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琴飛,李 琪,趙 輝,柳玉姣,李 剛
(1.吉利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00;2.吉利學院人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3.吉利學院學生工作部 四川 成都 610000)
家庭教養方式(Parenting Style)有著豐富的內涵,國外學者Nancy Darling 等人認為,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所體現的教育方式,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就是教養方式,并且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國內學者指出,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舉止就是教養方式。相關研究表明,好的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心理狀態更積極,心理健康水平更高。Hamon 等人認為良好的教養方式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營造安全、溫馨的家庭氛圍,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一切。相關研究表明,母親的包容、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對降低心理疾病的發生率是有利的;安全、溫馨的家庭氛圍,接納孩子能夠減少子女的不良情緒。不良的教養方式包括發怒、懲罰、缺乏溫情及專制等,會導致孩子產生各種心理和行為以及性格問題。
某民辦在校普通本科生和專升本學生,有效填寫共計2175 人,其中男生919 名,女生1256 名;大學本科1820 名,專升本355 名;獨生子女943 名,非獨生子女1232 名;城鎮生源1168 名,農村生源1007 名;大一年級1371 名,大二年級413 名,大三年級229 名,大四年級162 名。
父母教養問卷(EMBU 量表)。本研究采用岳東梅修訂的EMBU量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父親的為0.60-0.92,母親的為0.8-0.92,重測信度父親的為0.63-0.89,母親的為0.76-0.90。
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采用Derogatis 編制,王征宇翻譯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共有90 個題項,LZ 表示總體心理健康水平的得分。
本研究在問卷星網絡平臺上發放問卷、回收數據,并使用SPSS25.0 處理數據,以P<0.05 為標準衡量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有效填寫人次共計2175,男生為919 人,占42.25%,女生為1256 人,占57.75%;大學本科有1820 人,占83.68%,專升本有355 人,占16.32%;獨生子女有943 人,43.36%,非獨生子女有1232 人,占56.64%;城鎮生源學生有1168人,占53.7%,農村生源學生有1007 人,占46.3%;大一年級有1371 人,占63.03%,大二年級有413 人,占18.99%,大三年級有229 人,占10.53%,大四年級有162 人,占7.45%。
父親教養方式上,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得分較高,為2.57±0.54;母親教養方式上,母親情感溫暖、過分干涉保護得分較高,為2.85±0.60,見表1。

表1 父母教養方式的描述性統計
3.3.1 大學生心理健康得分描述性統計
總得分大于或等于160 分的有481 人,占總人數的22%;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因子得分較高,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得分說明,9 個因子平均得分均未超過2 分,說明被試在某一方面的癥狀不明顯。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大學生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描述性統計
3.3.2 大學生心理健康在人口學上的描述性統計
女生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在敵對、偏執、精神病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本科學歷的學生在9 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專升本的學生。非獨生子女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上的得分高于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敵對、偏執上的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城鎮學生在焦慮、強迫癥狀、恐懼、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上的得分低于農村學生;生源地為城鎮的學生在軀體化、敵對上的得分高于農村學生。大一年級的學生在9 個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級的學生(見表3,p153)。

表3 大學生心理健康在人口學上的描述性統計(M±SD)
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問題的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父親情感溫暖理解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9 個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父親懲罰嚴厲等不良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9 個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母親情感溫暖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9 個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母親懲罰嚴厲等不良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9 個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

表4 父母教養方式和心理問題的相關分析
父母教養方式的描述性統計發現,父母情感溫暖理解得分較高,母親過分干涉保護得分較高,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家庭教養方式中,母親對孩子是過分干涉與保護的教養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SCL-90)得分顯示,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因子得分較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說明大學生普遍存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問題,抑郁的情緒。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與父母教養方式得分相關統計分析說明,安全、溫馨的家庭教養方式可能會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不良的教養方式包括發怒、懲罰、缺乏溫情及專制、不接納、過度保護等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與Uji M等人的研究結果類似。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父母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可能會減輕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父母懲罰嚴厲、過分干涉保護、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可能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家庭教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及自身發展的狀況等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第一課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綜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家庭與學校以及社會共同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