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霞,王 芳
(民勤縣人民醫院,甘肅 民勤 733399)
子宮腺肌是指患者子宮內膜異位到子宮肌層內,常發生于30歲以上經產婦,且超半數患者合并子宮肌瘤,15%患者可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1]。據相關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婦女中有15%的患者會出現有慢性盆腔疼痛,其中主要為子宮腺肌癥或子宮內膜異位者,目前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和遺傳、損傷(刮宮、剖宮產)、病毒感染、高雌激素血癥等有關[2]。此病早期并無明顯臨床癥狀,有的患者可出現有經血量增加、經期延長、痛經進行性加重等現象,但也有35%患者并無明顯臨床癥狀。近年來,子宮腺肌病發病率為逐漸上升趨勢,且發病率年齡也逐漸趨于年輕化[3]。本研究選取2018—2020年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從所得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子宮腺肌病中的應用價值。
回顧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7月民勤縣人民醫院收治的47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經臨床檢查、手術檢查或病理檢查等確診。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48.51±5.51)歲,病程1~12個月,平均病程(5.64±1.74)月。所有患者均有孕產史,其中有16例患者有刮宮手術史,10例有人工流產史,21例有剖宮產史;臨床表現:經期延長22例,痛經38例,月經過多18例,月經周期紊亂14例。
納入標準:(1)所有研究對象知曉并同意本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無藥物依賴史;(3)經影像學檢查排除存在其他子宮疾病;(4)臨床資料、影像學資料不完整者。排除標準:(1)有感染性疾病存在;(2)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有精神、認知或溝通障礙;(4)妊娠期婦女。
檢查儀器:美國GE-VIVID 7 及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參數:探頭頻率為3.0~3.5 MHz。檢查前準備:體位選擇平臥位,陰超檢查者需要將尿液排空后進行檢查。檢查部位:恥骨聯合上行多切面掃查,包括患者子宮附件、子宮前后壁、肌層回聲等,并觀察患者病變區域的彩色血流信號、充盈情況,以此獲得多普勒頻譜參數。了解血流分布情況、腫塊的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子宮腺肌病根據回聲特點、發病部位、圖像特征分為4種類型:彌漫型、前壁型、后壁型、局限型。
以病理檢查為基準,計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診斷準確率,并分析子宮腺肌病所得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描述,2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診斷準確率為93.61%,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并無差異,符合度高(P>0.05)。有3例誤診,其中1例誤診為子宮肥大癥,2例為子宮肌瘤,有37例患者合并存在子宮肌瘤。詳情見表1。

表1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診斷準確率
47例子宮腺肌病患者中彌漫型17例(36.17%)、前壁型13例(27.66%)、后壁型11例(23.40%)、局限型6例(12.77%)。
(1)彌漫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顯示患者子宮呈均勻性、彌漫性增大,子宮三徑(長寬厚)之和超過12 cm,子內膜居中。子宮整個肌層均有病變,可見肌壁增厚,不均勻回聲。17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其子宮肌壁回聲明顯增強,同時夾雜細小低回聲或者是回聲區域,可見細小網狀或蜂窩狀結構;另外6例患者子宮肌壁回聲彌漫性增強,內部有不規則片狀低回聲或無回聲區域,平均大?。?2.26±3.41)mm。無回聲區域未見彩色血流信號。子宮壁有星點狀、短棒狀血流信號,血流行走紊亂,為低速高阻型動脈頻譜,14例RI>0.5,其余RI為(0.4~0.5)。
(2)前壁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顯示患者子宮出現不對稱增大,病變部位集中于子宮前壁肌層,整個子宮向前方隆起,前壁肌層可見彌漫性增厚,回聲不均勻,呈柵欄狀減弱導致子宮前壁回聲減低;子宮后壁回聲正常厚度明顯低于前壁,腔內膜線呈向后壁偏移趨勢。血流信號為星點狀,11例RI>0.5,其余RI為(0.4~0.5)。
(3)后壁型:超聲顯示患者子宮為不對稱性增大,病變部位集中于子宮后壁肌層內,病灶血流特征與前壁型相似,但主要病變在后壁。
(4)局限型:超聲檢查可見患者子宮為不規則增大,病變部位局限于子宮前壁和后壁的肌層,子宮形態不規則,可見局限性隆起。子宮肌層內可見有多個或單個的異?;芈晠^域,且與正常肌層邊界模糊。異?;芈晠^域回聲不均,多為高回聲,后方回聲逐漸衰弱,周圍肌層回聲正常。病灶內彩色血流信號多,分布不均,周圍肌層血流信號正常。
患者,女,36歲,因月經不規律并伴有痛經就診。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可見子宮前位,體積增大,肌層回聲不均勻,肌層內有局限性低回聲和強回聲,內膜線居中(圖1-①);彩色多普勒可見有星點狀血流信號(圖1-②、圖1-③)。

圖1 子宮腺肌?。◤浡停?/p>
患者,女,38歲,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可見子宮增大,形態飽滿,后壁可見明顯增厚,內部局限性混合回聲(圖2-①),邊界不清,內線受壓前移(圖2-②)。

圖2 子宮腺肌?。ň窒扌停?/p>
子宮腺肌病是由于患者子宮內膜腺體、間質侵入到子宮肌壁內,異位后腺體及間質周圍出現增生肥大的平滑肌纖維,孕齡期女性患者常見[4]。本研究發現,所有患者均存在有宮腔手術史,分析可能是因宮腔手術導致子宮內膜、淺基層受損,出現炎癥性病變導致子宮內膜侵入到子宮肌層內,最終出現子宮腺肌病[5-6]。因此,在臨床診斷中需要注意詢問病史,了解是否有宮腔手術史。痛經是此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本研究47例患者中38例患有痛經癥狀。分析是由于內膜異位導致周期性充血、水腫、基層內經血小囊腔壓力增加導致周圍平滑肌痙攣引起的收縮。而此病會引起前列腺激素過度分泌,刺激子宮過度收縮,導致子宮局部缺血也是引起痛經的主要因素[7-8]。
超聲檢查是臨床中常用診斷子宮腺肌病的方法,臨床操作簡單,重復性好,且屬于無創性檢查,費用低,患者接受度高,備受臨床醫生青睞[9]。本研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診斷準確率為93.61%,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并無差異,符合度高(P>0.05),有3例誤診,其中1例誤診為子宮肥大征,2例為子宮肌瘤,有37例患者合并存在子宮肌瘤。分析誤診原因可能與肌瘤周圍有外膜包裹不清晰,且多數患者會合并存在子宮肌瘤有關[10]。且本研究均使用經陰道超聲檢查,可有效避免膀胱、腸道對患者的影響,所使用探頭頻率更高,所得圖像更清晰。但陰道超聲不可用于未婚女性、盆腔炎癥等患者檢查[11]。在本研究中子宮肌瘤超聲圖像多為彌漫性或局限性,回聲不均勻可有細小低或無回聲區域;血流信號多為星點狀或短棒狀;血管行走紊亂;多數患者RI>0.5,0.4~0.5者少見;動脈頻譜為低速高阻型[12]。
與子宮肌瘤鑒別要點:肌瘤瘤體會凸出子宮體表面,導致子宮不規則,病灶邊緣清晰;如果肌瘤較大易發生壞死、變性、鈣化;以弱回聲多見,表現為網格狀或粗粒狀;肌瘤周圍有豐富的環狀血流信號[13]。子宮腺肌病則血流信號少,內部血流稍豐富。與子宮肥大鑒別要點:此類患者子宮表現為均勻性增大,通常不會超過孕2個月大,子宮表面平整,宮腔不變形,內膜不移位。本研究中誤診可能是因為患者處于子宮腺肌病早期,僅有肌層稍不均質所導致[14]。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子宮腺肌病中的應用價值高,可清晰觀察患者病灶特點,結合臨床表現,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