治療組,2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8、TGF-β1、PCT水平比較()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8、TGF-β1、PCT水平比較()
注:a為同組間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P<0.05。
單獨治療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9.68%,聯合治療組為11.90%,2組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臨床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原則是控制感染,選擇合適有效的抗感染藥物是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5]。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大多數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由于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導致[6]。因此,提出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治療時首選抗革蘭陰性治療藥物,所以氟喹諾酮類藥物成為此類患者治療的首選藥物,并且對革蘭氏陽性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7]。臨床中也有使用新霉素、氯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但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耳毒性,使其運用受限制。
氧氟沙星是氟喹諾酮類藥物中的一種,屬于廣譜抗菌藥物,在臨床中主要用于治療革蘭氏陰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中耳、鼻竇等部位急性或慢性感染[8]。有文獻研究顯示,氧氟沙星能抑制細菌DNA轉錄、復制引起細菌死亡,對大部分腸桿菌屬、假單胞菌屬細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厭氧菌、溶血鏈球菌、糞腸球菌抗菌效果不佳。地塞米松屬于人工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臨床中用于抗炎、抗過敏治療[9]。有文獻研究提出,地塞米松有抑制炎癥細胞聚集作用,以此降低嚴重反應,同時可避免細胞介導免疫反應[10]。此外,也有文獻研究證明,可利用地塞米松增加血管的張力,改善炎癥狀況,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恢復有積極意義[11]。本研究治療中,氧氟沙星單獨治療臨床總有效率為77.42%,明顯低于氧氟沙星聯合地塞米松治療組(95.24%)(P<0.05);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病原菌清除率為92.86%,明顯高于單獨治療組(74.19%),且AC、ABG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單獨治療組(P<0.05),提示聯合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以及除菌效果,促進患者聽力恢復。IL-8屬于巨細胞所產生的細胞因子,在機體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受刺激后IL-8會被釋放,導致中性粒細胞被激活,促進局部炎癥反應;TGF-β1為多功能細胞因子,在傷口愈合、細胞增殖中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如果機體出現炎癥反應,在機體修復過程中TGF-β1會被大量釋放;PCT作為蛋白質一種,是臨床中檢驗真菌感染、細菌感染的重要指標[13-14],在相關研究中表明,細菌性感染患者血液中PCT水平明顯增加,高于無細菌性感染者。本研究中,聯合治療組IL-8、TGF-β1、PCT水平明顯低于單獨治療組(P<0.05),說明聯合用藥可降低炎癥反應,分析與藥物可抑制巨噬細胞和白細胞吞噬作用以及炎性物質合成有關。聯合治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0%,而單獨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68%,二者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治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氧氟沙星聯合地塞米松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除菌效果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