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鴿
264003 煙臺市中心血站獻血服務科,山東煙臺
無償獻血是指無償將自身血液獻給他人,是我國血液事業發展的方向[1]。但由于大眾對獻血知識的缺乏,導致血液質量差、季節性血荒等不良事件頻發,使民眾對無償獻血產生抵觸情緒[2]。獻血健康教育是指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社會教育活動,使公眾了解無償獻血的知識和意義,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無償獻血[3-4]。為了提高人們對獻血知識的知曉率以及獻血積極性,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90 名無償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強化宣傳教育在獻血招募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知曉率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煙臺市中心血站參與無償獻血的90 名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5 名。對照組男21 名,女24名;年齡19~45 歲,平均(28.51±5.15)歲;體重指數20~25 kg/m2,平均(23.12±0.74)kg/m2;合并癥:高脂血癥6 例,脂肪肝3 例。觀察組男22 名,女23 名;年齡20~46 歲,平均(29.18±6.01)歲;體重指數21~25 kg/m2,平均(23.66±0.79)kg/m2;合并癥:高脂血癥4 例,脂肪肝5 例。兩組無償獻血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涉及內容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50 歲的獻血者;②自愿獻血且知情同意者;③能正常進行溝通和交流者。
排除標準:①近1 周服用藥物對本研究結果產生影響者;②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者;③患有過敏性疾病及傳染性疾病者;④其他不適宜獻血的情況。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實行傳統簡單的獻血招募,宣傳方式包括發放宣傳資料、電臺宣傳、報紙宣傳、廣播宣傳等。對獻血者進行注意事項講解。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強化宣傳教育。①利用點對點形式進行健康教育:立足健康教育理念,圍繞無償獻血主題,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主要通過手機短信一對一、微信公眾號及講課等方式進行宣傳,鼓勵廣大民眾自發獻血。②采血點醫護人員做好獻血者獻血前的身份核查等工作:在獻血者獻血前,醫護人員詳細講解采血過程、在獻血知識和準備情況,并發放自制的獻血宣傳頁,告知獻血者科學的獻血方式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使其消除緊張情緒。③獻血前,采血醫護人員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征詢等相關檢查,確定獻血者符合獻血要求,有效保障血液安全。此外,使獻血者對獻血知識有基本的了解,鼓勵獻血者表達自己的想法。④獻血時,采血護士需要密切觀察獻血者的情緒變化,積極詢問其是否舒適,并可通過輕輕拍打獻血者的肩膀給予鼓勵,或談論輕松的話題,轉移患者的緊張情緒。⑤采血完成后,詳細講解獻血后注意事項,要求獻血者24 h內保護局部傷口,不要碰水;避免劇烈運動,不宜從事重體力勞動及高空作業,避免熬夜等;告知獻血者注意營養平衡,葷素搭配,適量飲用湯水等。
觀察指標: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獻血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情況進行評估,a.輕度焦慮:50~59 分;b.中度焦慮:60~69 分;c.重度焦慮:≥70 分[5-6]。②統計干預后兩組獻血者再次獻血人數。③統計兩組獻血者對獻血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包括飲食健康、運動情況及自我護理技能。④統計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心慌、惡心、缺氧及暈厥。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獻血者SAS 評分、再獻血率比較:干預前,兩組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再獻血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獻血者SAS評分、再獻血率比較
兩組獻血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干預后,觀察組飲食健康、運動情況、自我護理技能相關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獻血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n(%)]
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無償獻血是保障臨床用血、血液安全、控制經血傳播疾病的重要措施。無償獻血是一種榮譽,也是愛心的體現。過去無償獻血招募所采用的健康教育宣傳方式主要包括親友宣傳、電視媒體宣傳等,傳統的宣傳方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民眾獻血積極性明顯不足。近年來強化宣傳教育在獻血招募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在減少獻血者恐懼、焦慮等心理上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與獻血者的有效溝通,可以使醫護人員及時掌握獻血者實際需求,為采血工作做好準備[7-8]。本研究中,觀察組再獻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強化宣傳教育能夠有效改善獻血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再獻血率。通過點對點的健康教育,使獻血者深入了解無償獻血,熟悉獻血流程及相關知識,使獻血者明確獻血步驟和意義,并能積極配合完成采血,提高采血效率。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飲食健康、運動情況、自我護理技能相關知識知曉率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強化宣傳教育能夠顯著提高獻血者對獻血相關知識的知曉率,使獻血者了解獻血后的注意事項,知曉不做劇烈運動、適當休息、合理飲食等有助于獻血后的恢復。采血時,由于獻血者緊張和個人對疼痛感受的差異,可能會出現頭暈、嘔吐等不良反應,直接影響了獻血者的獻血積極性。獻血反應是由于獻血者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采血環境,采血護士和醫生的工作態度和操作技術等因素引起的血容量急劇下降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綜合征,可分為輕、中、重度,a.輕度:獻血期間或獻血后臉色蒼白、頭暈;b.中度:除輕度癥狀外,還有胸悶、惡心、嘔吐、皮膚寒濕、心悸等;重度:除上述癥狀外,還有明顯的腦缺血、暈厥、驚厥、意識喪失、持續低血壓、心動過緩等癥狀。給予科學的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減少不良現象的發生。本研究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強化宣傳教育能夠顯著降低獻血者獻血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強化宣傳教育在獻血招募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有效提高再獻血率。緩解獻血者的焦慮,提高其對獻血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廣并予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