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李莊幼兒園 鄧 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關注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睌祵W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數學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數學環境、投放數學操作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與能力,以操作、擺弄材料為主要方式的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與集體教育活動相比,數學區域活動的組織形式較為靈活,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有利于幼兒自主性、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數學學習對兒童早期發展非常重要,如何促使小班幼兒利用數學的有趣和有用在區域活動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呢?
課程游戲化的實施,最難得的就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需要在反復碰撞中痛苦蛻變,方能修成“正果”。首先是我們班級的三位老師,然后擴大到年級組,除了每周的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外,我們還通過每周四下午的課程游戲化理論專題學習,把握小班幼兒數學學習的發展特點和能力水平,并對各位老師的數學區游戲觀察記錄進行分享與反思,接著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確定下一步的研究走向;同時,我們深入閱讀《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這本書,在“引領”和“反思”中重塑教育觀,讓“眼中有孩子,心中有教育”的游戲指導精神真正落到實處。



皮亞杰的兒童發展理論指出:幼兒的數學學習是通過反復操作,從中抽象出物的“數”“形”“序”等結構關系。為了讓幼兒能夠有興趣地學習數學,愿意去數學區探索,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對于小班幼兒的數學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多次的沉浸式教研指導后,我們對區域環境的創設、幼兒的學習方式以及游戲材料的投放有了新的審視。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條件。”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時間短,因此材料的選擇要具體、形象,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同時具有操作性、趣味性與游戲性。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首先我們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篩選,篩選之后將材料統整進行投放,如投放圖形、珠子、瓶蓋、雪花片、數卡、點卡、撲克牌等操作材料,然后分門別類地擺放在開放的柜子中,并貼上相應的標簽,方便幼兒自主取放——孩子們玩串項鏈游戲時,就會按照珠子的大小、顏色等進行有規律的排序。
開放的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小班下學期,單純的獨立游戲已經滿足不了幼兒的游戲需要,因此,開放式的區域活動不僅能夠給幼兒更多選擇游戲的權利,也能讓他們的探索、交往、體驗等得到有效提升,進而滿足其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在活動室,幼兒可以從這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進行個性化學習。如數學區和益智區隔著一個開放式的柜子,各種游戲材料可互換使用,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選擇并決定玩法——如紙杯,在科學區,幼兒用它玩聲音游戲,在數學區,幼兒用它玩配對、數數等游式;如雪花片,幼兒不僅可以進行搭建游戲,還可用于點數、認識顏色、按規律排隊等游戲。開放性的區域活動空間不只限定在室內,我們還充分利用墻壁、走廊、樓梯、地面等環境,比如操場上的跳方格游戲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跳躍能力,而且能讓他們認識數字以及各種各樣的圖形;另外,幼兒還可以在墻壁上進行圖形的各種拼貼玩法,在樓梯貼上腳印區分左右等。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幼兒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的數學教育觀和行為對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和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品質起關鍵性作用,而親子數學游戲能增進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交流。如,我們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收集各種瓶子、大小不一的盒子等材料,然后一起制作套戒指、小刺猬背果果、圖形配對、開鎖、釣魚等數學操作材料。家長們在親自參與制作的過程中改變了教育觀念,懂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有些家長在準備游戲材料時發現了材料的學習價值,主動在家里制作游戲材料和孩子一起玩,實現了家園同步學習。
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提供材料時不僅要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數學區投放材料時還要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從“最近發展區”出發,層層遞進,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以按圖排序為例,我們準備了幾種豐富的材料——第一種是最簡單的按實物卡片排列;第二種是按照點的個數排列;第三種是按照數字排列。面對不同層次的材料,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游戲,并在游戲中得到更高水平的發展,同時也讓幼兒在自主操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將數學的“概念”通過“區域”這個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隱含在幼兒的日?;顒又?,從“教”孩子學數學變成讓孩子“玩”數學,讓幼兒從小班開始就喜歡上數學,體驗到數學的有趣。我們為幼兒投放安全有趣、數量充足的游戲材料,讓幼兒自主操作、不斷探索。如在“喂小動物吃餅干”的游戲中,一開始,只有部分幼兒知道根據小動物的嘴巴形狀來喂食,大部分幼兒都是不管小動物的嘴巴是什么形狀,直接把食物“喂”進去。在接下來的游戲中,幼兒發現餅干和動物嘴巴的不同,通過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同伴的提醒,大部分幼兒都能根據小動物的嘴巴形狀來喂食。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圓形,情感上也得到了充分滿足。
數學知識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枯燥的、乏味的,怎樣讓幼兒愿意主動親近數學、喜歡數學呢?我們密切觀察,不斷和幼兒交談,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將數學知識融入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讓數學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輕松愉快地操作材料,進而愛上數學,體驗到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我們發現,幼兒在看書時對迷宮感興趣,便為他們設計了走迷宮的游戲。在游戲中滲透體驗數字1~5數序內容以及規律排序內容,結合這兩個數學內容還設置了不同難度的迷宮游戲,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難度的迷宮游戲。這個游戲對幼兒來說充滿了挑戰,同時也讓他們獲得了滿滿成就感,在短短的時間內大部分幼兒都掌握了5以內的數數與排序。
舊的教學觀念對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集體活動與區域游戲脫節、沒有將集體活動中的內容延伸到區域游戲以及家庭生活中……這些問題亟需我們思考與解決。數學活動和區域活動要有機融合,這樣才能使幼兒輕松、自然、饒有興趣地學習與探索,進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例如,數學活動的目標是“按物體的顏色分類,能從多種顏色的物體中找出同一顏色的物體”,那么,在集體活動后,數學區域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就應圍繞這個目標進行——幼兒喝牛奶之后,我們將牛奶杯子清洗干凈并投放到數學區域中,幼兒可以根據杯子的顏色進行分類;幼兒選擇進區游戲卡時,可以將游戲卡擺放在桌子上,先進行觀察、比較,然后把相同顏色的卡片放在一起,說一說有幾種顏色的卡片、各是什么顏色的、每一種顏色的卡片有幾張等等。透過這些游戲“鏡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幼兒以及教師的進步,聆聽到了所有人拔節、成長的聲音。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幼兒學習和體現自身能力與發展水平的一種自然的形式。所以在數學學習中,我們要發揮數學區域的獨特作用,根據的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發展特點,創設適合小班幼兒的數學區域環境,讓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充分互動中自主操作、實踐探索,不斷積累數學經驗,提升數學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