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1)
張弦梁是一種穩定的預應力自平衡體系,即施加在結構上的預應力在結構本體內得到平衡,而不會傳遞到支座或者基礎上。同一般索結構相比,張弦梁結構的剛度要大很多,在不規則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形狀穩定性更優[1-2]。張弦梁結構體系主要由上弦鋼梁、撐桿、下弦索體等部分組成,通過張拉下弦索體,使撐桿對鋼梁產生向上的集中力,這樣,在豎向荷載作用下,鋼梁的受力特征從類似簡支梁變化為多跨連續梁(同時受壓),截面利用效率更高,經濟性更好。但是對于輕型屋面結構,如果風吸力大于屋面自重,風吸力工況作用下,鋼梁向上彎曲,這時撐桿對鋼梁產生的向上集中力反而成為了不利荷載,故張弦梁結構一般適用于重型屋面結構[3]。光伏組件、支架等組成的光伏系統自重較小(一般小于0.15 kN/m2),屬于輕型屋面,將張弦梁結構體系運用到光伏支架中,需要布置攬風索,減小風吸力作用下鋼梁向上彎曲,保證結構強度、剛度滿足設計要求。本文介紹了一種帶攬風索的張弦梁光伏支架體系,并建立了三維計算模型,分析了主索施加不同張拉力時,結構的自振特性,鋼梁、攬風索以及柱腳處的內力變化規律,鋼梁的變形規律。
本文提出的張弦梁光伏支架體系采用較大跨度的結構布置方案,可利用平整性較差的光伏場地,可跨越較大溝壑、河道,可用于復合型(農光互補、林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光伏電站。結構體系主要由鋼梁、立柱、撐桿、主索、攬風索、光伏組件、檁條、水平支撐、系桿、水平滑動支座、鉸接支座等組成,張弦梁跨度為20.4 m,跨中3等分點處設置2道撐桿,撐桿高度均為2 m,鋼梁兩端支撐在立柱上,一端設置水平滑動支座,一端設置鉸接支座,撐桿與鋼梁連接點處,設置攬風索,攬風索向2側斜拉,固定于立柱上。張弦梁縱向間距為6 m,2榀張弦梁之間布置檁條,檁條上鋪設光伏組件,光伏組件起坡至10°。張弦梁對應支座和撐桿節點處設置通長系桿,結構四周縱、橫向設置水平支撐。每2榀張弦梁之間共鋪設6排(每排5塊)光伏組件,結構方案如圖1,圖2所示。實際工程中,結構縱向跨數根據場地情況調整。本文建立了張弦梁光伏支架體系的三維分析模型,研究模型中,各類荷載以線荷載形式作用于檁條。


本文張弦梁結構方案中,柔性構件(主索、攬風索等)采用Φ15 mm鋼絞線,鋼梁采用Q355方鋼管,撐桿采用Q355圓鋼管。
分析模型恒荷載按0.15 kN/m2考慮,雪荷載、風荷載按25 a重現期取值[4],雪荷載按0.25 kN/m2考慮,風荷載按0.45 kN/m2考慮,考慮風振系數。主索張拉荷載作為變量輸入計算模型。
本文采用SAP2000進行分析計算。SAP2000是國際上通用的一款計算、分析軟件,它幾乎囊括了所有結構工程領域內的結構分析功能,多年的發展,SAP2000積累了豐富的結構計算分析經驗,從靜力動力計算,到非線性分析,其均能得到可靠的分析結果[5]。
根據主索張拉荷載的不同,本文建立了7個三維對比分析模型:M1-5,M1-10,M1-15,M1-20,M1-25,M1-30,M1-35,各模型主索預拉力分別為5 kN,10 kN,15 kN,20 kN,25 kN,30 kN,35 kN。
各計算模型考慮了施工階段影響,在張弦梁主索張拉完成之后布置屋面恒荷載,然后再布置攬風索(即攬風索在主索預拉力荷載、恒荷載施加完成之后的結構形態上施加),之后施加雪荷載、風荷載;同時,采用靜力非線性方法計算分析,考慮結構幾何非線性影響[6]。
三維分析模型的前3階自振周期見表1。

表1 結構自振周期
由表1可知,主索施加不同的預拉力,結構的前3階自振周期無顯著變化,這也說明,張弦梁結構主索施加不同的預拉力對結構整體剛度無顯著影響。
三維分析模型M1-15的前3階振型特征見圖3。

由圖3可知,結構第1階振型以X向(縱向)平動為主,張弦梁跨中振幅較大,支座處振幅較小;結構第2階振型以Y向(橫向)平動為主,張弦梁在平面內呈波浪形振動;結構第3階振型為扭轉振型。以上振型狀態說明:張弦梁結構平面外剛度較弱,上弦鋼梁和下弦主索均需要設置可靠的平面外支撐體系,避免結構在平面外失穩。
主索施加不同的預拉力時,在風壓力和風吸力控制工況下,鋼梁(中間榀,下同)的最大變形量如表2,圖4所示。


表2 結構最大變形量
由表2,圖4可知,在風壓力控制工況下,主索施加不同的張拉力,結構向下位移量并沒有顯著變化;在風吸力控制工況下,隨著主索施加的張拉力增大,結構位移由向下逐漸變為向上,數值逐漸增大。以上結構位移變化特征說明:改變主索張拉力,張弦梁結構的豎向剛度沒有顯著變化;由于攬風索的作用,風吸力工況下,增加主索張拉力,鋼梁跨中變形發生變化。
表3及圖5~圖7反映了風荷載控制工況下,主索施加不同的預拉力,結構鋼梁和攬風索的內力及其變化規律。

表3 鋼梁與攬風索內力



由表3及圖5,圖6可知:風壓力工況下,隨著主索張拉力變大,鋼梁正彎矩(使鋼梁下翼緣受拉的彎矩為正)在逐漸減??;風吸力工況下,隨著主索張拉力變大,鋼梁負彎矩(使鋼梁上翼緣受拉的彎矩為負)在逐漸增大。這是因為主索張拉力增加,撐桿對鋼梁施加的向上反力增加,使鋼梁負彎矩增加,這對風壓力工況有利,對風吸力工況不利。
隨著主索張拉力變大,風吸力工況下,攬風索最大拉力在逐漸減小,這說明主索張拉力增大,不改變攬風索張拉力的情況下,攬風索的攬風作用在逐漸減弱。
圖7反映了主索張拉力變化時,鋼梁彎矩的變化趨勢。
風壓力控制工況下,當主索張拉力較小時,鋼梁為全段正彎矩,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加,鋼梁跨中彎矩逐漸減小,最后跨中彎矩變為負彎矩;風吸力控制工況下,當主索張拉力較小時,鋼梁彎矩分為三段,撐桿處為正彎矩,其余位置為負彎矩,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加,跨中負彎矩逐漸增加,最后鋼梁全段為負彎矩;通過彎矩圖變化趨勢可以看出,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加,攬風索起到的作用逐漸變小。
鋼梁設計時,應綜合考慮風壓力、風吸力工況下的內力,當風壓力工況下梁的正負彎矩和風吸力工況下梁的正負彎矩相等時,鋼梁的抗彎承載能力利用最充分,由圖5可知,本文所述張弦梁光伏支架,當主索張拉力控制在18 kN左右時,風荷載作用下,梁的正負彎矩相近。
表4,表5及圖8~圖11反映了風吸力控制工況下,主索施加不同預拉力時,右柱和左柱的柱底反力及其變化規律。

表4 右柱柱底反力



表5 左柱柱底反力
由表4及圖9~圖11可知:風壓力工況下,左柱和右柱的柱底反力與主索張拉力大小無關,這是因為張弦梁是預應力自平衡體系,所施加的預應力在體系內部平衡,并不傳遞到支座,并且在風壓力工況下,攬風索基本處于松弛狀態,不發揮作用,也不會傳遞內力到立柱,故風壓力工況下,左柱和右柱的柱底反力固定不變。風吸力工況下,左柱和右柱的柱底軸力與主索張拉力大小無關;左柱和右柱的柱底剪力、彎矩隨著主索張拉力的增大而減小。這是因為,攬風索隨著主索張拉力變大,其發揮的攬風作用在減小,其傳遞至立柱的反力也在減小。因此,在主索張拉力較大時,為了保證攬風索起到足夠的作用,需要對攬風索施加一定的預拉力。
張弦梁結構一般適用于重型屋面,光伏系統自重較小,屬于輕型屋面,將張弦梁結構體系運用到光伏支架中,需要布置攬風索,減小風吸力作用下鋼梁向上彎曲變形,保證結構強度、剛度滿足設計要求。本文介紹了一種帶攬風索的張弦梁光伏支架體系,通過對主索施加不同的張拉力,建立對比分析模型,分析了結構自振特性與主索張拉力的關系,以及風壓力和風吸力工況下,結構變形與主索張拉力的關系,鋼梁、攬風索內力和柱腳反力與主索張拉力的關系。結論如下:
1)主索施加不同的預拉力,對結構豎向剛度無顯著影響,結構的振型特征無明顯變化;張弦梁結構平面外剛度較弱,上弦鋼梁和下弦主索均需要設置可靠的平面外支撐體系,避免結構在平面外失穩。2)改變主索張拉力,張弦梁結構的豎向剛度沒有顯著變化,風壓力控制工況下結構豎向位移基本沒有變化;風吸力控制工況下,由于攬風索的作用,增加主索張拉力,鋼梁豎向變形發生變化。3)風壓力工況下,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大,鋼梁正彎矩在逐漸減?。伙L吸力工況下,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大,鋼梁負彎矩在逐漸增大,因此,鋼梁設計時,應綜合考慮風壓力、風吸力工況下的內力,當風壓力工況下梁的正負彎矩和風吸力工況下梁的正負彎矩相等時,鋼梁的抗彎承載能力利用最充分,本文所述張弦梁光伏支架,當主索張拉力控制在18 kN左右時,風荷載作用下梁的正負彎矩相近。4)風吸力工況下,隨著主索張拉力增大,攬風索最大拉力在逐漸減小,這說明主索張拉力增大,不改變攬風索張拉力的情況下,攬風索的攬風作用在逐漸減弱,因此,在主索張拉力較大時,為了保證攬風索起到足夠的作用,需要對攬風索施加一定的預拉力。5)風壓力工況下,柱底反力與主索張拉力大小無關;風吸力工況下,柱底軸力與主索張拉力大小無關;柱底剪力、彎矩隨著主索張拉力的增大而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