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海寧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今年以來,海寧市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杭州灣北翼科創樞紐,推動全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上半年,全社會R&D經費占GDP比重3.3%,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占比82.1%,研發機構設置率71.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2.46%,高新技術產業投資79.25億元。
創新主體隊伍持續增量提質。截至2021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認定5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1094家。累計認定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4家、省企業研究院48家、省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110家。
創新體系能效持續提檔升級。1家企業完成中央引導資金項目合同書簽訂,4家企業完成2022年度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合同簽訂。第一批省級新產品試制計劃項目列入1088項。3項科技成果獲2021年度省科學技術獎,1項科技成果獲2021年度省技術發明獎。
創新活動開展持續擴面深化。實施百家以上無研發企業清零行動,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投入提升等4場培訓,舉辦科創路演活動7場。二季度規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達1467家,89家企業實現了研發投入從無到有的突破,35個科創項目落戶。
科創孵化平臺建設節奏逐步加快。召開全市科技孵化專題培訓會,指導杭海數字新城爭創省級孵化器,指導萬物工場、海洲街道大學生創業園、杭海智巢眾創空間爭創嘉興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家嘉興級孵化器和2家嘉興級眾創空間在2021年度嘉興市績效考評中被認定為合格。
高端創新載體引擎功能逐步成熟。與陜西空天動力長三角研究院簽訂協議合作建設的空天動力長三角研究院完成工商注冊登記。征集第二批“海寧市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資源庫”,截至目前,兩批次累計征集到12個科研院所,單位可共享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總計170多臺,總價值超1.5億元。
產業創新載體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聯合泛半導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泛半導體產業協組和經編產業創新綜合體,組織開展海寧泛半導體、經編企業CTO(首席技術官)聯盟活動2場,開展行業信息分享、技術需求對接等交流活動60余場。推進裝備智造領域產教融合聯盟建設,25位學生通過產業學院參加企業暑期定崗實習。
科技賦能保障持續優化。落實上級及本級科技專項經費兌付,2022年已兌付上級科技專項經費2363萬元,本級6685萬元。以發放貸款和創業投資的形式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科技成長型企業已累計認定952家,8家科技支行貸款額達69.4億元,惠及企業444家。海寧領銜創業投資合伙企業就醫療器械細分領域投資項目10項,共計7620萬元。

海寧市鵑湖國際科技城
技術聯姻對接持續開展。重點征集企業關鍵技術需求83項,公開發榜59項,并根據需求精準組織高校院所對接。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上半年“淘科技”平臺發布科技成果144356條,促成產學研對接交流50余次。“技術經紀人賦能與管理”應用場景線上系統開發已全部完成,正處于最終測試優化階段。
高端人才引育持續加強。抓實各類科技人才項目申報工作,截至目前,共推薦4人申報科技部“火炬計劃”,20人申報國家自然基金委“海外優青”項目,17人申報國家“萬人計劃”,12人申報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11家企業申報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24人申報省“海外工程師”引進計劃。征集下達清華博士研究生社會實踐項目12項,實踐人數29人。
省十五次黨代會吹響了創新制勝的沖鋒號,從戰略的角度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作為必須牢牢把握的11個重要遵循之首,把“創新制勝”作為未來五年“推進兩個先行”的五大工作導向之首,把“著力推動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作為十大任務之首,這充分說明創新之于浙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清晰傳遞出浙江以創新驅動發展的堅定決心。海寧市將貫徹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爭創省“科技創新鼎”為總目標,以開展“創新發展年”活動為主線,扛起創新發展新使命,勇當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科技示范表率。
召開“創新發展年”主題大會。每年召開全市“創新發展年”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全市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為民營企業賦能助力,推動海寧民營經濟“鳳凰涅槃、蝶變躍升”駛入快車道,再創海寧民營經濟新輝煌。
舉辦“四個10”系列創新活動。聚焦“142”重點產業以及重點領域、重點平臺、重點企業,每年分別舉辦10場創業創新大賽、10場CTO(首席技術官)聯盟交流活動、10場HR(人力資源)聯盟提質培訓、10場知識產權“面對面”服務活動,提振創新人才原創熱情和信心。
設立“弄潮兒”創新發展大獎。建立創新發展“賽馬制”,圍繞理念創新、技術創新、設計創新、標準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創新等不同維度,通過對標比選,對優秀企業頒發年度創新發展大獎和創新發展獎,并在每年的創新發展大會上予以表揚。
提高浙大國際校區科創樞紐顯示度。推進浙大國際校區校內前沿基礎研究與校外產業化應用研究,加速浙大海寧生物電子國際研究中心、浙大海寧再生醫學材料國際研究中心、浙大睿醫海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中科院海寧先進半導體和智能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科研成果轉化。鵑湖國際科技城建設進入快車道,2022年電子信息創新園土建完工,生命健康創新園主體結頂。
推進省級高新區整合提升。對照省級高新區新評價辦法,優化整合提升高新區規劃布局,統籌推進企業創新主體擴容提質、區塊定位差異化發展、孵化載體建設提升、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綠色發展等各項工作,著力提升高新區科技含金量,加速融入嘉興市國家級高新區建設進程。
深化城際科創走廊建設。加快沿線杭海數字新城、高新區科創中心、馬橋科創中心、科技綠洲、鵑湖科技創新園等重點孵化載體建設。通過存量盤活、連片改(擴)建、重建提升等方式,鼓勵沿線周王廟鎮、鹽官鎮、斜橋鎮等有條件的工業舊廠房向科技孵化園區改造升級,優化公共基礎配套設施,開辟、拓展一批科創孵化物理新空間。
推進產教融合聯盟集群化發展。圍繞全市八大產教融合聯盟,深入實施“深根計劃”和“招院引所”,加強與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浙大、中科院、國科大杭高院等高校院所戰略合作,再發展和引進一批浙大系、清華系、中科院系等新型創新載體。全年新增校地合作載體、校企合作載體、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創新載體5家以上。
升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支持并引入第三方市場主體參與運營,結合三大傳統產業和泛半導體產業特點,找準切入點,完善服務鏈,建立以企業為主的服務評價體系。加速發展科技服務業,招引培育更多檢驗檢測、科技代理、科技咨詢等優質服務業企業。
打造最優科技金融生態。做大做強做優創投母基金,研究設立專業型創投子基金。加強與國內外優質資本合作,打造資本、人才、項目和技術對接主陣地,全年確保60項科創項目落地。推進科技支行建設,擴大科技支行支持入庫科技企業數量。
著力提升規上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鎖定規上無研發工業企業,規范研發費財務歸集,原則上無研發活動企業不得享受市級財政扶持政策。重點跟蹤服務一批有研發機構或科技型企業認定的、有研發項目實施未進行經費獨立核算的、有條件開展研發項目實施的企業,用心幫扶一批有創新意識但創新條件較差的企業,著力挖掘鼓勵一批轉型升級觀望企業。嚴把新入規企業研發投入關,開展低質量企業退規行動。每年確保清零無研發活動企業約200家,用三年時間基本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以加大研發投入促進新產品開發,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提升幅度超10個百分點。
著力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深入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超1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00家,每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省級企業研究院等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0家以上。
著力實施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項目。制定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政策,鎮(街道)、平臺個性化創新發展扶持政策實現全覆蓋。以研發費用超過500萬元的優質科技企業為重點,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抱團合作、產學研合作等形式開展技術攻關。每年發布10項以上產業共性技術、100項以上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需求榜單,實施100項以上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力爭超100億元。
創新實施“技術經紀人”招募計劃。發揮數字化改革“第一牽引”作用,加快建設技術經紀人賦能與管理省級試點應用場景,牽頭組建科技經紀與成果轉化專委會,全年招募100名左右活躍人員并入駐“技術經紀人賦能與管理”場景應用,開展業務培訓提升技術經紀人服務能力,依托“淘科技”平臺并通過各類科技對接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實效。
試點推行“揭榜掛帥”制度。改變財政支持產業發展的方式,以廚電產業為切入點,創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以商引商、招大引強等,試點推行“揭榜掛帥”制度。重點發布一批對產業提升和產業鏈打造有決定性意義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特別重大外資制造業項目以及對產業、企業有重大影響的標桿性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榜單,對揭榜的企業和項目在各類要素資源上提供保障。
探索建立“百加一”聯掛企業制度。把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作為市領導聯系幫扶的重點和年度個性化任務,梳理近100家有創新發展潛質的企業,確定“一企一策”的發展目標,由聯系的市領導與企業共同制定個性化的工作方案,共同推動實施,爭取用三年時間,實現聯掛企業質的顯著提升,培育一批創新型發展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