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聰聰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 201600)
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中非常重要的培養方式,能塑造出非常有競爭力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所以,應以通識教育理念為基礎,培養學生全面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加以良好的輔導;以培養全面性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全面的專業能力,提高其社會實踐能力,加強專業引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方式。
通過研究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知識能力結構構建情況,使之培養出國內經濟政治不斷發展過程中公共管理相關企事業單位崗位所需要的人才。而經濟政治不斷發展過程中的公共管理相關企事業單位崗位需要人才擁有哪些能力?學校的專業知識能力結構構建及培養效果如何?如何使社會職業崗位要求與學校知識能力結構的培養效果相匹配?本文將帶著這些問題,在選定調研樣本后,從分析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職業選擇入手,再調查企業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知識能力結構構建模式,然后開展實際調查研究,最后找到具體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分析,為公共管理專業的發展與變革提出有針對性和創造性的建議。
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選擇和專業了解情況進行研究分析,首先是從學生對自身專業是否了解的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可以了解到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選擇及其對專業是否喜愛。接下來,對每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通過圖1 可以看出,有15 個人選擇了喜歡公共管理專業,占總人數的15.8%;有14 人選擇了不喜歡公共管理專業,占總人數的14.7%;有66 的人選擇了有點喜歡,占總人數的69%。21%的人選擇了了解本專業崗位,8.4%的人選擇了不了解,70%的人選擇了有些了解。22%的人選擇了了解相關崗位的任職要求,37%的人選擇不了解相關崗位的任職要求,41%的人選擇了有些了解。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人對自己專業的偏好都是“一般”,說不上喜不喜歡,這可能與這并不是很多學生自主選擇的第一專業有關,有些學生是調劑,有些學生是本來選擇其為第二、三專業,而自己對這個專業不是很了解,但是也有一些興趣。大部分的學生對公共管理類職業崗位有些了解,這與自身專業課的學習和網絡生活有關。相對來說,了解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的比例出現了下降,不了解的比例大幅增加。因為很多學生沒有參加相關崗位實習的經歷,有些喜歡該專業的或者有相關工作經歷的可能對其有所了解和涉及,而很多不喜歡該專業的或者沒有相關工作經歷的則不了解這些工作主要需要什么能力。所以,學校在專業教學方面,應加以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教導,使學生提前對這些方面有所了解,能夠在學習上有所涉及和準備。

圖1 專業及相關崗位的了解情況
通過圖2 可以看出,有29 的人看重工資福利,占比30%;有36 個人選擇了工作與興趣相結合,占比38%;19 個人選擇了晉升機制,占比20%;只有11 人選擇了提升能力和其他。在工作選擇中,更多的人看重的是興趣和工資福利。這更符合本科大學生的實際,即其并沒有太多的接觸社會的機會,大多人都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也希望更高的薪資待遇。而一篇針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調研發現,他們更看重的是晉升機制和工資待遇。但是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占比都很小,都是興趣愛好和工資、升職、待遇占很大比例,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即提升能力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年輕人更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學校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才能有能力更好地適應自己喜歡的工作。

圖2 學生最看重的福利和工作待遇
通過圖3 可以看出,在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大部分的人都是表示不明確,占比61%;只有18 個人選擇了有清晰規劃,19 個人選擇了沒有想過,兩個占比都較低。在對于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什么想法上,有22個人選擇了社會需求,占比23%,有31 個人選擇了他人影響,占比33%,有42 個人選擇了自我意愿,占比44%。從中可以發現,很多人的選擇是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我們可以看出,在選擇中以自我因素的內部因素為主,再以社會需求和他人影響的外因為輔。學校在教育上要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加以教育和引導。

圖3 公共管理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情況
通過圖4 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計劃中應該遵循方面,有37 個人選擇了社會需求,占比39%;有52 個人選擇了個人意愿,占比55%。有更多的學生更希望專業培養能夠與自己的興趣結合,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學校開始逐漸推行選課制度,使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和教師。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為例,其每個學期末都會由學生自主選擇下學期的課程。學生可以自己去選擇喜歡的課程,但是相關課程設置有些少,這導致很多學生并不是都能選上自己喜歡的課程,且必修課程的選擇太少,而在必修課程外的選修課程雖然選擇較多,但是學分較少,并且學生對相關課程都不了解。雖然可以在第一周進行退課操作,但是作用是很小的,而且相關課程設置不夠多樣化。所以,學校還應該設置更靈活和多樣化的公共管理課程選擇,以能夠讓學生有充足的選擇空間。

圖4 公共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情況
通過圖5 可以看出,在“學校課程教學滿足你的工作需求”上,同學們的選擇較為平均,基本差距不大,可見學校課程設置還是有難度的,很難去滿足所有的學生,畢竟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而在“教學對知識能力的構建效果”上,大部分人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認可專業教學對知識能力的構建效果的,有83 個人選擇了有效果和有一些效果,這就占了87%,所以專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培養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自學”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同學是有一些自學的,但是自主學習的人數還是較少。其中,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興趣和專業引導方面。

圖5 公共管理知識能力培養情況
通過圖6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相關專業的實習工作經歷,選擇沒有相關經歷的占了66%。在是否應該及早培養相應專業能力方面,有72 個人選擇了應該及早培養,這占據了76%。這體現出學校對學生相關專業崗位的實習缺乏引導,大部分的學生也都認可應該及早培養相關專業能力,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條件,創新教學模式,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不斷豐富自己的能力,在實習中發現自身問題,不斷完善自己。

圖6 公共管理實習及實踐情況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社會職業崗位的發展日趨迅速,而知識能力結構的構建方式也應隨之改變,它們之間的匹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公共管理專業行業跨度太大,沒有明確的職業崗位,這反而對就業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公共管理專業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在公共部門尚未形成行業影響力。通過調研,發現存在以下影響不匹配的因素。
1.公共管理專業教育與職業崗位需求缺乏有效溝通。企業政府所帶來的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是對學校知識能力結構培養的有效導向。在社會及公共管理專業都在不斷進步的新時代,學校與政府、企業缺少應有的溝通和合作?,F如今,公共管理類職業崗位的不斷發展與知識能力結構的發展不相匹配。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能力結構的培養要形成與企業政府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層面,即專業教育層面的有效溝通,在合理有效的政府企業的職業崗位的要求的指引下,最終達成公共管理專業和崗位的共同發展。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不明確,沒有真正去從適應社會需求的角度開展專業授課,沒有明確高等教育應遵循社會本位或個人本位的需求從而進行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引導,這導致學生沒有明確而又科學的職業規劃,缺乏相應的正確引導。
2.公共管理專業培養與職業崗位需求不匹配。國內公共管理專業的數量在顯示出持續增長的狀態,那么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就業發展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應該看到,在經濟政治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培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學校和學生個人都很少注意職業崗位的需求,社會上也沒有缺少相應的職業,反而是因為企事業單位和公共部門缺少的是能與相應職業崗位相匹配的專有人才。因為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帶動企事業單位的不斷升級,所以對員工的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有很多的變化。公共管理的知識能力結構培養方式與企業要求之間缺乏有效的整合,現如今的公共管理專業的結構培養模式缺少及時的更新,導致知識能力結構構建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契合程度較低。因為相互之間的溝通不及時,也缺乏有效的合作,所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在職業崗位選擇上產生相關問題,造成現今公共管理類職業崗位與實施能力結構的培養不相匹配的狀況。
3.部分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此次問卷調查發現,在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上,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而其職業選擇和人生價值觀對其個人將來的就業和社會公共管理專業的發展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也會直接影響他們自身的職業崗位選擇。很多的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沒有主動去尋求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關的信息資源,對公共管理專業相關崗位的發展變化了解較少。在這方面,公共管理教育應該轉變態度,改變這個現狀。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在進行職業崗位的選擇和生涯規劃的制定時更多地遵從了自己的喜好。從其中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部分公共管理學生缺少正確的崗位選擇觀念和生涯規劃意識。
社會經濟在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學生缺少正確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學校缺少與企業政府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達成有效且良好的溝通,缺少對企業政府及公共部門對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的認知了解,從而導致學生在不了解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信息的背景下進行個人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缺少清晰的人生職業規劃及對職業崗位的認知,因此學生不能依據自身的理解去及時轉變職業選擇觀念和生涯規劃,也很難相應地培養自身的公共管理綜合實踐能力。這個時候,應立足于學校和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創造相應的環境。學校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加強學科建設,多與企業社會交流,加強合作。當然對于學生而言,也要積極主動地了解職業崗位,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綜合實力。
1.知識能力結構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在社會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缺乏競爭力。在調研過程中可發現,很多學生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對自己的能力目標都不清楚。在實習過程中也缺乏對口專業的學習鍛煉,很多人不能在大學中清晰地知道自己想做些什么,從而去學習什么能力。且企業、政府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不斷發展在不斷變化,而企業、政府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較少,這就使得學校缺乏及時的調整變化。
2.知識能力結構的構建不夠多元化。目前,國內培養方式缺乏創新,對國外的經驗吸取較多。同時,在相同的知識能力結構培養模式下,知識能力結構的塑造層次有很多的類似性,缺少激發學生個性表現的動力,從而不易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在課程的專業課選擇方面缺少靈活性和特色性。隨著公共管理專業教育的不斷發展,目前針對公共管理人才建立的知識能力結構實踐教學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現如今的學科發展方面創新性不足,學科的設置和調整缺少一些專業應有的特色價值和作用,在課程的設置上也缺乏實踐性,這導致創新性不足。
3.社會需求與公共管理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社會需求與公共管理教育信息的不對稱指的就是市場與教育缺乏有效溝通。在公共管理專業不斷發展和公共管理專業的教育并不能跟上發展速度,也就是知識能力結構與職業崗位專業能力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方面,要形成教育與市場的有效溝通,在正確的社會需求的引導下,形成良性循環匹配機制。
4.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F今,因為公共事業專業課程有很多方面,只是很多公共管理教育不夠完善,涉獵過于廣泛,導致學生學而不精,且專業由于缺乏特色,也缺乏相應的職業崗位要求的專業能力,這使得本專業學生很容易在職業的選擇中處于劣勢。在公共管理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很多學生不知道在學什么,也不知道將來應該干什么的現象,其原因就是專業的定位不明確,這導致學生在專業培養期間很大程度上出現對結果預期的不認可,這種不認可導致了學生缺乏積極性,從而影響其就業選擇和學習狀況。
從經濟政治社會持續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公共管理專業知識能力結構培養的進步,不能只是依賴學校的單獨教育培養,而是應該采取全面的交流與合作,只有做好了企業、政府與學校的密切溝通協作,才可以很好地推動公共管理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培養,然后才能使職業崗位的需求更好地得到滿足,使公共管理專業更好地發展。高校也應該與相關職業崗位加強溝通合作,在共同配合中設立清晰的培養目標,并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節奏,培養新型復合型人才,最終促進社會經濟政治的快速進步,實現人才助推社會、社會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環。
企事業單位及公共部門應該與學校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社會中的企事業單位等不應該認為公共管理專業的發展全是學校的教育問題,而應該增加與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有效的交流協作,開展產學合作及相關委托培養等相關工作,這就可以使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得到滿足。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機制,加強社會的主體引導作用,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宏觀引導。要滿足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科學就業規劃及就業,重要的是在措施的實施中要注重真實,不可弄虛作假。
目前的公共管理教育的出發點不單單是簡單的教學和專業課程,相反應立足于職業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的方面,讓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于社會職業崗位的發展。增加與企事業單位及公共部門等相關職業崗位的合作交流,對職業崗位的人才能力要求進行調查了解,清楚相關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在符合社會公共管理專業發展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的情況下,加強學校與社會的有效溝通交流及合作,達成良性的循環人才培養機制。這樣可以使學校教育和社會職業崗位都取得很大的收獲,既滿足了社會和職業崗位發展的要求,也使公共管理專業的教育能以社會發展為基礎,從而獲得持續高效的發展。在知識能力結構培養模式進行調整的同時,應將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職業崗位的不斷變革,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結合起來,進而幫助目前的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選擇及生涯規劃。
為了更好地推動公共管理人才的發展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好地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政府、企業、高校、個人都要共同努力,使公共管理專業更好地發展。公共管理的發展應該依據國情與校情,結合中國高校特色調整模式。
從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應規定一些相應的公共事業管理學科范圍和知識重點,加強各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從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的綜合人才培養體制,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讓公共管理人才真正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同時,中國社會正在飛速發展,公共管理學科也需要在發展中尋求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理論和實踐中尋求平衡,使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在職業崗位的競爭中提升優勢。本研究認為,應將重點放在素質教育的發展上,因為素質是人才最核心和最具競爭力的部分;應該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培養全面性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進行公共管理的良性改革發展。主要觀點為以下四點:教學要提升實踐性;公共管理專業要進行特色學科建設;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加以正確的引導;加強學校與企業、政府之間的良好溝通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