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泉鑒 傅政霖
自浙江省委、省政府2021年設立“科技創新鼎”以來,嘉興連續兩年成功“舉鼎”,實現了“兩連冠”,彰顯了科技創新的硬實力。嘉興始終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始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2021年,嘉興成績斐然: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預計達3.4%,創歷史新高;主要科技創新指標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大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這離不開高能級平臺的支撐。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是貫穿嘉興的一條科創“主動脈”,也是一個跨省市的高能級科創平臺。嘉興利用區位等優勢,積極建設嘉興G60科創走廊。
2021年,全市科技系統以《嘉興G60科創走廊建設專項行動2021年重點任務清單》為引領,牽頭組建了長三角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路演中心聯合體、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光伏協同創新產業聯盟等創新組織。在此基礎上,全市去年共舉辦各類科創路演活動184場,簽約落地項目329個,總投資97.9億元,實現技術交易額149.5億元。
打造新型平臺的同時,嘉興還注重現有平臺做大做強。例如,正努力推動嘉興秀洲高新區更名為嘉興高新區,并以此推動全市“高新區+縣(市、區)分園”的“一區多園”建設。高標準建設祥符蕩科創綠谷、湘家蕩科創湖區、天鵝湖未來科學城等一批科創湖區,各湖區均已建有1個重點研發平臺,“1+N”創新平臺體系逐步形成。
此外,嘉興深入實施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深根計劃”,打造“1+N”綜合科創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南湖實驗室、中國電子科技南湖研究院等建設發展,培育提升硬核科研力量。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嘉興圍繞三大科創高地和重點產業技術領域,制定并實施《嘉興市制造業創新強工攻堅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3年)》,加大科技企業引育力度。2021年,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8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404家,新認定省創新型領軍企業4家,居全省第一。
提升創新主體數量以外,嘉興還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開展企業研發中心、企業研究院等機構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創建或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共建新型研發機構。
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研發費投入388.51億元,居全省第三;新認定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80家、省企業研究院32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3家,均居全省前三;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3家。
同時,嘉興積極對標斷鏈斷供風險點,梳理編制“四張清單”,2021年共上報省科技廳“四張清單”項目171個。圍繞“實現技術安全自主可控”和“搶占科技制高點”,全力組織申報2022年度“尖兵”“領雁”計劃項目,共立項40個,同比增長90%,創歷史新高,項目涵蓋工業、社會發展、農業、國際科技合作等多個領域。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全市共有35家企業獲得立項支持。
在創新創業服務上,嘉興支持現有孵化器、眾創空間能級提升,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方式參與孵化機構建設,發揮好孵化機構引育科技企業的作用。嘉興共有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獲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度考評優秀,評優數量居全省第二,取得最佳歷史成績。
此外,推進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不斷提升創新主體科技攻關能力,尤其是成立了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推動優勢(領軍)企業組織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組建創新聯合體。2021年,嘉興已先后組建泛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3個產業協組。
科技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離不開完善的創新生態;創新人才的加速集聚,同樣離不開優越的創新生態。以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戰略節點為目標,嘉興不斷加強人才創新驅動,成效顯著。
去年,在布局人才孵化站點上,嘉興成功推薦申報省海外創新中心1家,新認定省外國專家工作站1家。在開展人才招引活動方面,舉辦了“浙江省海外高層次數字經濟人才對接交流會”等3場活動,實現人才供需兩端精準對接。在推進科技人才計劃上,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入選數連續兩年均列全省第二;省海外工程師入選87人次,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嘉興推動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內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互認,創新推廣外國人來華“一件事聯辦”,在創新人才服務模式上也取得了新突破。
同時,嘉興還不斷優化科技治理體系。例如,實施“揭榜掛帥”專項,形成“主體出題、政府立題、市場破題”協同機制,發布技術需求321項、成果轉化需求170項。
在推進數字化改革上,嘉興精心設計、推廣“浙里加計扣除”“G60科創路演中心”“海外工程師全周期服務”“技術經紀人賦能與管理”4項應用場景,2021年全部被列入省科技廳數字化改革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