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102208 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精神合并結核病區,北京
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的結果,臨床癥狀包括運動耐力下降、呼吸乏力及水腫等[1]。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無異常或者輕度下降,伴隨臨床研究的深入,該類心力衰竭被命名為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2]。當前,有關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診治暫無明確指南,早期診斷疾病、及時確定患病危險因素并做好有關防治措施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有研究顯示,心力衰竭患者機體中N末端前體腦利鈉肽(NT-proBNP)與D-二聚體(D-D)水平存在異常升高現象,且與心功能受損程度緊密相關[3]。本研究就2020年1月-2021年9月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98 例的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并與同期本院10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分析NT-proBNP、D-D 在診斷心力衰竭中的價值,并探討疾病有關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設為觀察組,選取同時間段內100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均與《內科學》第9 版中有關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相符,存在呼吸困難和乏力等癥狀,經心電圖、心臟超聲、血液檢查和心力衰竭評分系統等確診[4];對照組均為經體檢無任何異常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自愿參加研究并簽訂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重度腎功能障礙者;②存在惡性腫瘤者;③存在糖尿病者;④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
方法:回顧性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文化程度、NT-proBNP 及D-D 水平等。NTproBNP 及D-D 水平檢測方法如下:兩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4 mL,以3 000r/min 開展15 min 離心處理,分離后得到血清,應用西門子ADVIA CENTAUR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以化學發光法對NT-proBNP 水平進行檢測。D-D 水平采取免疫比濁法開展檢測,將0.2 mL 3.8%枸櫞酸鈉加入1.8 mL靜脈血液內混勻,以3 000r/min速度開展15 min離心處理,分離后得到血漿,選擇羅氏Cobas 6000-e601生化分析儀和配套試劑進行檢查。操作者嚴格依據說明書中的內容進行操作,單個患者取血1次。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NT-proBNP、D-D水平差異;②將有差異的資料應用Logistic回歸方程計算,分析影響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③對比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NT-proBNP、D-D水平。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篩選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檢驗標準為α=0.05,進行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兩組在性別、文化程度、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LVEF水平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年齡、心功能分級、NT-proBNP及D-D水平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影響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分析:將上述有差異資料帶入Logistic回歸方程計算,發現高齡、高NT-proBNP水平以及高D-D水平均是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OR值均>1。見表2。

表2 影響射血分數保留性心衰的主要危險因素分析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比較:心功能Ⅲ級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Ⅳ組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NT-proBNP及D-D水平比較(±s,pg/mL)

表3 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的NT-proBNP及D-D水平比較(±s,pg/mL)
組別 n NT-proBNP D-D心功能Ⅱ級 45 1 430.42±348.62 0.94±0.04心功能Ⅲ級 30 4 420.58±675.96* 3.36±0.25*心功能Ⅳ級 23 6 928.45±848.60# 6.24±1.05#F 258.360 142.780 P 0.001 0.001
當前,臨床用于心力衰竭診斷、病情及預后評估的實驗室指標不斷增多,包括NT-proBNP、D-D、尿酸、腫瘤壞死因子以及超敏C 反應蛋白等,其中NTproBNP 是評估心功能異常的一類敏感且具備特異性的指標,該項指標正常值為<450 ng/L[5]。D-D 作為一類特異性的分子標志物,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的交聯之后,通過纖維蛋白降解得到的物質,多被用于評定機體凝血纖維系統的功能情況。就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機體中D-D 水平升高,提示機體中已發生纖維蛋白溶解和生成[6]。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對照組,與金小玲等[7]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存在異常升高現象,結合兩項指標水平能協助臨床醫師診斷疾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的負荷升高及容量增加,激活了神經內分泌有關系統,促進血管升壓素釋放,進而激活與之抗衡的利鈉肽系統,大量的NT-proBNP 釋放進入血液中,引發血漿中NT-proBNP 水平迅速升高。此外,心力衰竭患者機體血液處在高凝狀態,伴隨微小血栓產生,引發繼發性纖溶亢進,進而導致D-D 水平上升。本次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觀察了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結果發現,高齡、高NT-proBNP 水平以及高D-D 水平均是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需要臨床提高對年齡、NTproBNP 水平以及D-D 水平較高患者的重視程度,加強對該類人群的心功能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疾病并予以處理。此外,NT-proBNP 水平以及D-D 水平較高患者的機體血流動力學會出現改變,影響心室重構,最終引發心力衰竭。觀察組中心功能Ⅲ級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心功能Ⅳ組患者的NT-proBNP 及D-D 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級患者,提示在評定患者心臟損傷程度方面,兩類指標具有一定同步性,因此,于心臟損傷程度現出正相關。
綜上所述,檢測NT-proBNP與D-D水平對心力衰竭有著較高的診斷價值,高齡、高NT-proBNP水平以及高D-D水平是射血分數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險因素,且伴隨心力衰竭程度加重,患者NT-proBNP與D-D水平相應升高,便于臨床評定其心功能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