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苑
(江蘇科技大學 圖書館,江蘇 鎮江 212100)
“智慧校園”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而智慧作為一個詞語賦在圖書館前面,對圖書館發展建設而言有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教學科研服務機構,理應在智慧化建設中發揮“排頭兵”作用,讓智慧校園中涉及圖書館的建設內容愈加凸顯。智慧校園建設背景下,國家標準《智慧校園總體框架》[1]的發布,為高校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提供參考,如何借助智慧校園發展的東風,大力建設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努力提升圖書館在學校教學、科研中的地位值得進一步思考。
2008年11月,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智慧校園則是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設而出現的新概念。智慧校園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創建校園信息化、網絡化、共享化和虛擬化教學環境的實踐。智慧校園是數字校園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級形態[2]。
為展現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的緊密聯系,筆者基于中國知網平臺將檢索式定為“title=智慧校園and智慧圖書館”(檢索時間為2021年12月10日),共得到143條結果,選取該研究主題的論文發布趨勢和學科分布作進一步闡述,如圖1和圖2所示。
從論文研究發表趨勢(見圖1)來看,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主題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8年《智慧校園總體框架》頒布前后,相關研究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從學科分布(見圖2)來看,主要以計算機學科和圖情學科為主,但是該主題也吸引到了教育、經濟、建筑等學科的關注,研究內容廣泛而綜合,具備一定跨學科研究特征。

圖1 基于中國知網的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的論文發布趨勢

圖2 基于中國知網的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學科分布
縱觀總體論文數量,基于中國知網平臺的相關研究已較為豐富。經檢索發現,當主題僅限“智慧校園”或“智慧圖書館”時,論文量分別為8 000余篇和3 000余篇。這說明學界仍高度關注相關主題,智慧校園作為一個研究大背景仍能得到圖情領域學者的熱議,充分顯示了智慧校園與智慧圖書館的緊密聯系。
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智慧校園總體框架》(Smartcampusoverallframework)[1],由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教育技術分會(TC28SC36)執行,主管部門為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本標準規定了智慧校園建設的總體框架,包括智慧教學環境、智慧教學資源、智慧校園管理、智慧校園服務、信息安全體系等的系統架構及基本要求。該框架提出基于地理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等高新技術,以真實校園整體為藍本,構建三維可視化的逼真校園環境和景觀[3],適用于智慧校園建設的設計與實施。
智慧校園技術規范與保障體系中對應的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見圖3)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教學環境基礎設施、教學資源基礎設施、辦公自動化基礎設施、校園服務基礎設施[1]。這一部分的基礎設施分類為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分類提供了有益參考。

圖3 智慧校園總體架構圖——《智慧校園總體框架》
教育部曾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末高等院校要基本實現智慧校園的建設目標。“十三五”期間的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已得到根本性改善,自助借閱、自助文印、空間及座位預約、人臉識別、智能機器人等廣泛應用于讀者服務領域[4]。在智能技術的催生下,圖書館走向智慧圖書館,圖書館服務走向智慧服務[5]。“十四五”期間,全面推進圖書館傳統服務流程的升級與再造將成為可能。筆者參考《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基礎設施層內容,將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劃分為:網絡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資源基礎設施、自動化基礎設施、服務基礎設施5大類,如圖4所示。

圖4 基于《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的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分類
2019年,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時代。5G在圖書館中可應用的場景有無感借閱、導航導覽、超清影視、智慧書房、智慧場館、云課堂、精準推送、機器人服務、智能安防、區域服務[6]。在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已做到無線網絡全覆蓋的情形下,5G技術的發展可為圖書館帶來突破性進展。
這一部分主要指代圖書館的空間環境設施。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門禁系統、座位預約系統、研討間系統等。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廣泛應用在圖書館門禁系統中;研討間預約也為小型座談會、小組討論、競賽答辯等需求提供了便利。由于“占座”現象頻發,為解決自習座位緊缺等情況,許多高校圖書館上線了座位預約系統。
資源建設是圖書館最核心的內容,圍繞資源開展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需重點考量。高校圖書館可引入射頻識別(RFID)技術,開展圖書分揀、圖書定位、館藏盤點等工作,基于館藏進行數字化建設,加大數據庫尤其是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建設力度。
圖書館自動化設施日益完善,讀者越來越傾向于使用各類自助式服務,其中自助打印、自助借還、自助存包柜等自動化設施具有一定代表性,另外還有自助咖啡機、自動售賣機等生活化設施,用戶需求較大。
入館教育系統是根據各高校圖書館的基礎信息和辦館特色開展的系統建設,現已成為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建設內容。對于“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NLSP),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更新相關系統。以“Libstar(圖星)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為例,主要通過工作流模塊、多類型資源管理模塊、多種元數據集成模塊、開放的統一接口等功能模塊為圖書館提供服務生態系統。
目前,圖書館面臨新的轉型關鍵期和新的發展節點,如何在信息數字化更新換代的關鍵期抓住發展勢頭,轉變、升級圖書館信息化的基礎設施變得非常迫切[7]。基于《智慧校園總體框架》的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分類,針對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智慧校園建設已經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共識,“讓數據多走路,讓師生少跑腿”已成為智慧校園建設的指導思想[8]。由于學校和地域之間有所差異,學科特色也不盡相同,各高校圖書館在軟硬件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客觀存在的差異很多都不是圖書館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夠得到消除的[9]。由于經費、人力等條件限制,基礎設施建設需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風。做到因校制宜、因館制宜,將資源最大化利用,建設符合本校特色的基礎設施。
在新媒體平臺逐步成為各高校圖書館對外宣傳的主陣地時,為了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應巧妙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通過電子手冊制作、短視頻拍攝、微信公眾號發布等方法,結合圖書館實體場所內布置宣傳展板、電子屏、紙質手冊、標識牌等向讀者詳細介紹各類信息化設施的功能;也可將內容融入各類文獻檢索課、信息素養培訓活動中,面向讀者開展信息化基礎設施線上線下的全方位宣傳,吸引讀者到館,使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有效提高使用率。
智慧校園建設中一般以學校的信息化辦公室、信息網絡中心等類型的部門作為主管或牽頭部門。而在高校圖書館中,一般由負責技術保障的館員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若是要進一步加強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負責資源采購、讀者服務、參考咨詢、閱讀推廣等業務的館員們也需要參與其中,提高相應的數字技術運用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如若不重視數字能力的提高,缺少對數字技術的掌握,對外而言將導致更多的師生讀者越來越難以在學術科研活動中尋求圖書館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公信力[10]。除圖情領域開設的技能培訓外,可尋求學校信息化辦公室、計算機學院等機構的幫助,彌補相關技能上的不足。
圖書館有很多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缺乏讀者的使用反饋信息,不能根據讀者需求及時、有效地調試或更新技術設施。因此,建立相關工作的評價機制十分有必要。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定的人力、經費支持,前期資源的投入如果后期維護沒有跟上、不夠重視,勢必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影響圖書館的經費申報及學校的管理決策。對此,圖書館可通過在線投票、訪談、問卷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讀者調研活動,挖掘讀者的使用需求,收集讀者的使用反饋,形成真實、客觀的讀者評價報告,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后期的可持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