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

在大家的印象中,文藝復興時期是一個藝術繁榮的時代,其實文藝復興最大的特點并不是藝術的繁榮,而是城邦、國家之間的戰爭。這一點通過閱讀詩人但丁和思想家馬基雅維利的著作就可以得到印證。
火藥的傳入,使本來就四分五裂的歐洲,進入了“戰國時期”。從開啟大航海運動,一直到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間的近200年,歐洲有95%的時間處于戰爭狀態。
歐洲各國為了打贏一場接一場的戰爭,必須將80%以上的財政收入用于軍事開銷。
如何讓炮彈穩準狠地落在敵人頭上,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急需解決的重大科研課題。作為威尼斯兵工廠首席科學家的伽利略,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大量的炮擊實驗來發現炮彈飛行所遵從的彈道學規律,從而提高炮彈的打擊精度。就這樣,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慣性定律和重力作用下的落體定律。
除了炮彈力學,火藥爆炸學也是當時歐洲所有煉金術士和科學家關心的問題。這樣的背景為化學革命的爆發鋪平了道路。
那個時代,火藥和炮彈的價格異常昂貴,以至一磅火藥與五磅黃金同價。因此,當時的英國首席內政部長才會向議會指出,兩萬磅的火藥對伊麗莎白女王來講,勝過十萬磅黃金珠寶。而在15世紀40年代,法國每年就需要消耗兩萬磅火藥。
這就是為什么歐洲國家開啟了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運動,其目的就是要去別的國家掠奪黃金,掠奪白銀,掠奪資源,這樣才能支撐他們進行長期戰爭。
正是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試圖規模化生產火藥的國家需求,和深刻理解燃燒與爆炸機制的渴望,導致了拉瓦錫化學革命的爆發。這才是“李約瑟之問”的實質,也是謎底。
歷史學家彭慕蘭說:“暴力是全球貿易背景下積累財富的主要工具。”
軍火資本的運作邏輯,是不斷更新武器的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好的留給自己用,將過時的武器推向市場,再用由市場獲得的利潤支撐新武器的研發,以此來保障本國軍隊在武器上的優勢,和對敵國武器水平與國防能力的掌控。這樣一種正向反饋的加速器原理是西方軍事技術革命的內在邏輯。因此,誰占領了軍火市場,誰就有利潤和財力繼續研發和創新,誰就能掌控全球軍事動態和實力均衡。
軍備競賽的需要,推動了軍事科學的發展,軍事科學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一般基礎科學的發展和武器技術的提高。在這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再加上商業——軍火貿易——這個要素,便形成了西方國家在軍火工業方面的“戰爭?商業”循環加速器。
正是因為持有這樣一種毫無道德底線的重商主義理念,如今一些國家仍在出售淘汰武器以實現資金周轉和武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