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鋒,鄭志永
(1.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濟南 250000;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關節骨科,山東濟南 250000)
內生軟骨瘤又稱中央型軟骨瘤或孤立性內生軟骨瘤,為常見的良性透明軟骨腫瘤,發生于干骺端髓質,可單發或多發,大約10%的內生軟骨瘤患者會有多個腫瘤。多發內生軟骨瘤者稱為Ollier氏病,多發軟骨瘤合并有多發性血管瘤者稱為馬弗西(Msffuci)綜合征。其發病率為軟骨腫瘤的20%,原發性骨腫瘤的12%至24%。臨床多見于手足部位的短管狀骨,發生于長骨的病例較少。現將收治1例肱骨近端內生軟骨瘤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女,54歲,于2017年體檢時發現左肱骨近端骨髓腔內占位性病變,無紅腫熱痛,左側肢體活動正常,未行系統治療,2021年8月10日復查時見腫物較前增大,于2021年8月16日來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欲行手術治療。專科檢查:左肱骨近端無紅腫發熱,無畸形,無疼痛、壓痛,左肩關節各方向活動正常,雙上肢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肢端血運可。完善術前影像學檢查(圖1A-D),患者于2021年8月18日在臂叢神經麻醉下行左肱骨近端骨腫瘤刮除術+植骨術,仰臥位,墊高左肩部,常規術區消毒、鋪無菌巾、貼護皮膜。取左肩關節前外側縱形切口長約8 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分離三角肌前束并向兩側牽開,剝離部分骨膜,暴露骨腫瘤外骨皮質,見皮質完整,用骨刀取1 cm×1 cm皮質骨開窗,骨髓腔內可見瘤體組織,局部侵及骨皮質,大小約5 cm×2 cm×3 cm,腫瘤呈松質骨性囊腔,有硬化骨質。完整刮出腫瘤組織,送病理檢查。生理鹽水沖洗后,使用95%的酒精浸泡棉球,將棉球置于骨缺損處浸泡,進行消毒滅活處理,生理鹽水沖洗。透視確認瘤體組織刮除干凈。取15 g同種異體骨填充空腔。清點紗布器械無誤后,沖洗切口,切口內置引流條1根,依次縫合各層,關閉切口,無菌敷料包扎。術中少量出血,術后患者安返病房。病理報告回示:(左肱骨近端)符合軟骨瘤(圖1E)。術后4個月隨訪未復發。

A.X線示髓腔密度不均勻,內見點狀稍高密度影;B-C.MRI示左肱骨近端可見局限團狀、不規則形等長T1信號,壓脂像為不均勻混雜高信號,邊界欠光整,最大徑線約為2.5×2.3×3.8 cm;D.CT示骨髓腔內見混雜密度影,伴爆米花樣高密度鈣化,邊緣不規則,邊界不清,大小約2.6 cm×2.2 cm×3.6 cm,周圍骨皮質未見明顯異常;E.病理報告:灰紅色碎組織,質軟,部分質硬,脫鈣圖1 術前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報告圖片
本病發病年齡在20~40歲,多無自覺癥狀,患者往往因繼發病理性骨折或查體時偶然發現,本病例患者即在查體時發現。若病變部位出現疼痛則有惡變可能。內生軟骨瘤鏡下由分葉狀透明軟骨構成,小葉間可見擴張的血管和正常骨髓成分,軟骨小葉由正常板層骨包繞,內見鈣化灶。關于其發生機制,有學者認為是骺端生長板內發育不良的軟骨細胞增生,異位沉積于干骺端并軟骨內成骨,隨骨骼生長逐漸移向骨干,因此病灶多位于干骺端。也有研究認為,內生軟骨瘤的發生與IDH1和IDH2基因突變及PTHR1基因突變或Ptch1基因缺失引起的Hedgehog信號通路突變有關,約87%的良性內生軟骨瘤病是因為IDH基因點突變導致。
長骨內生軟骨瘤為良性病變,常呈偏心性或中心性非浸潤性生長,因此X線及CT檢查常可見病灶邊界清晰、呈分葉狀,鈣化呈點狀、爆米花狀或環形和弧形結構,累及骨皮質時可見病變區骨皮質變薄,一般無骨膜反應。X線可顯示陰性,或僅見鈣化灶,或病灶區呈散在斑片、團塊或結節狀鈣化灶,病灶周圍骨質呈低密度改變,邊界欠清。不同于短骨,發生于長骨的內生軟骨瘤膨脹性改變少見,可能與髓腔大小有關。CT對于內生軟骨瘤的診斷具有極高的價值,CT相較X線更能發現早期內生軟骨瘤病灶,準確顯示腫瘤基質的鈣化及累及范圍,并對病灶區骨皮質的受損程度進行評估,而由于腫瘤內幾乎沒有血供存在,因此增強CT檢查沒有多大意義。長骨內生軟骨瘤中富含水分和黏多糖成分,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現,T2WI未鈣化區呈高信號。鈣化灶在MRI均呈低信號影,MRI能清晰顯示腫瘤侵襲情況、水腫及鄰近軟組織的改變。本病例X線表現密度不均,無骨膜反應,CT示病變區呈爆米花樣鈣化,未累及骨皮質。
內生軟骨瘤需與以下疾病鑒別。①非典型軟骨瘤(又稱低度軟骨肉瘤或1級軟骨肉瘤):侵襲性強,病灶范圍>4 cm,骨內膜扇形大于皮質骨的2/3,病灶范圍較軟骨瘤大,分葉小葉間多纖維化形成,伴軟組織腫塊、骨膜反應、疼痛等,MRI顯示腫瘤周圍骨髓水腫和環形或弧形增強影像,并且動態對比增強MRI對于軟骨肉瘤診斷意義較大,準確率可達93.4%。②骨梗死:X線表現呈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硬化斑狀影,邊界欠清,鈣化由外周向內側形成,由于梗死灶邊緣充血水腫,因此MRI上可見T1WI梗死灶邊緣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特征性影像改變,發病與長期酗酒、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有關,常累及雙側發病。③骨囊腫:多見于5~15歲兒童,病灶多位于長骨干骺端,呈橢圓形均質透明陰影,邊界清楚。④骨巨細胞瘤:多在長管骨骨端,可破壞骺線或骺板,呈偏心性生長,邊界清楚,常累及一側骨皮質變薄、膨脹,部分病灶內可見骨脊突入。
內生軟骨瘤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單純病灶刮除和病灶刮除+植骨術三種方式。在沒有明顯臨床癥狀時可保守治療并定期影像隨訪,有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號轉導可能是軟骨瘤的潛在治療靶點,因此可以將此方向作為后續研究進行深入探討。若短時間內生長加快或出現局部腫脹甚至病理性骨折則需手術治療。該病術后復發率較低,但仍需定期影像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