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濤 張 彪 張雨飛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核科學與技術系源自1959年原南京工學院時期所設立的“工程物理專業”。60多年來,核科學與技術系始終心懷天下、心系祖國,秉承東南大學“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和“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的辦學理念,一起鑄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訓精神,始終致力于核科技又紅又專領軍人才培養和國家重點科研攻關工作,鑄就了光輝的歷史,也譜寫了新時代的東南華章。



東南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末,1959年組建工程物理專業并招生,后因我國核工業發展戰略調整,暫停招生。應形勢發展的需要,2011年,在國家大力發展核電事業的背景下,東南大學“核工程與核技術”本科專業正式獲得了國家教育部的批準并開始招收本科生。于2021年成立核科學與技術系,目前已經培養本科生200余人。現每屆招收本科生約30人,在校共有本科生120人,相關碩士、博士研究生60余人,相關畢業生具有高升學率和高層次就業率。東南大學人才輩出,著名的校友趙忠堯院士、吳健雄院士、陳學俊院士和于俊崇院士等都為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專業在獲批復辦十周年之際,成功入選為2021年度“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依托于能源與環境學院,2019年以來,引進了一批海內外的優秀青年人才,現有專任教師20人,其中高級職稱占60%。涌現出許多優秀教師及班主任,有外聘院士、核電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等國內外專家6人,形成一支強有力的科研與教學隊伍。


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和大型發電裝備安全運行與智能測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及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合作運行。與生態環境部安審中心、江蘇核電、中國核動力院、福清核電、霞浦核電、中核華興等單位建立了學生聯合培養基地、學生實習實踐中心和友好黨支部,是江蘇省能源研究會核能專委會主任單位。


核科學與技術系已建成了完善的教學課程與人才培養體系,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學成果。該系開設了反應堆物理、熱工水力、核安全、核系統與設備等方向的基礎課程,并與工程熱物理、動力工程等學科交叉融合,已出版《壓水堆核電廠系統與設備》《核電風險與保險》《非能動概念與技術》等多部教材。其中,《基于工程創新的能源動力類大學生教學實踐改革》獲批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在新冠疫情期間積極開展在線教學改革與在線實習,強化課程思政,弘揚核榜樣紅色教育。

核科學與技術系所在的東南大學擁有先進電廠運行仿真中心、核能熱工水力綜合實驗室、材料腐蝕實驗室、核電設備振動等科研平臺,有研科研項目50多項,總經費數千萬元。主要包括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項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防預研項目等。近5年發表了300余篇論文,出版多部專著、譯著,獲6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研究方向涵蓋反應堆熱工水力及安全分析、反應堆中子物理、粒子與核材料相互作用、核結構材料、核安全、放射性廢物處理等。

核工程與技術專業具有強化實操運行,彰顯核能源高效、清潔、低碳利用和核能系統智慧運維測量與安全控制的專業特色,教學科研及學生工作獲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具體表現為以下4個特色:
(1)“老中青”結合,擁有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核專業師資隊伍;
(2)交叉融合,形成智慧運維仿真、熱工測量與智能控制及安全的研究特色;
(3)面向核電廠校企“核”作,形成虛實結合、驗證創新的專業特色;
(4)動力為本,材料為基,彰顯運維特色,培養核電廠高級領軍創新人才。

學院目前在九龍湖校區在建近4萬平方米的能環科技綜合大樓,預計2022年投入使用,為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院建有“大型發電裝備安全運行與智能測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清潔高效燃煤發電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中國航天低溫推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多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

東南大學于2020年舉辦了首屆“核能前沿技術論壇暨東南大學核專業發展研討會”,三位院士還有清華大學等高校核科學相關院長、書記及教育部高等學校核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出席。每年進行專業思政建設和核能科普,并組織了首屆“核能發展暨江蘇核能專委會研討會”;積極參與全國“核+X”大賽,并獲得優秀獎勵。

當前,在“雙碳”戰略下,核能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國家也提出將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地發展核電。在新型發電系統的發展形勢下,核能將與風光氫儲形成綜合能源,核能助力中國騰飛,“兩彈一星(艇)”精神鼓勵我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在當前的大好形勢下,核科學與技術系將秉承老一輩東大人“止于至善”的精神,聚能環力,為中國核事業發展再添東南之光彩!
(東南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官方網站:https://power.seu.edu.cn/hkxyjsx/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