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憶,戴吾三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廣東 深圳 51805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恢復國民經濟和工業生產,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當時在工業、經濟方面主要學習蘇聯模式,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占據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但經濟建設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大躍進”以及三年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給人民生活和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同志發表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撥亂反正,將政治生活的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在會議中,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開放經濟特區等重要事項,為中國經濟騰飛規劃了發展藍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將民營經濟作為國有經濟的有益的和必要的補充,進而釋放市場活力,增加社會就業和群眾收入。溫州民營經濟大發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允許一部人先富起來”的思想指導下,當地民營企業從家庭工商業起步,走出了手工機器結合生產小商品、以專業市場為依托、自營供銷的“溫州模式”,形成了專業的小商品生產基地,以分散型“小而?!钡膭趧恿γ芗彤a業集群,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釋放了市場活力。
十二屆三中全會上發表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序幕。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為主體的二元經濟雙軌制釋放了市場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使經濟獲得了增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使沿海地區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工業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也為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中西部落后地區農民工遷徙,成為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主力軍,在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農民工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農民工問題不僅關系經濟發展的質量,更關系到社會公平等問題。隨著產業結構轉型以及農民工返鄉,這對中西部和沿海地區的發展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溫州歷史上是手工業、商品經濟活躍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初期,開創了“前店后廠”的家庭作坊?!胺稚⑿汀薄靶《鴮!保捎檬止ぜ訖C器生產小商品為主的民營經濟是溫州第一次集體創業,為二次創業、產業升級積累了生產經營的經驗和資本。紐扣、打火機、眼鏡、皮革制品等這些小商品,基本都是從家庭作坊開始的??焖偕L的作坊工廠,形成了分工的專業市場和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群,奠定了溫州民營經濟的基礎地位。突飛猛進的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形成了專業的小商品生產基地,涉及電器、鞋革、紐扣、汽車零部件等商品。2010 年統計數據顯示,溫州市國有企業總數為35 家,工業總產值為225.58 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5%。相比之下,私營企業總計27 103 家,總產值為3 349.2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1.4%。當地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這也體現了當地市場經濟發展的活躍度。
2010 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溫州市電氣機械及器件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塑料制品業、紡織服裝業、鞋帽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年產值超過200 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5.5%。全市擁有30 個由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38 個中國名牌產品,獲得38 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擁有16 個省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14 個市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 個省級品牌強鎮。小商品生產的民營企業,是溫州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分工的專業生產、采購、經營和銷售,解決了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并在小商品生產基地形成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集群和輕工業制造中心。第一批創業的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資本積累,擴大了產業規模、生產線、設備規模、工藝種類和產品設計種類,由原先的低端生產發展到工業產品的零部件加工制造,成為東南沿海經濟圈的重要產業中心。其憑借著廉價原材料、低成本加工、充足勞動力,迅速占據國際低端市場,商品出口量持續增加,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改革初期,憑借廉價原材料和充足的勞動力,溫州逐漸成為小商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但產品低端、沒有自主品牌和貿易摩擦較多等問題突出。一些企業通過積極引進國外設備、生產線和工藝,在國外設置產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改進生產設備、工藝、產品設計和生產線,逐步實現自動化生產和企業的升級轉型。手工作坊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的企業集團,擁有了一流的設備和生產線、頂端的產品設計師,創辦了自主創新的特色品牌,形成了區域的產業集群,打造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和出口基地,成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縮影。
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依靠廉價原材料、充足勞動力、低附加值技術投入獲得了持續的發展。過去數十年來,中國憑借低端制造業和出口拉動成為世界工廠。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增長,臨近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失,為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由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從低端產業向知識、技術型的高端制造業轉變。
民營企業要實現從產業鏈低端向頂端的升級轉型,關鍵在于人力資本。應提高技術含量、提升價值鏈,占據高端制造業。要實現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結構升級轉型,必須使其由依賴物質資源和勞動力投入,轉為依賴高端科技人才的資源節約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溫州民營企業增長存在污染排放、能耗等問題,當前的產業發展必須實現從粗放擴張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產業結構升級要求設計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而創新驅動關鍵在于創造性人才,因此推動教育公平、提高人力資本和勞動者素質,是創新發展的落腳點。
民營經濟創業之初,走的是專業小商品生產的發展模式,科技含量不高。經過三十年的積累,兩代人的投入,未來在生產領域,其將更多投入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數據化設備,逐步過渡到工業4.0 的數字化生產。在產品設計領域,創新設計和產品體驗是向高端產業轉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點。在管理領域,則應引進現代化的公司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代替家族式管理,融入全球化生產,逐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
沿海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補充了公有制經濟市場,還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手工業民營經濟工廠的工人,多是中西部落后地區就業困難的農民工。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工的生存和社會公平等問題。此外,溫州地區民營企業中經濟私有化現象十分嚴重,務工人員較難獲得職業提升,大多為家族企業打工或從事一些基層管理工作。貧富差距大,造成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務工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經常出現犯罪事件,社會結構較為混亂,并且工地事故發生率高,務工人員的生活環境差。另外,在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問題較為嚴重,這也是存在的。
國家統計局2019 年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19 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 077 萬,比上年增加241 萬。其中,本地農民工11 652 萬,比上年增加82 萬,增長0.7%;外出農民工17 425 萬,比上年增加159 萬,增長0.9%,具體數據如下頁表1 所示。其中,中西部地區農民工跨省流動量最大,遷徙到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民工大多來自中西部落后地區,這就造成了農民工的大量流動和遷徙,帶來了一系列就業安置和子女教育等問題。

表1 2019 年農民工流動人數統計 單位:萬人
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8 歲,從年齡結構看,40 歲及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為50.6%,50 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4.6%。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小學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專及以上占11.1%。教育程度基本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和批發零售行業。農民工月均收入為3 962 元,其中,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為3 958元;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為4 567 元;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農民工月均收入為3 472 元。農民工普遍工資收入水平低下,僅能滿足生活基本需要,支持全家人的生計和子女教育。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約為20.4 平方米,居住條件簡陋。
50.9%的農民工反映隨遷子女在城市上學面臨一些問題。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隨遷兒童,反映本地升學難、費用高的農民工所占比重較高,分別為34.2%和28.9%;反映隨遷子女無法在本地參加高考的農民工所占比重增加明顯。東部地區農民工反映隨遷子女存在升學難、費用高、無法在本地參加高考的問題,所占比重分別為44.9%、30.1%和21.3%,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城市規模越大,升學、費用和高考問題越突出,在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這些問題更加顯著。
民營企業工廠的產業工人,大多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民群眾,往往只具有初、高中知識水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其從中西部落后省份前往沿海地區務工,成為當地的產業工人;經過技能培訓,能夠從事簡單、重復性、繁重的工作,收入低微,僅能支持全家的生活需要。單調的工作和教育水平的缺失,使得他們不能獲得職業提升,工作和生活狀況往往十幾二十年都沒有什么變化。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工廠,這些產業工人不分晝夜地工作,為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相比之下,他們的勞動所獲得的工資僅有三四千元,僅能維持全家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生活窘迫。外出務工的人員由于沒有固定的住所,往往聚居在建筑工地或工廠廠棚,那里洗漱不便、衛生條件極差。另外,由于醫療衛生知識的缺乏,其往往不能很好地預防疾病的發生,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疾患。再加上工作繁重,夜班倒換打亂了其生物鐘的平衡,使他們往往身體素質極差。此外,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其飲食營養不均衡,前往大醫院就醫難,健康狀況堪憂。由于工資收入水平低,生活條件差,職業得不到發展提升,他們常年背井離鄉,不能照顧老人和兒童。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產生了貧窮代際傳遞等社會問題。
對于解決貧困偏遠地區農民工的就業來說,地方政府的作為十分重要。地方政府應通過對戶籍的登記、當地居民就業的調查、困難群眾的就業幫助和安置等,保證就業和社會穩定。對于鄉村地區,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就業、子女教育和醫保問題。地方政府應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支持并鼓勵鄉鎮企業的創辦,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隨著醫保覆蓋率的提升和義務教育的實施,貧困地區群眾的子女教育和醫保問題已經得到初步解決。鄉村地區的青年獲得了義務教育,能夠前往城市謀生、安置,或者回饋鄉村進行創業等,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于鄉村發展和群眾安置,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帶頭作用。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想法作為參考。
第一,將基礎設施建設提上日程,道路、學校、河壩、電纜、網絡是保障村民生活的重要方面,對于提高村民認知、改善村民生活和提高辦事效率十分有意義。第二,支持鼓勵鄉鎮企業的創辦,鼓勵青年回鄉創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鄉鎮企業,可依據地方的特點,建設如養殖、農業種植、服裝工廠、鄉村旅游觀光、食品加工、五金零部件生產等企業,可以集中力量辦廠,登記村民技能,對無技能村民進行培訓,支持并鼓勵村民參與就業。不僅增加就業和收入,推動當地經濟發展,還能夠集中安置村民、豐富群眾生活。第三,建設技能培訓和知識提升中心,如在鄉鎮建設圖書館,提供數字和紙質出版物,負責就業培訓工作,同時方便本地學生的學習和課業輔導。支持并鼓勵村民進行終身學習和提升,幫助其學習農業、創業、商業等知識,宣傳醫療衛生知識,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學習意識,幫助群眾豐富知識和業余生活。鄉村發展是實現小康社會和中國夢的一個重要方面,應通過政府的領導作用,支持并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改善當地的就業和經濟;鼓勵村民進行學習和提升,鼓勵青年回鄉創業,助力城鎮化建設,未來的鄉村前景可期。
農村和農業問題解決好,對政府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工作任務。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不僅關系到生態環境,關系到社會公平,還關系到一個國家的餐桌和健康。淳樸的民風、優美的自然環境等,這些都是農村的優點。在革命時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農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的農村已經逐漸實現了公路和網絡覆蓋,頗具中國特色的田園風情。未來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的?隨著青年們陸續離開鄉村前往城市生活,農業、養殖業大規模集中化生產,鄉村地區是否應該被開發,實現城鎮化?或者鄉村應保持著自己的面貌,與城鎮經濟一體化?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如塑料、橡膠、礦產、冶金、服裝、皮鞋工業、旅游等產業,基本實現城鎮化;保證道路、網絡通暢,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保證學校、醫院、商業、法院、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公共設施建設齊全;使村民文化知識水平普遍提高,子女獲得較好的教育;使農業和養殖業,基本實現產業分工,企業越做越大,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強。這樣經濟較為發達,村民基本解決就業問題,基礎設施齊全,就是一個生態良好的狀態。
農村應如何開發和規劃,現代農業怎么發展,當地的教育和人力資本問題怎么解決,怎樣去發展其他產業,這些是政府應該謀劃的,更需要當地居民的參與。一個發達國家的鄉村應該是什么樣的?發達的公路網絡和信息系統,優美的自然環境,寬敞的空間,發達的實業,保證附近居民的收入和子女的教育,平均且較高水平的教育??傮w來說,重要的是三方面,一是教育,二是基礎建設,三是經濟。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技能的獲得,人力資本提高了,就能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實業經濟、現代化企業,讓這些通過教育和培訓的當地居民合理、有效地參加到經濟建設中,提高居民收入,解決其生活和子女教育等問題,農村就有了希望。農業現代化和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也應提上日程,切實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