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娜,羅曉玲
(石河子大學 圖書館,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近年來,人們逐步認識到地方文獻的重要性,已經將地方文獻的概念由最早的“是以文字、圖像、符號、聲頻、視頻等手段記錄某一地方人類知識的各種載體”單純的理論界定提升到將地方文獻定義為“反映某一地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的、依附于傳統形式和現代技術手段的、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亟待整合序化的文獻信息資源[1]。陳建龍等[2]在《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中指出,5年內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亟待突破的具體問題之一是“特色館藏資源建設,大學圖書館應結合所在學校與自身特色開展特藏資源的體系化建設”。加強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是充分利用地域優勢,使特色資源形成獨特優勢與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對目前國內地方文獻方面的研究情況進行統計梳理和可視化計量分析,提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以期為今后地方文獻工作和特色文獻資源體建設提供參考思路。
選取“地方文獻 + 地域文獻”作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選取文獻類型為“期刊”,將時間跨度設置為所有年份(1949年至今),以此進行精確檢索,檢索日期為2022年3月7日,共獲得相關文獻5 864篇。為保證數據的有效性,進行了必要的數據整理與數據清洗,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進行再次篩選,剔除研究相關度較低的文獻,包括征集啟事、聲明、通知公告等非學術研究性論文,初篩得到文獻3 993篇。利用EndNote軟件對數據進行格式轉換與去重,最終得到有效記錄3 836篇,將數據導入VOSviewer軟件,結合Excel和中國知網的可視化分析功能進行分析。
地方文獻研究領域年度期刊發文量,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有關地方文獻的研究最早始于1982年,隨后論文數量逐年增長,其中2010年的發文量為363篇,達到了發文量的峰值;2011—2015年地方文獻的研究也保持一定的熱度,年發文量均在300篇以上;從2016年開始呈下降趨勢。根據D·Price科技文獻增長階段理論,我國地方文獻的研究已經由第3階段進入了第4階段的研究瓶頸期,論文數量逐漸減少。由此看出,地方文獻的相關研究雖然目前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圖1 地方文獻領域期刊論文發表數量趨勢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的區域分析法分析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期刊文獻分布情況,可以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期刊或重要信息源,能夠為相關學者深化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3],還可以反映各刊物的辦刊特點與發文傾向,指導刊物發展和作者投稿。通過測算,列出地方文獻領域的核心期刊20種(見表1)。這20種期刊中大部分為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是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重要數據來源,刊載論文代表著該領域的研究質量和水平。這20種期刊發文數量最多的是《圖書館》《圖書館建設》《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圖書館雜志》,可見地方文獻的研究已經在圖書情報領域引起廣泛關注,且有相當數量的論文學術水平較高,值得關注和借鑒。

表1 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發文較多期刊分布
2.3.1 作者發文分析
根據普賴斯定律“在同一主題中,半數的論文為一群高生產能力作者所撰,這一作者集合在數量上約等于全部作者總數的平方根”。假設發文量在m篇以上的作者為該領域的最大貢獻專家,即核心作者,計算公式為m=0.749nmax×0.5,其中,nmax為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發文篇數[4]。本研究中m=0.749×16×0.5≈6,即在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發文量在6篇以上的為核心作者,根據檢索結果統計了核心作者群的數據(見表2)。

表2 發文作者分析
對核心作者群的機構進行分析,發現地方文獻的發文地區分布不均勻,發文較多的作者機構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南方地區。這和我國南方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族地方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對發文量最多的作者合肥學院的江山發文情況進一步分析發現,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對民國時期安徽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及法規建設方面。
2.3.2 作者共現分析
使用VOSvierer軟件的聚類分析功能,得到作者共現圖譜(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鄒華享、張勇等在地方文獻方面的研究較深入,但是相關作者之間離散性較大,合作較少,未形成密度較高的核心作者群,說明地方文獻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化、高影響力的研究節點。

圖2 地方文獻研究作者共現圖譜
2.4.1 高頻關鍵詞分析
通過對高頻關鍵詞分析,可以發現研究領域的研究重點、研究熱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5]。由于文章主題均涉及“地方文獻”,因此在統計高頻關鍵詞時未將其計算在內。統計過程中,將意思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如將“地方文獻收集”與“地方文獻征集”合并,“資源建設”與“文獻資源建設”合并,“特色數據庫”與“數據庫”合并。最終統計出詞頻在40以上的關鍵詞18個(見表3),直觀反映了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熱點和關注點。其中,“文獻資源建設”和“開發利用”一直是地方文獻領域關注的熱點主題,“數據庫建設”和“文獻征集”是近年來地方文獻研究新興的熱點主題,“非物質文化遺產”“閱讀推廣”“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獻研究的外延主題。通過分析,熱點關鍵詞基本涵蓋了地方文獻研究的范圍,有關地方文獻的基礎理論研究、地方文獻工作及地方文獻開發利用方面的研究論文較多,有關共建共享、地域文化及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表3 關鍵詞分布
2.4.2 關鍵詞共現和聚類分析
從VOSviewer生成的關鍵詞標簽聚類視圖(見圖3)中可以看出,以”地方文獻”“圖書館”“數字化”“開發利用”等為中心形成主要的研究區域,同時,“閱讀推廣”“特色館藏”“地方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在地方文獻資源的建設方面進一步對高頻關鍵詞的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分析。鄔衛華[6]提出,要將具有區域性特征的自然科學文獻和社會科學文獻同等對待、同時收集,才能使館藏地方文獻形成完整體系,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地方文獻信息服務,發揮地方文獻 “資政、勵志、存史” 的社會功能;現當代文獻是地方文獻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要統籌協調,建立各省區的含圖書館、檔案館等在內的地方文獻資源布局體系。張軍[7]提出了全媒體時代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工作的路徑與模式:拓寬資源建設途徑,在實施實體資源征集辦法的同時,要開通數字資源的征集通道;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形成分類清晰、主題性強的資源集合,方便用戶查看。

圖3 地方文獻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
在地方文獻資源的數據庫建設方面:盧平[8]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利用地方優勢開發文獻資源建設西北農業專題文獻數據庫”,論述了建立標準、統一化的聯機檢索系統;圍繞農業文獻資源地域性特點,在建庫形式、布局和文獻收集、加工、處理上采取分散化的方法,形成以AGRIS西北分中心為骨干的西北地區農業專題文獻數據庫服務體系;對農業專題文獻數據庫的系統結構、規模和專業范圍進行統一規定、統籌安排,通過向體系化方向發展等方法建設西北專題農業文獻數據庫。張軍[7]也提出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要統一規范實體資源數字化標準,優化用戶體驗,開放獲取地方文獻數字化資源,發揮最大利用價值,提升人文服務氛圍,為公眾提供所需的互動交流平臺。在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的選題上,洪勛[9]提出要遵循實用性、特色性、保護性的原則;高靜[10]表示,要依據地域特色和需求,優先選擇利用率高、讀者需求量大且具有本地區區域特色的館藏信息資源確定主題和重點進行數字化;同時,館員要參與數據庫的建設過程,其身份要轉變為能運用各種技術對文獻資源進行檢索、研究、過濾、評價,及時做好地方文獻數據庫的維護和推廣的知識管理者。鄒華享[11]提出建設地方文獻數據庫的起點要高,選擇技術成熟、標準化程度高的軟件。
在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主要涉及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和編史修志方面提供保障,區域文化內涵的揭示和文化的傳承保護,閱讀推廣、文藝創作與學術活動中的借鑒價值研究等。
高被引文獻是目前學術界較關注的研究主題,高被引文獻在一定程度上能客觀反映本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成果[4],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把握該研究領域的學術動態。在數據庫中選取被引次數在40次以上的文獻15篇(見表4),涉及8種雜志(其中有7種是北大核心期刊),15篇文獻中作者機構為湖南和廣東的均有5篇,說明湖南和廣東地區在地方文獻領域的工作及研究情況領先于其他地區。
15篇高被引文獻覆蓋了地方文獻工作、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系、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的數據庫建設及資源共享等方面。鄒華享[11]作為該領域發文量最多的作者之一,早在1998年就提出地方文獻工作存在缺乏統一的規劃,沒有具體的工作條例和標準,處于無序、各自為政的狀態,在地方文獻整序上沒有統一的分類表等問題。黃曉斌[12]提出了地方文獻對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作用,建議圖書館成立地方文獻信息開發利用機構,以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為依托,根據智庫研究人員的需求,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為智庫研究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地方文獻信息研究成果。15篇文獻中,除了黃曉斌等的《地方文獻與地方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發表于2016年,其他研究成果都發表于2010年以前,說明近幾年在地方文獻的研究方面,高質量、創新的研究成果產出較少,還僅僅局限于早些年的基礎性理論研究。

表4 高被引文獻列表
(1)我國地方文獻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第4階段的研究瓶頸期,近幾年在地方文獻的研究方面,高質量、深層次的研究論文較少,還僅僅局限于早些年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建議在開展地方文獻工作的基礎上,設立專門的地方文獻研究機構,培養專業的地方文獻研究人才,不斷擴大研究范圍和深度,提高研究層次。
(2)通過作者分析發現該領域形成的研究團隊情況較差,相關作者之間離散性較大、合作較少,未形成密度較高的核心作者群,跨機構之間沒有合作關系,核心作者群的數量和論文數量有待提高,并且該類研究論文的研究機構地區分布不均勻。地方文獻的作者群形成系統化、高影響力的研究節點,可以推動該研究領域深入發展。建議加強在該領域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加強該領域文獻收藏部門、文獻研究部門與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可以通過組織本研究領域內的研討交流會,從而增加合作與交流的機會,擴大研究團隊,拓展交流渠道,提高科研創造能力。
(3)目前,地方文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礎理論研究、地方文獻工作方面,應調整主題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加強有關地方文獻的共建共享、地域文化及政策保障方面的研究,更有利于基礎性研究和工作的開展,這也是目前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繼續發展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