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前
(湖北開放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4)
“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戰略,是湖北省“十四五”期間主要區域經濟發展策略,該戰略布局的實施,急需一批高素質新型工科人才,這為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對高職院校工科類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1]。2017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發展規劃,并制定了實踐項目實施指南,為加快高校體制機制創新,教育部決定在高等學校培育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2];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3];2018年4月2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2020年5月,為推進新工科建設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發,推動高校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做好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先機,教育部決定在高等學校培育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4]。可以看出,發展“新工科”對于未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和“新工科”聯動發展機制,更有助于高職院校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5]。
分析歷年教育部關于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的相關文件,重點強調新工科人才培養是為了進一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戰略、“互聯網+”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6]。為確保高職院校制定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有助于高職教育培養人才更好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高職院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堅持以下原則。
新工科人才的培養目的是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其專業設置必須與區域經濟結構、經濟政策緊密聯系起來。對于地方高職院校來講,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聯系起來,既有利于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行業開展合作,更有利于高職院校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率。
高職院校在制定新工科人才培養標準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行業發展情況,篩選出市場急需的人才類型,以及各專業現階段的辦學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積極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新工科人才培養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傳授,還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行業不斷更新換代,而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周期一般為3年,周期較長,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性最終導致高職教育人才輸出滿足不了行業需求。新工科人才培養初衷就是要緊跟行業步伐,通過校內外實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業學院等多種途徑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創造能力均可得到提升,專業知識傳授與實踐能力提升雙軌并行,打造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熟練、創新創造能力突出的新工科人才。
高職教育大部分人才最終服務各個行業,每個行業的發展也隨時代發展不斷發生變化,以土木類行業發展為例,從最初簡單涉及的工民建等領域,到后來發展到超高層建筑建設、超級工程建設等領域,再到綠色建筑、信息化建筑等領域,未來土木類行業服務的最新領域為新基建。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也不斷發生著變化,高職院校要及時了解行業發展需求,結合院校自身情況,制訂靈活、有效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打造自身特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競爭力。
美國教育家伯頓·克拉克提出的高等教育的“三角協調模型”闡明了國家、學術、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新工科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原則,構建區域經濟與高等職業教育聯動發展的新工科人才培養“三角協調模型”,該改進模型強調高職院校、政府、市場三方需要做到充分協調,高職院校主要提供人才和技術,而市場提出相應的需求和項目資源,政府主要起到政策支撐和引導作用,高職院校與市場間主要是需求與供給關系,市場與政府間主要是布局與響應關系,高職院校與政府之間主要是引領與支撐關系,具體模型見圖1。

圖1 新工科人才“三角協調模型”
“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對經濟發展提出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新需求,通過系統調研高職院校數量與經濟發展情況、市場對高職院校人才需求情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建設現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現狀,了解現階段高職教育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湖北省高職院校數量的最新數據,湖北省全域高職院校數量為62所,其中,省會武漢市37所,地級市中荊州市4所,宜昌市、黃岡市各3所,襄陽市、孝感市、咸寧市各2所,其他地市各1所。根據湖北省統計局2021年各市GDP 最新數據:武漢市17 700億元,黃石市1910億元,十堰市2200億元,宜昌市5022 億元,襄陽市5309 億元,鄂州市1200 億元,荊門市2150 億元,孝感市2560 億元,荊州市2750 億元,黃岡市2550 億元,咸寧市1750 億元,隨州市1250 億元,具體情況見圖2。

圖2 高職院校數量和地區G DP
以武漢市為標桿,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各地市高職院校數量與經濟體量十分不匹配。以襄陽市為例,其2021年GDP 高達5309 億,而該市僅有2 所高職院校,眾多地區出現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象。
根據職友集網站上2021年12月20日最新全網土木類專業招聘信息,統計出土木類專業7 個方向的高職類人才總需求。其中,人才需求最高的是工程管理類,為1473 人次;建筑設備類人才需求為268 人次;市政工程類人才需求為77人次;建筑設計類人才需求為192 人次;土建施工類人才需求為114 人次;房地產類人才需求為748 人次;人才需求最低的是城鎮規劃與管理類,為3人次。根據陽光高考網專業庫最新數據,湖北省高職院校開設工程管理類專業數為52,建筑設備類專業數為23,市政工程類專業數為6,建筑設計類專業數為50,土建施工類專業數為37,城鎮規劃與管理類專業數為2,房地產類專業數為19。
將土木類專業7個方向的高職類人才需求記作N,各高職院校開設專業數量記作S,土木類專業人才需供比記作C,則:

C的值越大,代表專業人才需求大但開設高職院校不夠;C的值越小,代表市場需求一般但開設高職院校較多。根據公式得出湖北省高職土木類專業7個方向的供需比,具體見圖3。

圖3 土木類專業供需比
從整體來看,除了工程管理類、房地產類人才需求大于人才培養數量,建筑設備類、市政工程類、建筑設計類、土建施工類、城鎮規劃與管理類5個方向都是人才培養數量大于市場需求。總體來說,湖北省大部分土木類專業人才培養數量大于市場需求,土木類專業人才供需失衡。
為了進一步了解湖北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發展現狀,選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以高職院校在職工科類專職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受疫情影響,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法,共發放線上調查問卷116份,回收102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86份,重點關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根據線上調研的結果,32.5%的教師認為“雙師型”教師相關的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存在不足,24.4%的教師認為相應的激勵措施存在不足,12.8%的教師認為學校在培養教師專業理論、實踐、教學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11.6%的教師認為學校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存在不足,也有11.6%的教師認為學校在職業技能證書的繼續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根據調研結果發現,現階段,“雙師型”教師建設面臨諸多挑戰,如何集中有限資源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是各高職院校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新工科專業建設需要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為了深入了解湖北省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現狀,選取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以高職院校在職土木類專職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受疫情影響,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法,面向高職院校,共發放線上調查問卷89份,回收72份,其中,有效調查問卷71份,重點關注高職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中面臨的問題。根據調研結果,認為高職院校缺乏推動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激勵措施的占比為26.6%,比例最高;高職院校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的占比為21.5%;認為高職院校能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較少的占比19%;認為學校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等活動較少的占比為15.2%;認為校企信息溝通不暢的占比10.1%;還有7.6%的高職教師認為校企合作單位與地方優勢產業聯系較少,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結合高職院校新工科人才培養原則,針對區域發展政策視域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構建區域發展政策視域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全省開設的高職院校一半以上集中在省會武漢市,大部分地級市僅一到兩所高職院校,教育力量薄弱,人才培養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高等職業教育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分布不利于新工科人才的培養。
首先,政府層面應依據“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制訂全省高職教育協調發展計劃,重點解決湖北省各區域高職教育資源不協調、教學力量不均衡的問題。其次,各高等職業院校間可制定定點幫扶策略,分享辦學經驗,辦學實力基礎較強的職業院校可聯合基礎較差的高等職業院校協同發展。最后,各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打造自身特色,努力解決在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內涵。
新的區域發展政策改變了經濟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應設置與“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相匹配的專業,才能充分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做到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需構建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實時了解市場對專業型人才需求現狀,打造靈活的專業設置體系,以土木類專業為例,土木類專業除了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筑工程管理等傳統熱門專業人才需求旺盛,物業管理、物業設施管理兩個與物業相關的專業目前人才需求也很大,各高職院校可適當增加該類人才培養投入。其次,“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中提到信息化建設,政府應加強引導,增加投入,鼓勵高職院校設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工科相關專業,有利于高職教育開設專業的長足發展。
“雙師型”教師對培養高質量新工科人才至關重要。目前,湖北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尚不完善,政府層面尚未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制約著高職院校新工科人才的培養。
首先,政府應從政策上重視、制度上傾斜,構建湖北省“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集中精力構建湖北省高職院校和企業的“雙平臺”教師培養體系,提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其次,高職院校要抓住機遇選取具備實踐優勢的企業、科研院所,結合自身特色,院校、企業協同發展,做到優勢互補。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完善培養路徑、強化保障體系,將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作為保障應用型人才育人質量的關鍵舉措。“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的實施需要更多新工科人才服務湖北省經濟建設,“雙師型”教師既能傳授專業知識,更懂行業最新技術,是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人才的重要保障。
企業、學校、政府三方聯動,能有效增加高職院校與企業產教融合項目,豐富產教融合方式,深化湖北省高職教育產教融合,促進高職院校新工科建設。
首先,政府層面,加大對現有政策的宣傳,增加支持力度,除此之外,還應針對高校,特別是高職院校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確保更多優質的企業與湖北省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其次,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情況,制訂產教融合發展計劃,豐富產教融合模式、積極了解各方訴求、優化合作效果,積極引導各專業深化產教融合。最后,企業應積極響應湖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關于公開征集建設培育湖北省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號召,參與到湖北省產教融合項目中。
“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戰略的實施,對區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產生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協調省域教育資源平衡發展,有利于職業教育更好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應結合新工科人才培養原則,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提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多方聯動,深化產教融合,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