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文 尹建強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4000)
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通過了第一份工業遺產保護的國際性共識文件《下塔吉爾憲章》;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等設施)定義到工業遺產的范圍之內[1],并且指出工業遺產的保護取決于功能的完整性。工人住宅承載了時代的精神與回憶,是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工人住宅集中建設時間始于解放后,建設的規模大速度快。1953—1958年的“一五”計劃期間,原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工程”,是中國現代工業建設的起點。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一批工人住宅區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文化積淀,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是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現代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已經有了半個多世紀歷史的老舊工人居住區問題重重。有許多老一輩的工人還生活在這些其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老舊的工人住宅依舊具有其特殊的“人情味”;在強調讓遺產“活起來”的同時,如何讓活著的遺產保持長久的活力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2]。
工人住宅的研究可從建筑歷史角度、工業遺產角度、社會學角度3方面切入。國內已有學者從工業遺產角度出發對工人住區的保護及更新進行了探討。翁芳玲最早將具有工業遺產風貌的工業社區表述為“工業遺產社區”,并探討其建設發展之路[3];劉伯英強調了工人社區是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居民居住條件的同時要對工人社區進行價值分析,提出了將老舊工人社區的保護上升到工業遺產保護的高度的建議——以保護為前提要盡可能地保留工業遺產社區的時代印記[2]。工業遺產視角下對于工人住宅區的研究把保護放在首位,在保護的基礎上再結合其他更新策略。
柳婕從環境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3方面探討了武漢市青山區“紅鋼城”工業區住宅其面臨不同轉型方式時的優缺點。根據“紅鋼城”的現狀及需求提出了工業住宅環境原功能轉型的特殊處理手法即進行整改與翻修,更好地還原風貌和滿足現階段工人居住的需要[4]。殷楠從適老性角度切入,提出工業遺產保護與社區居住主體——老年人相結合,以適老性作為向導以自適應為主的更新途徑[5]。劉斯思等以天津市第三棉紡織廠的工人宿舍為例,以保護工業遺產思想為主導,對工人宿舍的空間格局、建筑造型等典型特征進行提取,提出了使社區重新成為具有良好居住機能和環境友好型住宅的更新再利用策略[6]。魯涵岳等以沈陽鐵西區工人村為例,從微更新視角切入,提出了解決工人村社區空間失能、公共活動空間不足及工業文化流失等問題的微更新策略[7]。
丁新軍揭示了在多元主體下工人社區作為工業遺產再利用的困難性,倡導工業社區要融入多元文化與生活方式,提出了通過優化工業社區的實體空間布局與形態的遺產合理再利用的優化方法[8]。劉麗華認為,工業遺產社區保護應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提出了構建多元化保護主體、創建政策化保護體系、建設社區商業綜合體等保護方法[9]。孫捷等肯定了工業遺產社區作為工業遺產的價值及其在工業城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利用工業遺產社區建設特色文化城市的路徑建議[10]。喬治等以西安紡織城工業社區為例,提出了工業文化的傳承和認同的柔性支撐和精神動力的理念,探討了自下而上的微小干預,從而使人們產生對居住環境的認同感的干預策略[11]。韓晗、黃美玲強調了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在工業遺產社區中的缺失,提出“鄉賢+基層黨建”、“資源+現有政策”、“生活+第三產業”、“特色+地域文化”等實踐路徑[12]。
“一五”時期,株洲被定為中國8大工業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原蘇聯援助的“156個工程”中有4個位于株洲,分別是國營331廠、株洲電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洗煤廠。其中國營331廠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名單中;建設村(12棟)作為國營331廠的主要遺存之一,2013年被列為株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營331廠建設村始建于1953年,共12棟,沿道路兩側對稱分布;由援廠的蘇聯專家參與設計,具有典型的蘇式風格。隨著發展的需要,建設村進行了分批次的擴建;以原有的12棟建筑為基礎,在道路兩側分別建立建設一村和建設二村,現階段的建設村包括建設一村和建設二村,原有的12棟建筑6棟被劃入建設一村,另外6棟則屬于建設2村。2012中國南方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建設村進行整體修繕。
2019年5月1日,《株洲市工業遺產保護條例》開始施行,明確了工業遺產的認定條件、方法、保護責任與義務等[1]。這意味著株洲有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工業遺產保護法規[13]。建設村作為株洲市級工業遺產其保護做到了有法可依,其發展也迎來了新契機。
3.2.1 整體風貌缺損,文化建設欠缺
建設村的12棟保護建筑多數都出租給了非當地居民使用。大部分租客對于建設村沒有文化認同感且保護意識弱;很多租客對保護建筑的外表面進行了加建和廣告的張貼,12棟保護建筑的外墻整體性被破壞。在外墻基四向各至30m的保護范圍內摩托車亂停亂放、雜物堆砌的問題十分嚴重;一些與整體環境格格不入的公共設施也出現在保護范圍內,這些都嚴重破壞了保護建筑群的整體風貌。此外,建設村整體的景觀設施配置缺少對特色文化的融入和整合,沒有體現其獨特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與其他社區千篇一律缺乏辨識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設村已經脫離原本單純的人口構成,如今的建設村除了退休老職工和職工,外來人員也占了相當一部分比重。這些外來住戶對于建設村的歷史了解甚少,對于社區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弱。建設村內沒有文化活動場所,文化活動也很久沒有舉辦過。外來住戶缺少了解與融入社區文化的機會,職工住戶缺少交流與宣揚社區優秀文化的機會。無論是本地職工居民還是外來居民都幾乎沒有參與到社區的文化建設中來。
3.2.2 公共空間缺失,設施配套不全
公共空間總量缺乏和功能缺失的問題在建設村中尤為明顯,建設村功能性公共空間由多處公共座椅及一處健身器材設施構成,分布零散且總面積小。公共空間缺乏有效利用,缺乏組織,形式單一功能缺失,缺乏對人們多元需求的有效關注。居民缺乏適當的交往場所,老人、孩子的活動場地更是寥寥無幾,嚴重影響了公共空間原有社交功能的使用。此外,建設村的公共空間長期處于自發生長的狀態,缺少整體規劃和定期的維護修繕,出現了基礎設施功能配套不全的現象;如環衛設施不足、電瓶車沒有集中停放的地點、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等,無法很好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3.2.3 自發改建泛濫,存在安全隱患
建設村的居民對居住環境進行了多處自發改造,這些自發改建嚴重影響了社區的整體風貌且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不少房屋的一樓外立面被進行了違章加建、二層挑出的房頂被改建成了“私人花園”;宅間綠地被私自擴建變得雜亂無章。這些自發改建侵占了公共空間,使空間變得凌亂破碎、形態混亂、連通性差。對于已存在的侵占現象,居民多秉持無視甚至跟風的態度,這導致公共資源被私有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公共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不斷加大。
工業社會留下的寶貴財富使建設村成為城市中獨特的存在。在融入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留住工業記憶,保護工業文化遺產是建設村更新的核心。
4.1.1 展現文化風貌,留住時代印記
保護以及更好地展現建設村特有的文化風貌是更新中的重點。在為保護建筑群(12棟)劃定的保護范圍內實行嚴格的管理措施,還原保護建筑群的整體風貌。提煉建設村和331廠特有的文化要素,將這些文化要素融入公共空間的塑造中,展現出建設村獨特的文化歷史風貌。以簡潔創新、易于接受的方式對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將空間優化與歷史文化記憶融合,再現曾經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印記”。
4.1.2 發揮資源優勢,建設社區文化
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村的社區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在推進社區文化建設時要大力弘揚社區的傳統文化,充分調動對本社區有著很深情感認同的退休老職工參與文化的建設與宣傳。加強社區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積極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將建設村的文化以通俗易懂、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加強居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在推進突出建設村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吸收當今先進的社會文化,增強對不同群體與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在繼承中發展,在碰撞中創新。
如今,建設村依舊發揮著居住功能,居民是建設村的主人,其需求不容忽視。對居住環境進行優化,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要是建設村更新的基礎。
4.2.1 注重整體規劃,進行空間整合
建設村內違章搭建和私人物品占據公共空間的問題十分嚴重,要做好整體規劃首先要對建設村內的違章亂建進行拆除、對占據公共空間的私人物品進行清理,將被私占的空間還與公眾。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居民的需求。建設村的居民有331廠職工也有外來人口,有青壯年也有退休老人和孩子,公共空間的建設應融入不同的功能,兼顧建設村多元主體的不同需要。要結合居民的生活習慣對宅間空間進行重新規劃,為居民打造宅間菜地、花園、休憩場所等,在社區整體空間更加規范整潔的同時保留社區原有的生活氣息。由于建設村是分批次建設完成的,以至建設村的規劃比較零碎缺乏整體性。規劃時要把不同批次建設的住宅樓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打破建設一村與建設二村、保護建筑與新建建筑的邊界;對建設村進行整體進行統一規劃;整合破碎的公共空間,增加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豐富公共空間的功能與形式。
4.2.2 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環境
基礎設施老化不完善、公共環境雜亂是老舊社區共有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建設村宜居改造的重要環節。結合建設村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和修復建設村內的公共設施,解決建設村配套設施老舊、部分道路破損、電動車亂停亂放、缺少無障礙設施等問題;對社區內肆意生長的雜草、植物等進行統一清除或修剪,對居民占用宅間綠地種植的蔬菜和觀賞植物進行統一整理和規劃。為建設村營造一個整潔有序的公共環境。
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起來的一批工人住宅區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是一筆重要的文化財富。在歷經了半個多世紀后,這些住宅區的設施老化問題嚴重,變得落后于時代。住宅區內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生活條件明顯低于當地平均水平。對于這批特殊的老舊住宅區,在解決居民需求的同時,要對工業住宅區進行價值分析,把一些具有遺產價值的老舊工人居住區的保護上升到城市遺產保護的高度。一邊是亟需更新的居住環境,一邊是必須保留的歷史文化,這批特殊的“老舊小區”的改造亟需找到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