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迎欣 段煉孺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從城市發展來看,所有城市都是因水而建。人類的所有文明也是源于水系,無論是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是中國的古代文明,都起源于河流濕地。今天,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斷增加,濕地的面積逐漸萎縮,其功能也大大降低。雖有一系列政策出臺,但這種發展態勢至今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如果不加以重視,甚至會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11]。
在城市濕地生態系統中,植物增加了整個空間的靈活性和生動性。因此,如何在現有理論基礎上,合理規劃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對于更好地發揮城郊濕地公園的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對于濕地的研究越來越多,逐漸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自2004年以來,我國建立了不同類型和規模的濕地公園,開展濕地保護工作。此后,濕地公園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甚至被視為實現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和發展的一種手段。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已建1000多個不同類型的生態公園,同時也出現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濕地公園的過度公園化、功能和建設內容雷同現象、過度追求設計感忽視生態合理性等問題。
與國內相比,國外對于濕地的研究比我國要早一些,國外濕地資源較為豐富,對濕地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些國家通過簽署濕地公約對濕地進行保護,全國已有600多處濕地被列入中對濕地保護名錄。雖然目前仍有許多濕地正在遭受威脅,但對濕地的保護情況有了一定的好轉,增強了公眾對濕地保護的重視[3]。
3.1.1 城市濕地公園概念和功能
城市濕地公園具備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親水娛樂、運動休閑等多種活動內容。在濕地公園景觀營造時,首先要考慮到濕地植物的營造,也要通過人工干預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城市濕地公園可以發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為城市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調控洪水;保留營養物質,過濾和轉化污染物和有害物質;促進和保持動植物的多樣性;調節城市小氣候;為城市使用者提供休閑、娛樂以及濕地生態的教育場所,并為可持續的物質生活提供基礎。
3.1.2 城市濕地公園植物特點
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要建立在城市濕地環境永久性的基礎上,強化自然審美特征。通過對植物的組合搭配,創造出一個季相變化豐富且能滿足生物多樣性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空間。
濕地公園與自然更加接近,更加注重對植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在規劃濕地種植時,僅僅考慮自然環境的影響是不夠的,人類在空間中的行為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盡量不去破壞植物棲息地的完整性[3]。
3.2.1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是城市濕地植物營造過程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在設計時要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的自然資源,使其與濕地植物景觀之間產生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獨立于景觀之外[6]。
雁鳴湖濕地公園的水體面積約占50%左右,其景觀特點是天然質樸,由于雁鳴湖濕地自然景觀條件良好,設計師無需大興土木創造景觀地形,而是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則將雁鳴湖水域景觀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完整保存并呈現出來。
3.2.2 功能分區原則
在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功能區的建設目的和觀賞需求,對植物的選擇和配置方面進行規劃,并采取明確的控制指標進行劃定和分級。
3.2.3 生物多樣性原則
植物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植物的多樣性原則體現在通過增加植物物種種類以及植被群落的豐富度,來穩定植物物種的群落,構建健康和諧的植物生態系統群落[2]。在植物景觀營造過程中,應當結合植物自身結構和演替特征,將喬、灌、草進行不同的組合搭配,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營造自然的生態環境,吸引各種生物,以提高生物多樣性。
3.2.4 地域文化原則
城市濕地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因此,城市濕地的發展應該與當地特色文化相聯系,營造出具有地域內涵的城市濕地景觀。具體來說,營造植物景觀過程中,應該同地形、水系相結合,借助小品構筑物,形成地方景觀以體現地域文化[6]。
4.1.1 區位分析
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坐落在陜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位于西安浐河西岸,公園北起月登閣路,南至南三環,東垮浐河,西至白龍池路,公園總體面積44hm2,包括水域面積23hm2,綠化面積14.67hm2,景觀道路和硬質廣場等面積6.33hm2。公園主要的地貌地形為臺塬地貌,公園以“親水體驗、趣味健身”為主題,主要有環湖大道、城市景觀、水面濕地與植被綠化等景觀,跑道全長2.5km,沿湖修建一周,景觀水體主要由浐河上游引入,水質較好。為周圍居民提供了休閑健身、觀賞娛樂的好去處。

圖1 區位分析圖
4.1.2 自然條件
西安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適宜,四季變化鮮明,夏秋季節光照強烈,秋冬季節多大霧天氣。按降水量劃分,西安屬半干旱地區,全年降水平均,降水主要分布在7—10月,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雁鳴湖濕地公園在地形上屬于凹地形,場地周邊森林茂盛,可以阻擋冬季寒冷的風,形成了一定的小氣候。
4.1.3 空間總體布局
雁鳴湖生態濕地公園有4個主要島嶼,按游覽順序從南到北分別為“雁鳴島”、“鳥鳴澗”、“醉花蔭”和“雁棲渚”,島上種植大量觀花、觀果和觀葉樹種,與岸線植物交相輝映,形成了每個島上的獨特景觀,吸引了各種鳥類在此停留。功能分區環湖而建,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的主要特點是親水,還有公園植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雁鳴島植物茂盛,四季有景,鳥鳴澗小島廣植銀杏,醉花蔭小島多種楓樹,雁棲渚種植了多種植物,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植物花鏡。錦園春廣場、永遇樂廣場、好時光廣場主要為硬質鋪裝,配置各種健身娛樂設施,搭配孤植、叢植、花鏡等植物配置,豐富了空間層次,是游客進行集體活動和休閑健身的主要場所。

圖2 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總平面圖
4.1.4 現有植物種類
西安雁鳴湖公園的植物景觀配置主要以喬灌草的組合搭配為主,主要基于鄉土樹種作為主要樹種,此外,還挑選具有觀賞性的植物。其中,喬木有早櫻、龍柏、構樹、垂絲海棠、烏桕、垂柳、銀杏、黃櫨、欒樹、紅楓、紅櫨、秋紅楓、紫葉李、碧桃、桂花等;灌木如南天竹、連翹、結香、小葉黃楊、紅葉石楠、金鐘花、繡球花、火棘、金葉女貞、薔薇、金邊黃楊、月季、臘梅、榆葉梅等;地被植物如鳶尾、碧冬茄、車軸草、八寶景天、艾、千屈菜、針茅、狼尾草、石竹、天胡荽、馬齒莧、銀葉菊等。
濕地植物主要分布在公園各水池和水渠的岸線附近,常以塊狀或條帶狀種植,在淺水岸邊分布最多的有蘆葦、蘆竹等,伴生種莎草、東方菖蒲、黃菖蒲、千屈菜等;其次為浮水植物,主要有睡蓮、鳳眼蓮、浮萍等;沉水植物種數所占比例最少,且分布面積也最小,主要有金魚藻、黑藻、狐尾藻等。
4.2.1 各功能區的植物規劃
雁鳴島是雁鳴湖中最大的島,有許多鳥類在此棲息繁衍,湖中島嶼是鳥類繁衍生存的核心區,需加以保護,通過多種茂密植物的種植,為鳥類提供棲息地,也增加了生物多樣性。
主要植被選擇如下。喬木:側柏、早櫻、構樹、紫葉李、碧桃;灌木:火棘、榆葉梅、木槿、女貞、月季、石楠、連翹、金鐘花;地被:車軸草、苜蓿、狼尾草;水濕生植物:水蔥、東方菖蒲。
鳥鳴澗秋季的景觀效果較好。種植銀杏、水杉、黃櫨等秋季葉色呈黃色的植被,在秋季,遠遠望去島上一片金黃。小島內部為大面積草坪,大型喬木種植在草坪上形成綠蔭,人們在此露營野餐別有一番風味。
主要植被選擇如下。喬木:銀杏、黃櫨、水杉、欒樹、垂柳、構樹、烏桕;灌木:南天竹、紅葉石楠、山桃、榆葉梅、女貞;地被:艾、車軸草、地膚、黑麥草;水濕生植物:鳶尾、黃菖蒲、東方菖蒲、千屈菜、睡蓮。

圖3 鳥鳴澗
醉花蔭小島廣泛種植紅楓、紅櫨、秋紅楓等秋色葉呈紅色的植物植物。整個小島花木叢生,各種喬灌草以及濕生植物的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搭配組合,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瞭望平臺,人們可以近距離的觀賞湖面。
主要植被選擇如下。喬木:紅楓、紅櫨、秋紅楓、雞爪槭、黃櫨;灌木:金葉女貞、夾竹桃、山桃;地被:鳶尾、蔥蓮、婆婆納;水濕生植物:千屈菜、東方菖蒲、莎草。
雁棲渚種植大量的植物組成植物花鏡,多樣的植物變化給整個空間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蜿蜒曲折的小路將不同的植物群落串聯起來,臺階的起伏豐富了空間的層次。
主要植被選擇如下。喬木:龍柏、桂花、榕樹;灌木:木槿、紅葉石楠、金葉女貞、結香、海桐、薔薇、剛竹、紅花繼木、繡球花、鳶尾、八角金盤、火棘、木槿、金邊黃楊、衛矛;地被:針茅、小蓬草、車軸草、狼尾草、天胡荽、馬齒莧;水濕生植物:睡蓮、千屈菜、蘆葦、香蒲。

圖5 雁棲渚
4.2.2 濕地公園植物特色景觀的營造
4.2.2.1 觀賞型區域植物群落景觀
觀賞型區域的設計主要為公園游客欣賞,讓游客體驗美的感受,游客在公園觀賞區以散步游覽為主。該區域主要分布在公園出入口等區域,植物種類繁多,喬灌草搭配形成豐富的景觀效果,種植較多的色葉樹種,增加不同季相的色彩變化,形成四季有景的觀賞效果。

圖6 入口植物景觀
4.2.2.2 游憩型區域植物群落景觀
游憩型區域包括休閑娛樂區和健身區等區域,其主要的作用是供游人進行游玩、休憩、聊天等其他社交活動,該區域主要以大面積的硬質鋪裝為主,并搭配廊架、座椅等景觀小品。游憩區需要注意的是,在場地周圍栽植適宜數量的喬木以達到一定的覆蓋度,形成舒適的游憩空間和疏密相間的空間特質,在春夏季節為人們提供陰涼的林下空間,在秋冬季節樹葉飄落時營造出陽光明媚的氛圍,形成不同的季節性景觀變化。

圖7 硬質廣場植物景觀
4.2.2.3 保護型區域植物群落景觀
濕地保護區的功能是保護和恢復濕地生境,即讓濕地恢復到原有狀態。該區域的植物景觀營造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濕地原始地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如,雁棲渚旁邊的2座小島,位于湖中心,島上種植一些珍惜保護樹種,還有假山作為點綴,為鳥類的棲息繁殖提供了自然的場所,該區域是游人不可進入的。
4.3.1 加強原生態保護
以保護原有植被為出發點,體現濕地公園植物的多樣性和生態性。為更好地突顯濕地公園的景觀特色,應盡可能地保留原有植被,營造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4.3.2 鄉土植物的運用和保護
在設計上要考慮到場地原有地形、氣候和植被的適應性等,運用鄉土樹種,并引入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增加植物景觀的多樣性。植物群落的設計應與場地環境、地域特征以及地形條件等相結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不同形式的鄉土植物生態群落[2]。
4.3.3 注重濕地生物多樣性
濕地植物群落的設計應該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形成多種多樣的濕地植物群落,為各種動物生存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從豐富鳥類多樣性和增加鳥類數量的原則出發,提高生物多樣性以增加景觀的觀賞效果。
通過對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種植的植物種類、不同功能分區植物的分析以及對濕地植物的營造搭配,可以了解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的植物種植特點,結合本土植物的特點、適應性等優勢,穩定土壤,改善當地的小氣候,以滿足實用性和觀賞效果。濕地公園的設計應該結合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對公園空間進行規劃,通過不同植物組團的變化來豐富濕地公園的空間變化。濕地的保護和恢復任重而道遠,濕地生態系統將會引起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