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 黃建新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促使電子商務在經濟發展中站穩一席之地,電子商務不僅活躍在城市地區,更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業機會。如,農民電商創業不僅帶動一部分農民返鄉創業,而且“互聯網+”電商扶貧的模式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活力。國家政策的推動吸引學者們加入對農村電商創業研究的行列中,但對農民電商創業的綜述性研究尚存在不足。為此,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01—2021年發表的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及可視化分析,旨在掌握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發展的脈絡和前沿熱點,為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繼續深化提供參考借鑒。
本文借助CiteSpace軟件[1]繪制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發文作者、機構的共現圖譜。通過簡易圖譜可以清晰看出當前研究的部分現狀,再通過分析文獻產出量和高被引文獻頻次,提取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從而整理歸納出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發展脈絡、研究熱點和發展前沿。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在期刊文獻中將主題詞設為“農民電商創業”或“農民電子商務創業”進行高級檢索,檢索時間設置為2001—2021年,檢索出509條結果,對檢索的結果進行整理,刪除期刊中無作者文獻、新聞報道、書評等不相關條目,共篩選出372篇文獻樣本。
對篩選后的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相關文獻發文產出量進行圖形繪制,從圖1可以看出,農民電商創業研究趨勢的2大特征,文獻產出時間晚和文獻產出數量較平穩。農民電商創業的研究起步于2010年,開始時間相比其他研究較晚,2010—2014年期間文獻產出量極少。但到了2015年,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產量逐年增加,并于2017年達到巔峰,這與國家對農村電商創業的政策發布密切相關。2015年國家發布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文件中指出政府全方位鼓勵農民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創業。2017年后文獻產出量緩慢下降,但發文數量趨于平穩,2020年發文量的上升揭示了農民電商創業的重要性,這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影響,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工作依然要重視農村電商,本文合理預測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熱度將于2020年后逐年上升。
總體而言,近幾年發文量雖稍有所下降,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研究在近10a較為平穩,但在數量上則較少,說明我國對農民電商創業的相關研究關注度有待提高。
依據普賴斯定律[2]可知,核心作者發文量至少為2篇。從核心發文作者看,對農民電商領域研究較多的學者共有19人,高產活躍的作者較少,如圖2核心作者共現圖所示,19名學者中僅8條連線。發文最多的作者產出為4篇,另有2名作者發文3次,可以得出,關注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研究者,在此領域內發文量并不多,并且這些核心作者的發文數加合僅42人次,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由圖譜亦可知,僅有個例學者之間存在合作發文情況,這些都揭示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合作性學者交流團隊未成型,學者之間合作交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電商創業的更深入研究。

圖2 “核心作者”共現圖
對農民電商創業研究領域被引排名前10的論文進行降序排列(截至2022年3月3日),見表1。被引次數最高為313次,有4篇論文被引用達百次以上;高被引文獻的聚焦點多數在對農民電商創業的發展經驗、產生的影響、存在問題及其優化對策等的研究上;高頻被引論文的發表時間分布相對勻稱,大致分布在2017年前后,這符合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實際發展現狀,但被引次數還達不到優秀的程度,并且高被引文獻的作者很少持續專注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較為匱乏。

表1 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文獻
從發文機構圖譜可知,我國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主要發文機構集中在財經類或管理類高校或高校的經管類院系;目前湘潭大學商學院發文數量排在第1,累計共4篇,其次是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和中共海鹽縣委黨校,各3篇;圖中共17個節點、0條連線,這表明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研究機構發文機構在我國分布的較分散,機構與機構之間缺少合作,尚未形成跨地區聯動的科研共同體,而這正是我國農民電商創業研究薄弱點之一,科研機構間的合力還有待增強,詳見圖3。

圖3 發文機構共現圖
研究文獻中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有“電商創業”、“農村電商”、“互聯網+”、“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電商人才”、“電商扶貧”、“返鄉創業”、“模式”、“創業扶持”等,這些關鍵詞是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熱點反映,可以更好地剖析農民電商創業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與動向。對其進行聚類分析后(LLR),如圖4所示,Modularity Q=0.7484,Mean Silhouette=0.8024,可見聚類效果較好。圖中顯示的是#0~#8聚類,將聚類歸為以下幾類。

圖4 關鍵詞聚類圖譜
農村電商,又被稱為農村電子商務,一般是指通過信息化平臺進行銷售方與購買方的信息對接和交易完成的過程,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局限在城市范圍,農民電商創業的激情亦高漲,簡單地表現在一批批的農民逐漸加入了電商創業的隊伍中,掀起了農村電商創業的熱潮,其目的是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擴大的較快,農村電商的進步能夠吸引外出勞動力返鄉創業,增加農民收入[3]。農民電商的發展經歷了多種模式,農村的電商發展模式各有不同,如郭承龍跟據主營產業發展、資源依賴性、網商參與角色等分別對農民電商創業模式進行劃分,將農民電商創業劃分為自組織模式和產業再造模式等[4]。
返鄉創業者對電子商務的使用占相當大的比例。一旦我國農村地區出現一例成功創業者案例時,就很可能帶動身邊的人向其借鑒學習成為創業榜樣,刺激同處一片社會網絡的農民進行創業,甚至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當電子商務被某個農戶率先使用后,與其有著社會關系的其他農戶會被激勵并有意識模仿,進而促使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的擴散[5]。許多農民工兼顧家庭選擇返鄉創業,新生代農民工在自身信息獲取充足的基礎上持有國家創業政策優惠,選擇返鄉電商創業的傾向更大。
扶貧、創業扶持等政策及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農民進行電商創業。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毋庸置疑給農村扶貧工作帶來了希望和發展空間,而扶貧事業的開展亦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注入了動力。通過電商創業的途徑,許多貧苦的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這離不開國家創業政策的支持。從扶貧效果可見,電商創業是扶貧成功的有效路徑之一,這離不開政府、電商平臺和農民的協同聯動[6]。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農村電商,農村電商創業在多個政策中被提及。針對農民電商創業中資金不足的困境,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融資政策[7],減輕農民創業失敗的壓力。政策文件的出臺由上而下,給農民電商創業帶來一定的資金支持。研究表明,政策因素能顯著促進農民電商創業行為,故而應構建系統的政策體系[8]。同時,互聯網的發展無疑是促進農民電商創業的助推器,對農村經濟和新農村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狀態導致大部分農民居家隔離的現狀,農民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可以額外獲得一些收入。“互聯網+”的電商平臺既可以開拓銷路,也可以幫助農民獲取產品信息,推動農村高效信息化發展[9]。然而,針對農村現有的網絡基礎設施供給不平衡的現狀,當下不僅要優化農村的交通與網絡等基礎設施供給[10],而且要強化農村電商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方能運用好互聯網資源,發揮“互聯網+”模式的驅動作用。
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國家創業政策的扶持,也離不開農村電商人才多方面融入參與,電商人才對農村電商發展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農村電商人才培養不僅在于追求數量的培養,更要緊抓質的提升,高質量電商人才的獲得方能支撐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11]。研究表明,在創業起步階段面臨的一項顯著問題是相關人才較少,人才培訓政策是創業者期待的政府支持[12]。電商創業專業對口的人才尚存在缺口,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民電商創業的開展增大了難度。而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便可轉變角色,發揮自身優勢,傳授農民電商運營知識[13]。電商創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挖掘新型技術、培養創新人才要與時俱進,創新型農村電商創業人才的培養更是刻不容緩。但目前農民的電子商務知曉度較低,故而,促進農村電商創業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電商知識普及度[14]。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基層組織為農民提供一定的電商培訓,但往往應付式的宣傳報稿一經上傳,就代表培訓農民的任務已經完成,間接導致了農民對電商創業的一知半解。優化農民電商創業的關鍵是要引育結合,通過培訓農民知識、完善公共服務等措施進而使其獲得內在和外在的創業能力。
突現詞是一定時期內被使用較多的關鍵詞,依據其變化可以預測特定研究領域的趨勢。表2為隨時間發展呈現出的各關鍵詞突變的時段,展示出近年來我國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熱點的變化及研究趨勢,將2001—2021年研究范圍內的農民電商創業研究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具體分析每一階段,進而為未來我國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趨勢做出預測。

表2 農民電商創業研究關鍵詞突現
電子商務剛起步不久,農民電商創業研究尚處探索階段,故而這一時期研究也比較少,而這些研究中主要是對電子商務環境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梳理,概括為對某一地區的農村電商創業的發展現狀、經驗總結、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等。
農民電商創業研究處于穩增長階段,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對農民電商創業進行研究。淘寶村、創業創新、互聯網等是該時段的熱點話題。雙創背景下,就業不再是單一的形式,創業的崛起更不是簡單的杯水車薪,農民能夠通過電商創業實現增收富裕。淘寶村的出現帶動了一批返鄉農民走上電商創業之路。淘寶村的盛行離不開創新,創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導致了一部分農民創業的可盈利空間不足,入不敷出,如何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引起學者的重視。學者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研究創業扶貧與互聯網平臺的結合,從另一角度給農民帶來了新的致富機遇。
農民電商創業研究處于創新階段。農村電商、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振興是這一時期農民電商創業領域的熱點話題,鄉村振興關鍵詞的突現強度更是達7.38。鄉村振興的意義在于增加農民的人均收入,實現農村GDP的提高,推動全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詞的突現則亦可視為中國特色“三農”發展戰略的又一體現,鄉村振興關鍵詞的突現則體現了學者開始從鄉村振興的背景視角下研究農村電商與創業,但很多文章只是很簡單的基于鄉村振興背景,未將研究更加深入到農村基層、農戶、農民中去,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融入跟蹤-反饋-調適機制,真正讓農民從電商創業中受益。
本文對2001—2021年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372篇有關農民電商創業研究的期刊文獻進行可視化圖譜展示,不僅闡述農民電商創業發展脈絡,豐富農民電商創業的研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有著極強的理論意義,而且對農村電商基于何種視角、如何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對文獻數據分析解讀后,得出以下結論。
農民電商創業研究在近年來發展呈平穩趨勢并在未來有上升的走向;該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核心作者對其持續關注力度不強;研究機構多為高等院校,機構之間相對孤立,缺乏合作共享。
研究熱點上,“互聯網”和農村電商的結合、政策的扶持、創新人才的培養等為近期學者青睞的研究熱點;研究趨勢上,鄉村振興和農村電商話題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未來的研究不僅要聚焦于國家政策性引領,還要與地方實際實踐運行相結合,同時特別關注實踐后的問題反饋,加強農民和政府機構間的合作,把握準“鄉村振興”和“農村電商”間的關系,最大程度上實現農民電商創業研究領域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