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職業技術學校附屬耀德幼兒園 陳世敏


幼兒美術教育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教育,旨在提高幼兒的創作力、想象力以及美術繪畫能力,進而提高幼兒發現美、欣賞美及對美的感受能力。鑒于幼兒年齡的特殊性,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實施,而要讓幼兒的美術活動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美術的縮影,自然而然地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
法國思想家、音樂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除了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真實的認知水平和繪畫能力以外,更要注意選擇貼近幼兒生活、與幼兒生活相聯系的事物,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美術活動生活化要從材料入手,教師可以在美術學習區域投放豐富的生活材料。能作為美術材料的物品其實很多,不一定局限于平時在超市里可以買到的美術材料,還有幼兒平時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或者常見的其他材料——而這些材料經過一番創作后也能達到美術教育的效果,例如生活中常見的樹枝、各種廢舊報紙、礦泉水瓶等材料,這些不起眼的廢舊物品經常用于幼兒的美術創作之中。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利用雞蛋托引導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幼兒可以在雞蛋托上畫畫,還可以根據雞蛋托凹凸不平的特性將其裁剪、制作成一朵朵小花。幼兒看到雞蛋托制作成的花,不禁感嘆道:“老師,用雞蛋托做的花好漂亮!”
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發現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經過改造能變成一些美好的事物。在一次美術活動中,教師買了不同的水果作為活動材料,根據不同水果的顏色以及形狀進行提問,以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例如“這個蘋果是什么顏色的?你覺得這個紅色的蘋果像什么?像不像小朋友紅撲撲的臉蛋?紫色的葡萄又像什么呢?”根據不同水果的特征提問,可以給幼兒想象和思考的空間,促使幼兒多觀察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將自己所觀察的景象運用到實際的繪畫過程中。
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收集不同的生活材料,將可以被再次利用的廢舊材料帶到幼兒園來,以豐富班級美術區域的材料。幼兒將學習與生活相聯系,內心會變得更加充實,對美的感受也會有所改變和提升,繼而培養幼兒美術創作時的想象力。
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成長環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幼兒美術教育相結合,給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豐富的美術教育環境,讓幼兒的美術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幫助幼兒提高美術創作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回憶家里有哪些工具,說一說這些工具有哪些用途,幼兒的想象力是無限的,他們會將平時洗臉的盆子當作宇宙飛船,將掃把想成魔法杖……在這樣天馬行空的想象中,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還增強了幼兒對生活經驗的感悟能力。
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讓幼兒發現原來自己所熟悉的物品就是美好事物的來源,由此可以提升幼兒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也能讓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更加貼近生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和幼兒一起感受、發現和欣賞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在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遷移到美術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找到生活的影子,以此提高幼兒的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更能被幼兒所接受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幼兒美術學習的興趣,促進幼兒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美術實踐活動中。

幼兒年齡較小,主觀意識正在發展階段,遇到問題或受到周圍環境刺激時,心理都會產生一種條件反射。這種反射很多時候沒有目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不同的變化。
首先,教師要利用各種場景或多媒體技術為幼兒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這樣的形式更加真實,幼兒感觸也會更深;其次,教師要以談話的形式引發幼兒的回憶,寬松愉悅的談話會使幼兒放松心情,促進幼兒更加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最后,教師根據幼兒的回憶內容進行小結,并講解美術活動內容,引導幼兒一起完成美術創作。
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去創設生活化的美術教育環境可以提高班級美術氛圍,提升幼兒對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賞名家畫作,感受畫家當時作畫的心情和想法——“如果你是這個畫家,你在那個時候你會是什么心情?你又想表達什么?”
在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作品展覽區,把幼兒的繪畫作品展示在公共區域供其他小朋友欣賞;同時家長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進而促進家園共育的和諧性。
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奇花異鳥以及各種豐富的水果,都是大自然贈予我們的禮物。一片小小的樹葉、一根不起眼的樹枝、一個路邊的小石頭、一朵微風中的小花都可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給幼兒的美術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中班主題活動“我和大樹做朋友”中,教師鼓勵家長帶著孩子去觀察大樹——大樹是什么樣子的?葉子是圓形還是橢圓形?會不會開花?同時讓幼兒將自己看到的大樹的景象畫下來,促進幼兒對樹的了解和認知。
在擁抱大自然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收集自然中自己感興趣的素材,并根據自己的想法把這些素材制作成精美的藝術品放在班級展覽區進行展示。
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活動其實是幼兒早期美術思維的萌發——幼兒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對美的感知,并逐步養成審美意識。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創新活動形式,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使幼兒樂于把自己的想法和創意用各種材料展示出來。
在美術活動“冰激凌”中,教師首先設置活動情景:“夏天到了,你最喜歡吃什么?”隨后讓幼兒在畫布上畫出夏天里最喜歡吃的食物,如雪糕、冰激凌等。幼兒以自身實際生活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想象,把自己想象的東西用繪畫的形式展示出來,提高了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在以幼兒為本的美術活動中,教師沒有固定幼兒的思維,沒有一定要讓幼兒畫什么,而是給幼兒一個主題,引導幼兒思考和想象在這個主題中會出現什么。
美術教育生活化是幼兒生活的縮影,它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幼兒發現生活的美好,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和審美能力。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美術活動內容來設定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教育形式可以在不同的教育環境中進行。例如,教師可以把美術活動地點延伸到教室外面,在較寬的走廊、操場甚至是小區里組織幼兒進行美術活動。利用不同的形式開展美術活動,有助于提高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同時也能夠促進幼兒向多元智能的方向發展。
春天來了,為了讓幼兒了解春天的景色,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組織地帶領幼兒來一場“擁抱春天”的外出寫生活動,觀察大樹長出的嫩葉、土地里新發的小草、美麗的花兒,甚至可以觀察看到的人與事等。
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帶回班級,如花生殼、瓜子殼、開心果殼等,還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石頭、樹枝、樹葉等,利用這些平時隨手可得的廢舊物品進行創意改造,不僅能創作出美觀的藝術品,還能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在提升幼兒美術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其美術素質教育,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設計美術教學活動,不僅要調動起幼兒對美術創作的積極性,還要促使幼兒對美術活動始終保持興趣——教師在設計美術教育活動時,應尋找生活中所能利用到的美術元素,變換不同的教學模式,豐富美術教學內容;盡可能多地讓幼兒進行美術實踐活動,提升幼兒對美的感受力以及繪畫能力;拓寬美術教育平臺,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發展,促使幼兒將生活與美術活動完美融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