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峰,湯 澍*,高澤揚
(1.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2.江蘇涵田旅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6)
產業學院是推動應用型高校從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跨界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等系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集生產服務、學歷教育、技術研發、技能培訓于一體的產教聯合體。從類型來看,產業學院可以分為無實體產業學院、實體性產業學院和由虛轉實的產業學院,也可以分為資源共享型、共同發展型和產業引領型3種類型[1]。從功能上來看,產業學院主要面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需求培養跨專業復合型應用人才,切實解決產業需求側和人才培養供給側“兩張皮”問題。從特征來看,產業學院具有主體多樣性、產業針對性、專業交叉性和利益共享性。
2007年以來,作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成功實踐產物,學界開始關注產業學院,隨著2020年8月教育部《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的出臺,產業學院研究文獻出現井噴式增長。雖然已有個別文獻從綜述視角分析產業學院研究進展,但沒有從知識圖譜的角度量化分析產業學院研究趨勢、特征和熱點。《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強調打造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如何從可視化角度分析現代產業學院研究成果、總結規律,對將產業學院建成引導高校面向區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辦學的重要抓手,建成推動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和高職院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研究的數據來源,檢索題目中包含“產業學院”且發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論文,最終獲得109篇相關論文,論文發表時間跨度為2007—2020年。借助中國知網和CiteSpace軟件進行知識圖譜分析,通過論文、期刊、作者、機構、基金和關鍵詞等對產業學院研究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探討產業學院研究熱點、不足與趨勢。
根據論文的年度分布情況(見圖1),產業學院的研究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2007—2014年,學者們開始關注產業學院相關問題,論文數量較少,處于起步階段。第2階段為2015—2020年,隨著產教融合概念的提出,產業學院的研究論文平穩增長,處于穩步發展階段。第3階段為2021年至今,教育部2020年8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之后產業學院研究論文數量激增,處于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中國知網統計,產業學院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前10位的期刊如圖2所示。從數量上看,發表產業學院研究論文數量超過10篇的有4個期刊,分別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1篇)、《教育與職業》(15篇)、《職業技術教育》(13篇)和《職教論壇》(13篇)。其他發文量較大的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7篇)、《教育評論》(5篇)和《教育發展研究》(4篇)。其余期刊均為1~2篇。

圖1 2007—2022年產業學院研究論文年度發表統計

圖2 產業學院研究論文來源期刊分布情況(前10位)

圖3 產業學院研究作者合著網絡
作者合著網絡分析目的是發現特定主題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間的合作強度。借助CiteSpace軟件分析產業學院研究論文,以2007—2020年為時間范圍,以作者為節點類型進行合著網絡分析,得到的結果如圖3所示。節點大小與作者主題研究發文量頻率正相關。圖3中每個節點代表1位作者,節點越大,說明該作者關于產業學院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越多。節點之間的線條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線條越粗說明作者之間合作越緊密。根據圖3分析可知,產業學院作者合著網絡整體呈現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由此可見,雖然有多名學者參與完成109篇論文,且作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合作,但聯系并不緊密,研究大部分以個人為主,合作團隊數量較少。
關于產業學院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機構共7家,論文數量為27篇,占論文發表總量的24.8%(見圖4)。這些機構目前是國內產業學院研究領域的重要機構,其中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貢獻(6篇)最為突出。

圖4 關于產業學院的研究發文量前10研究機構
從級別上看,高級別基金資助論文數量較多: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資助15篇)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篇)為國家級課題;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6篇)、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教改課題(6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4篇)、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篇)為省部級課題如圖5所示。從地域上看,資助論文數量較多的基金所在管理單位集中分布在江蘇(13篇)和廣東(11篇),說明這2個省份的研究人員對產業學院發展較為關注。

圖5 資助論文數量前10基金
對產業學院研究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形成7個聚類,分別為#0校企合作、#1產教融合、#3協同育人、#4職業教育、#5內涵、#6龍巖學院。聚類越靠前說明研究的人越多,由此可見產業學院主要研究熱點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職業教育等幾個方面(見圖6)。
關鍵詞的共現詞頻越高,節點圓輪越大,說明此節點在本次研究中越重要。關鍵詞主要圍繞“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展開,就研究主體變化來看,從以高職院校為主過渡為高職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并重如圖7所示。從研究領域來看,熱點問題集中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業與課程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服務平臺搭建和管理體制機制建構等方面。

圖7 產業學院研究關鍵詞共現
從創新角度而言,產業學院核心任務是通過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建設的初衷是改變傳統的封閉式人才培養理念,在企業真實的場景下培養與產業吻合度高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創建一種高階性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探索解決方案。通過引入職業、行業技術標準和“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把企業教育性資源引入教學過程,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使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業界人才需求實現同頻共振,滿足產業快速發展對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
人才培養涉及面廣,涵蓋政府、行業企業、高校、行業協會等政產學研各類主體。針對如何解決主體之間對人才培養理解平衡協調問題,學者提出了人才培養共同體概念,建議從學理邏輯、育人優勢、體制機制和對策路徑4個方面分析建構產業學院人才培養共同體[3]。不同主體存在資源的相對富余性與稀缺性并存的問題[4],只有通過多主體之間的開放合作,整合創新要素和資源,才能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的效果[5]。
產業學院專業設置通常緊密對接產業鏈,體現交叉融合。產業學院多以國家、省重點建設專業群為支撐,通過跨業界、跨學科、跨專業整合產業學院主體各方資源,推動主體各方優勢互補、強強合作,實現了專業發展與產業需求緊密融合[2]。
產業學院課程建設需要校企合作開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指出,產業學院需要行業企業深度參與教材編制和課程建設,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在合作指向上,產業學院校企合作聚焦的是區域產業鏈和人才鏈,所培養的人才是面向整個產業群,而不是服務于某個企業的訂單式培養[6]。合作模式上,產業學院主要以項目化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課下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雙創教育[7]。合作內容上,產業學院應根據區域行業、產業、企業發展需求,建立具有系統性、獨立性、指向性、開放性特點的模塊化課程群[1]。
(1)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產業學院通過“雙聘雙掛”制度,即雙方互聘兼職教師、互換到對方掛職,構建由高校學術性教師和產業工程師組成的相對穩定、優勢互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8]。
(2)組建教學科研創新團隊。產業學院通過引進和使用機制,采用“雙崗雙職、雙向流動、兼職取薪”組建理念先進、示范引領、規模合理的教學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團隊[2]。
(3)實行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采用年薪制、柔性引進、科技項目制等舉措,注重領軍人才引進和產業教授、技能大師選聘,聘請企業經理、創業人士、農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擔任創業實踐指導教師[2]。
(4)創新評價機制。引進教師時,適度降低具有工程背景、雙師雙能型人才的準入門檻,鼓勵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構建“教、學、研、訓”指標多元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9]。
打造產品研發及研究成果轉化基地。產業學院校企主體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等工作,圍繞“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創業、合作發展”的目標,落實地方經濟發展思路,立足區域人才培養基地和產業研究中心,探索產教融合教育有效途徑,全面提升高校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2]。
建設“三園合一”平臺。產業學院建設校園+研發園+孵化園的“三園合一”平臺,理論學習、項目研究與創業孵化在一個大平臺中進行,實現產教場所一體化,學生在產業學院獲取最前沿的生產性知識,與專業性知識進行融合創新,真正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有效銜接[10]。
黃大乾等[8]通過實證研究總結出我國產業學院的幾種常見模式。一是,東莞理工學院先進制造學院(長安)依托“校園+工業園”雙園辦學場地,實施“3年高等工程教育+1年現代師徒制”培養模式,打造“教育+培訓+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鏈。二是,佛山科技學院開展“雙學院”人才共育新模式,形成“校企發展共同體”。三是,廣東白云學院建立“雙主體六共建”的曙光模式,以中科曙光為品牌,以數據資源建設為目的,形成利益共同體。
產業學院是高校局部深度轉型發展與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辦學有機結合的先行先試做法[11]。學者們分別從辦學模式、管理模式、運行模式、組織架構等方面研究產業學院體制機制。
從辦學模式來看,產業學院有校企共建、政校企共建、校行企共建、政校行企共建、政校研企共建、校-研究院共建、2011產業學院7種辦學模式。
產業學院管理模式要充分考慮區域、行業、產業特點,結合高校自身稟賦特征,目前主要有3種:一是,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管委會處理重大問題,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如常州工學院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二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校政企共同參與平臺共搭、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師資共培、資源共享,如常州大學阿里云大數據學院;三是,設立專家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產業學院院長及教學副院長由高校選任,副院長由企業選派高管擔任,如常熟理工學院光伏科技學院[2]。
產業學院運行模式主要有3類:校企整合型、引企入校型和入企建設型。校企整合型的產業學院是利用校內資源建設“教室-實訓-生產”為一體的實訓平臺;引企入校型產業學院是通過引進一家或多家行業企業設立校內實訓中心或研究院;入企建設型產業學院是在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中建設學院的實訓平臺[6]。
產業學院通常是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設立監事會進行監督。管委會由地方政府、應用型高校和行業企業等多元主體組成,負責規章制度的制定、專業設置建設、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基地建設等重要工作。監事會由行業專家、教師、家長組成,負責監督管委會決策[12]。
一是,研究內容不夠細化,多是綜合性論述。談組織架構機制模式的多,談基地建設課程的少。在人才培養、專業質量提升、課程合作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產學研平臺搭建等方面沒有專文深入分析。
二是,理論研究偏多,實證研究偏少,案例分析不夠深入。偏重理論研究導致研究問題針對性不強,研究方法單一,研究結論雷同。
三是,產業學院研究類型較為單一,地區分布集中,普適性不強。研究案例地多集中在中國東部和南部,北部和西部案例少有涉獵,導致研究結論缺乏普適性和推廣度。
四是,產業學院治理模式沒有形成共識,建設思路不夠清晰,如何協同高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還需要深入研究。
產業學院不是“校企合作班”“訂單班”“冠名班”的升級版,也不是二級學院下設的“三級學院”,產業學院是應用型高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共建共享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是職業型、應用型院校專業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未來需要通過闡釋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新醫科背景而進一步厘清產業學院的特征、架構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探討產業學院建設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從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頂層設計產業學院的架構體系,深入解析不同行業產業學院典型特征,從教學改革、教學資源、教學團隊、產教平臺等方面提出產業學院的建設任務,并從激勵制度、培養質量、平臺成效、滿意度等方面構建評價體系,以期對產業學院的設計、實施和評價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