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物聯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智慧農業、智能家居和智慧交通等領域。隨著新基建和新物流等概念的提出,大量物流設施通過傳感器接入物聯網,如貨車北斗定位裝置和集裝箱電子鎖等[1]。物聯網設備產生了大量業務數據,使得信息量高速增長,現有的數據平臺很難滿足海量數據存儲與調用的需求,無法實現大量實時數據長期保存,使數據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
本文基于物聯網技術中的RFID 射頻識別技術、GIS 技術、GPS 技術、M2M 技術和數據庫技術,搭建智慧物流實時數據平臺,讓用戶商家可以隨時查看物流的實時數據,實現實時數據的長期存儲、實時發布與多接口傳輸。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物流實時數據平臺的結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各層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作用如圖1 所示。
感知層主要由集成了模塊化的傳感器、條碼識別器和定位設備的智能終端產品構成。基于模塊化和標準化的設計,智能終端產品可以匹配不同網絡類型的通信模組[2]。
網絡層主要提供智能終端產品與其他網絡設備的連接,實現數據的有線或者無線傳輸,對接其他相關部門的數據。
應用層主要有各種數據庫和算法組成,便于用戶根據基礎數據,分析出數據背后巨大的信息資源,做出科學的決策。應用層提供訂閱用戶、管理與服務等平臺基礎功能,結合多式聯運具體業務需求,為用戶提供基于不同數據要素、數據維度、時間跨度與表現形式的系列化服務與數據展現。
電子標簽主要由芯片和天線兩部分組成。芯片中的ROM 用來記錄唯一的產品電子編碼和相關數據,存放被標識物品基本信息[3]。芯片的邏輯控制單元用于計算。天線是RFID 系統整個通信中的核心,用于芯片與讀寫器交換數據信息。
GPS 系統主要由GPS 衛星(空間部分)、地面支持系統(地面部分)和GPS 用戶設備(GPS 接收機)三大部分組成。GPS 用戶設備可以實時了解物流車輛所在的位置、車輛的運行狀況以及車內貨物的狀況。車載傳感器對車廂內溫度、濕度和載重等信息進行收集,并發送到GPS 衛星。地面支持系統接收到信息后,整理出客戶需要的信息。貨主可以隨時了解到貨物的運動狀態和軌跡,真正實現動態追蹤和監控。精準的監控結果便于貨主合理安排收發貨事宜,提高了物流服務的透明化。物流公司及用戶可以動態查詢目標車輛的運行信息及具體位置。可視化的文字、語言和圖像等形式的查詢結果,便于物流企業和貨主對貨物及車輛狀態的清晰掌握[4]。
現代物流倉儲與運輸體系需要考慮各種地理因素,而GIS 對空間數據的管理和可視化,便于物流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GIS 結構分為物理層、通信層、功能層、GIS 系統、GPS 系統、衛星系統和數據庫。其中,數據庫為地理空間數據,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為用戶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GIS 可以通過地圖來表現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可以為用戶推薦物流中心的選址。
GIS 強大的數據組織、空間分析和可視化等優勢,還可以優化物流配送系統,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資源,縮短配車計劃編制時間和用戶的等候時間,減少車輛的閑置,提高車輛的利用率,合理安排配送車輛行駛路線制定合理的配送方案,優化人員與車輛的調度,使物流配送達到最優,加快物流的配送,以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物流實時數據平臺主要有以下需求:
1)倉庫管理功能。通過閱讀器對入庫出庫的貨物進行自動掃描。根據讀到的信息,管理系統會自動更新倉庫存貨清單。
2)訂單數據實時刷新上傳功能。訂單數據上傳后,進行實時刷新,平臺實時反應。
3)訂單修改功能。在管理中心可以填寫訂單修改信息。
4)調度管理功能。通過RFID 能夠自動提供提貨調度查詢,派送調度查詢。
5)物流定位實時監控功能。通過GPS、GIS 進行車輛實時定位,實現物流實時監控。
6)數據處理功能。管理員可以對數據庫服務器內的內容進行添加、修改、刪除等操作。
7)用戶管理功能。提供注冊新用戶功能,實現用戶管理。平臺功能結構圖如圖2 所示。
界面設計必須以用戶為中心,便于用戶與系統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符合行業的標準,并且界面美觀。通過與用戶的溝通,設計出友好的、符合程序開發原則的軟件框架,符合視覺流程,主界面如圖3 所示。
手機界面的設計效果需要和PC 機界面整體一致,遵循視覺元素的規范性。手機登錄界面如圖4所示。
首先設計數據庫E-R 圖,將RFID、倉儲、車輛、客戶和物流公司等實體聯系起來,如下頁圖5 所示。
創建用戶信息表、管理員信息表和物流信息表等數據表,并在數據庫中進行管理。物流信息表結構如表1 所示。
表1 物流信息表結構
依據實時物流信息的現狀的分析,本平臺基于RFID 和GPS 等物聯網技術,完成了智慧物流實時數據智能監測。管理員可通過PC 終端和手機移動端對設備進行控制,對數據庫進行操作,實時查看物流信息,實現智慧物流實時數據上報,提高業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