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飛/文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已實現了全面的改革,在當前素質教育理念下,美育教育成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就高職院校而言,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各專業以及各課程的開展都需要不斷加強美育教育,在教學中充分滲透美育理念,提高學生對美育的認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職業院校人才在市場中的應用比例增加,他們發揮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大[1]。對于全社會而言,需要更多綜合型人才,這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較高的標準和要求。美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將其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可充分發揮美育功能,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為例,目前該專業在市場上熱度提高,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有著較大的需求。而在學前教育專業中,藝術類課程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將美育融入到藝術類課程中,可提高學生在藝術方面的表現力以及創造力。不過就目前來講,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中滲透美育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找出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鋼琴課程內容的音樂審美特征決定了其美育價值[2]。從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分為兒歌彈唱、歌曲伴奏以及鋼琴基礎三個模塊,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作為專業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當前人才培養過程中,雖然有著專業的教學課程以及教育理念,但就整體而言,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對于專業型人才的要求正在不斷提升,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有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從這一方面來講,高職院校必須要做好對專業人才的全方位培養,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確保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在未來有更好的競爭力。在藝術類課程教育中滲透美育,以鋼琴課程為例。教師會充分挖掘這一門課程的美育資源,并將其滲透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美育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鋼琴的同時感受音樂所帶來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對于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由于缺乏學習主動性,在學習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時,常常會不知所云,很難堅持聽完一整節課,同時在課程結束后也無法保證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充分吸收。鋼琴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接觸的藝術類課程之一,這一門課程基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需要學生在了解并掌握一定鋼琴樂理知識后再開展專業技能教學,從而鍛煉學生鋼琴技能,提高學生音樂能力。在鋼琴課程教學中滲透美育,可提高學生對鋼琴專業知識的理解。教師也能充分地發揮這一門課程中的美育元素,不斷增強藝術類課程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就目前來講,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主要體現在唱、跳、彈、畫等方面,著重于培養學生藝術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中,藝術課程的設置屬于通識教育類課程,有部分學校會著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而有部分學校更加注重“育人”教育。可以發現大部分院校普遍重視藝術素養,對學生藝術素養的要求,從掌握技能到審美與創造,最終到指導藝術教學,符合學生的藝術學習規律,并且表現出發展性與學生的藝術表現,實際運用相關[3]。除此之外,學前教育專業在藝術課程分類上還包含兒童藝術教育類與藝術基礎知識類,但在所開設課程的名稱上,主要以專業藝術名稱命名,如美術、聲樂、琴法等,這種命名的形式主要是提高學生對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理解,同時保證學生在后期進入學前教育工作時,可以自主地完成基礎的藝術活動組織要求,并在教學中滲透美育素養,從而促進自身藝術能力的發展。
從目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教學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眾所周知,音樂素養的培養與鋼琴技能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4]。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將理論進行講解,同時又要保證學生能夠實踐操作。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藝術課程,對學生藝術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來看,由于大多數學生在進校前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技能與素養的訓練,所以在藝術素養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與此同時,有部分高職院校在鋼琴課程開設上存在時間短、課時少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學生缺乏對鋼琴專業知識的深度學習,在上鋼琴課時,也只能依靠死記硬背記住琴鍵位置,在這一情況下,無法保證學生在鋼琴技能方面的專業表現符合當前人才培養標準。
教師作為鋼琴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其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的開展質量。從當前教學形勢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鋼琴課程都是集體授課形式,有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教學觀念,在教學方式上墨守成規,未能進行優化和創新,導致鋼琴教學課程枯燥乏味,無法提高學生鋼琴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不僅如此,教師在授課時未能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忽略了美育在鋼琴課程中的滲透,沒有發揮出鋼琴課程的美育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能夠流暢地彈出旋律,也無法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為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能力,在鋼琴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美育遵循人本理念,有效地將美育滲透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優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學習專業的鋼琴技能,不斷豐富學生審美體驗,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可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根據班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需求在教學平臺上上傳鋼琴課程學習資源。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充分發揮鋼琴課程美育功能,教師可成立學習小組,以小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點進行自主探索,自主分析,并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提高對鋼琴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在整個過程中,小組各成員會相互合作,共同討論,同時也會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教師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充分鼓勵每一個進步的學生,不斷激發其學習自信心[5]。全方位地提高了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學習,了解鋼琴樂理課的趣味性,提高自身審美體驗。
教師作為藝術課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如果不轉變教學理念,那么便會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嚴重影響,甚至還會降低學生對鋼琴課程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這樣一來,十分不利于美育在鋼琴課程教學中的滲透。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務必遵循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需要創新藝術課程教學理念,重新界定課程教學角色,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輔助者,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使得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鋼琴課程教學中,教師需做好對該課程的充分研究,了解鋼琴課程所具有的美育屬性,豐富教學活動,將美育滲透到各個環節,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一方面,教師要做好對學生藝術基礎理論知識的引導,讓學生在掌握鋼琴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開展深度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鋼琴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則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在專業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手指觸碰琴鍵的韻律感,并在不斷彈唱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專業度,從而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藝術是無國界、無距離的交流,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教學中,為有效融入美育教育,教師必須做好對教學素材的整合,讓學生在學習不同文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審美體驗。比如在鋼琴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中外著名鋼琴曲目,讓學生聆聽并感受。在這一環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鋼琴視聽方面的認知,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析中國與西方的鋼琴曲目的藝術表現特點,有哪些同異之處。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既能夠提高學生藝術視野,擴充學生知識儲備,還能有效滲透美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鋼琴課程的深度與廣度,提高學生審美體驗。
綜上所述,美育的歸宿是追求潤物細無聲。在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教學中滲透美育,充分發揮藝術課程的美育功能,提高學生對美育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高職學校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豐富藝術課程教學活動,讓美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以此滋潤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引用
[1] 王穎如.美育滲透下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析——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8):171-173.
[2] 劉雨檬.學前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美育價值研究[J].戲劇之家,2021(24):181-182.
[3] 張雨涵.高師學前教育專業藝術課程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與路徑[J].電腦校園,2019(10):6177-6178.
[4] 劉媛媛.新媒體環境下學前教育專業鋼琴彈唱課程美育路徑研究[J].暢談,2022(2):200-202.
[5] 孟馨.美育視角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創新的實踐研究[J].當代音樂,2022(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