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小熒星藝術幼兒園 華 娜
“你是不是拉臭臭了?怎么又沒有跟老師說呢?”剛開學那幾周,班里幾乎每隔兩天就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小班入園將近兩個月,飛飛小朋友沒有出現分離焦慮,卻出現了頻繁如廁的問題。而據了解,這個可愛的小男孩由于家庭的過度保護,平時很少與外人接觸,也不會說普通話,更別提生活自理了。因此,入園后類似“如廁”這樣的情況就成為了飛飛入園適應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在游戲活動中,飛飛一直呆坐著,我走近一看,原來是他褲子尿濕了。我給他換好褲子后,他又開心地去娃娃家玩了。沒過一會兒,他又站著一動不動,我上前一摸,褲子又濕了……飛飛連續兩天頻繁尿濕褲子的現象引起了我的關注。
針對幼兒在園的多種問題,多方有效的信息收集是幫助教師妥善解決幼兒問題的重要保障。而關于幼兒頻繁尿濕褲子的行為,在有效的家訪中獲取信息、分析成因,幫助教師確定下一步的教育指導策略是應有之義。
一來到飛飛家,他就很開心地歡迎我們。針對頻繁尿濕的問題,飛飛爺爺說:“他一直這樣也不行,要不中午我們接他回家睡覺吧!”這個想法一提出,我和孩子媽媽一致反對。這種方法無法幫助飛飛適應長期的幼兒園生活,唯有徹底解決才是長久之策。
教師:“孩子平常在家說到幼兒園時,情緒怎么樣?”
媽媽:“他很樂意去幼兒園,到幼兒園門口經常開心地說‘你們走吧’!回家了也很愿意講幼兒園發生的事情。”(我排除了環境改變造成的情緒緊張致使孩子小便失控的原因。)
教師:“孩子在家想大小便時會說嗎?尿濕情況多嗎?上廁所頻率如何?”
媽媽:“偶爾也會尿濕,每次很急了才會說,一上午三次左右,不過都是坐在他的小馬桶上。”(我猜測如廁環境改變是造成飛飛如廁困難的原因之一。)
教育不是一方作用,而是家園共育產生最大合力,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師的責任是為家長提供專業的教育意見,并請家長密切配合。起初,孩子家人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但孩子媽媽能夠說服家人統一意見,這為之后的教育引導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這周,我們鼓勵飛飛學說“老師,我要小便”,帶他重新認識廁所,指導他如何站在便池前小便。一天游戲時,他突然跑到我的身邊輕輕地說“小便”。雖然只是一句家鄉話,但我們喜悅無比。慢慢地,飛飛尿濕褲子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幼兒的發展有著普遍的身心發展規律,也有因家庭環境、周圍環境、先天遺傳等不確定因素而引起的個體差異。飛飛是一個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孩子,尤其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教師個別化的指導與自由寬松的氛圍對于幼兒來說是最自然舒適的環境基礎,幼兒積極的改變也都源于正向的引導。
對于飛飛小小的改變,我們都很欣喜。本以為難題已經解決,可家長又提醒我們要留心飛飛的大便問題。新問題又產生了——飛飛想大便時也不愿意說,而且伴隨大便帶來的緊張感,尿濕的情況又出現了。這天在開展美術活動時,飛飛一直沉默不語,眼眶里滿含淚水,表情僵硬,還未靠近我就已經聞到了臭味。隨后我陪著飛飛去廁所,他大哭著說“不要拉臭臭”,且拒絕踏上廁所的臺階。這時,我才意識到,他最大的問題不是不肯說,而是害怕“蹲廁所”。第二天,我抱著他嘗試去廁所蹲著小便,而第一次被我抱進去,他千萬個不愿意,一直說“我不會,我怕,我不要”。我一直嘗試用語言和動作安撫他,借此分散他的注意力,最后他慢慢地接受了。
1.做靈敏的問題發現者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問題,教師就是靈敏的問題捕捉者,教師發現問題并嘗試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去引導幼兒。在案例中,飛飛對盥洗室較為排斥,這是孩子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的自我保護狀態,而他安全感的缺失是因為幼兒園的盥洗室與家里衛生間不同,他無法接受這個“大廁所”。為了幫助飛飛消除緊張的情緒,教師采取“陪伴+語言”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便很有效果。
2.做有效的家庭指導者
教師應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幼兒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方法;家長應通過教師給予的建議去細化幼兒的問題成因,多方面嘗試尋找合適的解決辦法。首先,教師應從心理上鼓勵家長認識到幼兒適應社會環境的必要性;其次,在生活上多鼓勵幼兒運動,多吃粗糧、水果,多喝水,不要過度保護和寵溺幼兒;再次,家長可以每天早上引導幼兒有意識地在馬桶上坐五分鐘左右,用語言鼓勵他上廁所;最后,針對幼兒不愿意在幼兒園大便是因為沒有“小鴨子”(坐便器)的問題,家長可以創造一些機會去體驗幼兒熟悉的坐便器不同的廁所,幫助幼兒進行關于蹲的練習,讓幼兒在情緒放松的情況下學會蹲著上廁所。
這天活動時,飛飛很開心地去小便,但出來時表情呆住了。我上前幫他整理褲子,發現褲子上有些大便。于是我把他抱進廁所,問:“你是不是還要‘嗯嗯’?”他輕輕地說:“嗯!”我握著他的手,鼓勵他自己蹲好,小手拉好把桿。他緊緊抓住我的手,蹲在那里默不出聲,我分明看到他眼睛里有淚水,我開始用輕緩的語言和他聊天,于是他慢慢放松了,緊緊拉著把桿的手動來動去,小腳也開始移動、調整。上完廁所,他一直不離開,我說:“看好哦!我一拉繩子,大便就被水沖走了。”他看著自己的大便被沖走,竟然開心地笑了。看到他心情放松、神情愉悅,我說:“以后你就在這里大便,然后一拉繩子,大便一下就被水沖走了,好不好?”他沒有說話只是笑,我心里有些小欣喜:這個如廁難的問題總算解決了一大半。
第二天午餐時,飛飛突然對我說:“嗯嗯!”這次我只是陪在一旁,任由他自己抓著把桿上廁所——他終于可以自己上廁所了。
雖然飛飛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但是他的身體動作與反應卻是最真實的。良好的教育契機是什么?就是那個能夠峰回路轉、幫助孩子調整的時機,也是一個不經意間來到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為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應創設溫馨的人機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同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小班幼兒入學后,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健康領域的關鍵目標,而生活能力的提高往往影響著幼兒的心理變化。
這個案例看起來是一個如廁問題,但背后卻隱藏著幼兒對新環境適應過程中的焦慮狀態以及語言表達的障礙,其中一個問題的解決能夠帶動其他問題的解決。綜上所述,針對幼兒出現的多種問題,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1.做問題的發現者、跟蹤者、記錄者
幼兒表現內心世界的方式很細微,教師只有細致地關注幼兒的每個動作,才能夠掌握更多的信息,助力幼兒的發展與進步,同時任何行為的糾正及問題的解決都具有過程性,因此連續不斷的追蹤記錄、根據實際做出的策略調整都能夠有效提高教師指導的精準性和專業性。
2.做優化家庭教育的發動者、引領者
教師與家長應組成積極的教育聯盟共同助推幼兒的發展。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與發展,除了與其身心發展的特點有關以外,有意的引導與干預起決定性作用。因此除了滿足家庭教育理念一致以外,教師還需要在問題尚未出現時,做到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要將教育理念及方法借助多平臺、多機會傳播給家長,搭建家園溝通的橋梁,互通進步,做發動者,也做引領者。
3.做教育路上的學習者、創新者
作為教育者,把握幼兒的每一個關鍵時期,依靠的是科學的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當教師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擷取書本中的方法或他人的經驗,將其吸收、內化成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提升專業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