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文亮
伴隨著開放和變革一路走來,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從區域型貨港運營商逐步成長為擁有世界級“開放大港”的港口集團,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
從歷史悠久的黃金碼頭到全球唯一年貨物吞吐量超12億噸、連續13年保持全球第一、年集裝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三的港口,截至2022年7月24日,寧波舟山港今年集裝箱吞吐量已超2000萬標準箱,較去年超“2000萬箱”的時間節點提前了22天。
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寧波舟山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海港集團”)按“兩塊牌子、一套機構”運作,是全國最早實行一省一港一體化發展的港口集團。近年來,省海港集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一流標準,把港口建設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的殷切囑托,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依托港口集團的資源和技術優勢,聚力科技攻關、勇于創新創造,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貢獻科創力量。
“創新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但對于港口未來發展而言,確實是唯一的一條路。”省海港集團高層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

浙江省海港集團
在上下聯動、區域協同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的“護持”下,省海港集團圍繞“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等多個新時期創新發展主題,對科創工作進行整體推進,強化創新單元和創新要素快速集成、動態組合能力,高效組織、調動創新主體與創新資源,形成創新發展合力,助力科技創新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在打好科技人才“引育留”組合拳、全方位強化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省海港集團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有效提升科技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主動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共同開展創新研究,不斷加強產業核心技術合作攻關,依托比較優勢形成有機協同,打造省海港集團創新生態體系。
據了解,目前省海港集團已擁有博士后工作站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2家,市(區)級工程技術中心5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家。
目前,一批應用于智能碼頭、智能物流、智能服務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相繼被列入國家“一帶一路”工作、國家級科技項目和交通強國試點任務。
聚焦重點核心領域的創新研究,大力推進高能級科技項目立項承建,省海港集團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項目20余個。
2021年,省海港集團2個項目獲國家級立項,“水運港-船多能源融合技術及集成應用”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專項立項,是該重點專項16個獲批項目中唯一一個由企業牽頭承擔的項目。通過港區多能源融合系統集成應用示范,將著力提升港口設施綠色、智能、安全建設能力和水平,打造成為智慧綠色港口典型樣板,促進碳中和愿景的實現。
“基于區塊鏈的長三角大宗散貨供應鏈平臺”獲評“區塊鏈+制造”特色領域應用試點,成為國家級15個創新應用試點之一。項目設計了“以港口供應鏈服務業務為主線,建設長三角港航區塊鏈平臺,實現數字資產為實體產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為內容的創新應用,將推動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物流環節應用和發展,提升長三角大宗散貨數字化協作水平。
此外,“基于多維度云監測的港口大氣污染協同管控關鍵技術研究”等3個項目被列入交通運輸部2021年度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科技項目,4個項目獲2021年省級科技項目立項。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省海港集團已基本具備了主導實施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技專項研發的實力。

“水運港—船多能源融合技術及集成應用”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專項立項。
效率和服務是港口的生命線。寧波舟山港目前有集裝箱航線300余條,日平均吞吐量近8萬標準箱,如何實現高效運轉、快速流通?答案是——創新傳統碼頭向智能碼頭轉型升級建設模式,從集裝箱卡車作業到理貨作業,再到進出口手續的辦理,寧波舟山港都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
以梅山港區為例,目前該港區已投用68臺遠控龍門吊,擁有全球最大輪胎式遠控自動化龍門吊集群;54臺無人電動駕駛集卡,具備全天候、全工況作業能力,較傳統作業提升15%以上的效率;理貨操作端自主開發的智能理貨系統實現了理貨現場的“機器換人”,成為國內首家實現智能理貨“規模化、全覆蓋”的港口;進出門端智能閘口系統全面實現了港區進出門“無人化”;創新實現港口業務單證電子化,率先建成全國首個集裝箱進出口“無紙化”的港口,實現集裝箱物流運輸“一單到底”“一碼到底”。
此外,利用全球第一大港貿易體量優勢,省海港集團有效整合數據規模優勢,創新打造服務四港聯動發展的智慧物流云平臺,以信息港為紐帶,有效串聯海港、陸港、空港各運輸節點,對貨、箱、車、船、駁、鐵、場、倉、關等信息進行全量歸集,實現“一次查詢、全程可視、一單到底、聯程運輸”。
在疫情期間,省海港集團研發、全面推廣二維碼信息流轉、APP掃碼精準預約、集卡車電子防疫通行證等數字應用,為保障物流鏈、供應鏈暢通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間,省海港集團將堅持“科技強港”的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重點科創平臺能級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企業,鍛造“硬核”力量,奮力開創科技創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