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花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重慶 401520)
2013年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簡稱“一帶一路”倡議。該倡議一方面在陸上通過國際大通道和沿線中心城市等建設起跨國界的經濟通道,另一方面在海上通過一些重點港口能夠連接東南亞、南亞等地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能夠更好促使中國與沿線各國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和多贏。基于“一帶一路”背景,重慶全力構建新形勢下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強化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中的關鍵城市地位,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發展合作新優勢,成為新的開放高地。因此,本文分析了“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開放型經濟的現狀,重點研究了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優勢與劣勢,最后提出有利于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重慶外貿外資環境受到了較大沖擊。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短板日益凸顯,難以滿足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要求。由表1可以看出,重慶經濟外向度不高,2008-2020年重慶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雖然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但是占比仍然較小,最高是在2014年比重達到了2.22%,與其他三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進出口總體規模偏小。同時,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速不穩定,甚至在2009年、2015年、2016年進出口總額出現了負增長,增速分別為-19.03%、-21.97%、-15.72%。究其原因,2009年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速為負,可能是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結果,世界經濟、貿易、投資相對放緩,貿易摩擦較多,國際競爭激烈;2015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各國外貿需求呈現下降趨勢,使得2015年和2016年進出口總額增速為負。在需求疲軟的條件下,重慶對外貿易也出現下滑。從貿易方式來看(見表2),2016-2020年加工貿易、進料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呈現不斷上升趨勢;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呈現波動變化趨勢;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出口總值在2020年下降幅度較大。2019年以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對外貿易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政策優勢對于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至關重要。
表1 2008-2020年重慶進出口外貿情況
數據來源:《重慶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
?
表2 2016-2020年重慶按貿易方式劃分的進出口總值 (單位:億美元)
?
重慶受到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的影響,具有政策疊加優勢。重慶積極實施內陸開放發展戰略,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引進外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整合生產要素,提升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國內國際經濟合作。2014年,重慶出臺《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施意見》,明確定位重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全方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的出臺,為重慶市重新布局與整合原有國際物流通道帶來了新機遇,促進重慶形成全方位的國際物流通道體系;2020年4月重慶市印發《重慶市建設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三年行動(2020-2022年)》,進一步推動重慶的對外交往活躍度和經濟外向度。
重慶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Y”字型大通道的連接處,這些國際物流大通道與重慶、云南、東南亞國際貿易通道是暢通的;原先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是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中心,但是“渝新歐”國際聯運大通道的開通,使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改變,打破了重慶內向型經濟結構;除此以外,重慶的水路運輸、陸路運輸、空運都比較發達,是西部地區唯一集三種運輸方式為一體的樞紐,交通條件便利。這些都有利于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重慶擁有39個工業大類,工業種類齊全。重慶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位列世界第一,同時擁有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年產量超過四百萬輛,有一百多家零部件供應商,在裝備制造、化工、消費品制造等許多方面也形成了產業集群。重慶是國家級頁巖氣綜合開發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同時,重慶還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和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具備一定的開放基礎。
重慶具有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實踐經驗,如在主城區建設開放型經濟示范區、在六大區域中心城市推進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在三峽庫區開展開放型經濟總和試驗。重慶自直轄和開通港口以來,成為西部地區吸引跨國企業投資最多的城市。同時,大型國際性節慶活動的成功舉辦,有利于展現重慶的開放型和國際化城市形象。
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近幾年,重慶經濟迅速發展,躋身新一線城市行列。但與發達一線城市相比,重慶總體發展水平偏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2020年重慶的GDP為25003億元,排在全國第五位,但是與廣州GDP相比差了約16億元;2020年重慶人均GDP為78173元,廣州的人均GDP為135047元,將近重慶人均GDP的兩倍(見表3)。同時,重慶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如圖1所示,202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比分別為7.21%、39.96%、52.82%,三次產業結構比雖然呈現出“三二一”結構,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第三產業占比仍然較低,產業結構有待優化和完善。重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偏低,不利于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表3 重慶GDP與廣州GDP對比
數據來源:《重慶統計年鑒》《廣東統計年鑒》。
?

圖1 2016-2020年重慶各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單位:%)
開放意識不足。重慶多數企業缺乏主動融入國際市場、利用國內國外資源和國內國際市場的意識。對于一些走出國門的企業,很少會從長遠考慮品牌定位、營銷方式等,在國際市場上難以擁有一席之地。同時,大部分企業難以積極主動進行跨地區的合作、交流與競爭等,無法探索到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途徑與方法。
缺乏開放型人才。重慶開放型人才流失嚴重,從總量上來看業務能力強的人才更為缺乏。2020年重慶外商投資企業300個,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員14.84萬人,外貿從業人員相對較少。同時,大部分外向型人才都流向沿海地區或一線發達城市,導致重慶地區熟悉國內國際市場、熟練運用外語、專業水平高的開放型人才短缺,這也是阻礙重慶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一大制約因素。
物流成本相對較高。重慶處于內陸地區,離出海港口距離較遠,致使總體物流費用較高。同時重慶境內多山,物流業發展需要依靠配套的基礎設施,重慶地理地勢導致基礎設施的建設難度大,進而會增加建設成本。涵蓋運輸、倉儲、加工等各項服務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不夠完善,沒有形成規模,進而導致物流成本偏高。
積極創新外資利用方式。拓寬利用外資的形式,積極采用直接投資、產業投資、跨國并購等多種形式開展投資,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效率,降低投資成本;除了傳統的投資領域外,可以將中國醫術、中國武術等傳播給周邊國家,一方面能夠拓寬投資領域,另外一方面能夠宣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靈活運用外資,大力發展金融行業;同時通過一些重點項目建設,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資本等。
培育開放型經濟文化底蘊。政府、企業等要不斷提升開放意識,將對外開放的理念厚植于思想當中,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把握國內國際市場的變化;競爭與合作齊頭并進,既要保持本地的優秀文化,也要吸收接納國外優秀文化,推動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努力打造法制化、國際化的商業環境,促進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鼓勵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合作,真正實現開放型經濟。
大力建設開放型人才隊伍。實施人才戰略,以重點產業、主導產業為主體,加快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創新開放型人才引進機制,一方面自主培養優秀人才,另外一方面大力引進海外人才,二者雙管齊下;通過獎勵措施吸引國內精通外語與管理、熟悉國際市場的高級涉外人才來重慶;加強與中亞、東歐等國家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努力開拓國外人才市場。開放型人才的培養具體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學徒制、政府扶持培養等方式,如高校相關專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強情景模擬與社會實踐,提升談判技巧與外語能力等,成為涉外復合型人才。
加快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依托陸港型物流樞紐、港口型物流樞紐,聯合長江經濟帶沿線港口、物流樞紐,完善陸路運輸與水路運輸等多式聯運體系,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沿線城市串聯起來,實現運輸大聯合,提升運輸速度,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提升口岸開放功能,拓展口岸開放空間;以大宗商品交易為基礎,提升跨境資源配置能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完善市場服務、倉儲物流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