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無錫市民政局

老人只要按下“一鍵呼”按鈕,社區大屏上就會顯示相關情況,方便社區工作人員及時上門;用手機下單,便可在家享受生活照料、助餐、助浴等生活服務;在助餐中心的智能助餐機前“刷臉”,就能吃上豐盛的午餐……
通過各類智能設備,方便快捷地享受各類養老服務,這種很多老人都向往的晚年生活,如今在江蘇省無錫市已成為現實。近年來,無錫市創新推動智慧養老建設,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全力打造智慧養老精準服務、高效管理、安全保障、健康保健、助餐服務“五張網”,構建多層次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已建成市、區、街、居四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養老服務智慧化平臺,智慧養老服務機構超過200家。
“社區大堂的門口機屏幕很大,我能看清楚上面的文字和圖片,用手指點一下就能登記服務,很簡單,比手機還方便。”家住無錫市濱湖區蠡湖街道的劉奶奶經常去日間照料中心參加歌唱活動,她口中的“門口機”指的就是社區配置的智能化設施——立式大屏終端。終端采用適老化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放大圖形和文字,方便老年人查閱社區的服務項目。終端還具備人臉識別和射頻識別功能,老年人通過“刷、聽、看、點”的簡單操作就能完成服務登記,使查閱、登記、預約等服務流程更加簡易化,讓老年人享受到無障礙的智能化為老服務。
門磁感應器、紅外傳感器、智能刷卡器……走進蠡湖街道日間照料中心的自由活動區,各類智能傳感設備隨處可見。蠡湖街道日間照料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這些設備,我們可以掌握不同時間段內老年人的活動情況。另外,根據實際需要,我們在戲劇活動室、棋牌室、理發室、練歌房、閱讀區、書法區等區域均配備了這些智能設備。”立式大屏終端登記的服務信息和各類傳感器采集的活動信息,可以形成社區為老服務大數據,用來分析老年人的共性服務需求和個性服務偏好,便于社區工作人員科學制定服務項目,合理調配服務資源,讓社區養老服務更加精準化和精細化,切實滿足老年人需求。
“自從家里做了適老化改造,我白天外出時就比較放心了,可以隨時查看家中老人的情況,如果需要一些專業服務,我也可以通過終端預約服務人員上門,操作簡單還省心。”家住無錫市新吳區梅村街道的潘女士說,她的父親是退休教師,患有中度的阿爾茲海默癥,母親也已80歲高齡,迫切需要家庭養老床位這種類型的居家養老服務。
2020年,無錫在新吳區試點“養老床位進家庭”項目。安裝安全扶手等適老化產品,改善老人居家環境;提供上門巡診、康復治療、臥床護理指導等醫護服務;配備具備“一鍵下單”功能的智能終端,方便老人使用……一張張經過適老化改造后“搬”進老人家中的養老床位,正在改變著無錫市新吳區居家老人的生活質量。
潘女士的父母就是第一批享受家庭養老床位試點政策的老人,進行適老化改造后,在家就能通過智能終端“一鍵下單”,享受優質的居家養老服務。運營中心在接到服務需求后,調度服務人員上門;服務人員到達后在居家智能終端刷卡進行服務登記,同時核對老人信息和服務項目,在征得服務對象同意后還能通過終端的攝像功能錄制服務過程,便于家屬回看和監管追溯;在服務完成后,服務對象可以通過終端完成服務評價。
“去年冬天,我在值班時看到二樓張大爺房間觸發了長期滯留報警,趕到現場發現他已經倒在了衛生間,第一時間進行了送醫處理,避免了風險事件的發生。”新吳區旺莊養老院周主任介紹,院內安裝了安全監控系統和智能傳感設備,并且給住院老人發放了定位胸卡,通過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的聯動作用,實現了主動報警、滯留報警和越界報警的功能,用科技手段保障院內老人的安全。
在新吳區旺莊養老院值班室的大屏幕上,值班人員可以獲悉老人的具體位置,以便在老人發生意外時及時救助。老人如遇突發情況,可以主動按下定位胸卡上的報警按鈕,發出求救信號;如果老人在某個區域長時間沒有活動軌跡,系統也會根據該區域設定的時間閾值判斷,超出安全設定范圍就會自動觸發長期滯留報警。系統在收到各類報警信號后,就會彈窗跳出離老人最近的監控畫面,便于值班人員及時獲悉實際情況。
“有一次我躺在床上,突然覺得心臟不舒服,心里很慌,還沒呼叫,醫護人員馬上就趕過來了。”今年83歲的戴奶奶說,自己從2018年起就住在濱湖區百禾怡養院,這次突發情況的處理得益于院里配備的“智能床墊”。
戴奶奶提到的“智能床墊”是百禾怡養院在2020年引入的智能床頭終端。濱湖區百禾怡養院的趙院長介紹說:“現在我們給院內大部分的照護床位都加裝了智能床頭終端,它通過毫米波雷達技術就能檢測到老人心率、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這種非接觸的監護方式對于老人來說更加友好,比穿戴設備等產品更適用于為老服務場景。”
“智慧養老”也給護工的工作帶來了方便。“只要用手機在老人床頭刷一下,立刻會顯示該老人這個時段需要的服務,如剪指甲、洗衣服、口腔護理等,每完成一項就打一下卡。”百禾怡養院的護工小趙說,“有了這一小助手,做起工作有條不紊,不用擔心有所遺漏。”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智能終端的觸屏交互功能,查看和比對臥床老人的健康檔案和服務項目,在護理登記、夜間巡檢、用藥查詢等日常護理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極大地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能。
一到中午,梁溪區金星街道椿齡助餐中心就十分熱鬧。6月3日上午11:00,食堂窗口排起長長的隊伍。“滴!支付成功,祝您用餐愉快。”隨著一聲聲悅耳的提示音響起,就餐隊伍的移動速度比以往快了許多。
“以前來社區吃飯,需要帶助餐卡,我記性不好老是忘帶,現在就簡單了,把臉往這助餐機上一刷,就能登記用餐了,真是‘靠臉吃飯’了。”來助餐中心吃飯的陳伯伯說,很多老年人都會來社區解決“中午一餐飯”的問題,自從智能助餐機上線后,刷臉就能吃飯,連手機都不用。
除了具備人臉識別功能,智能助餐機系統還可以自動匹配相應的惠老政策,讓不同類型的老年人享受對應的助餐補貼,并記錄下助餐服務信息,用于補貼的核對和發放。在管理方面,無錫市強化信息采集管理,建立實時數據采集,做到全程留痕、數據可追溯,堅決守住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全面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無錫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借鑒“用戶思維、平臺思維、迭代思維、跨界思維”等互聯網思維,將進一步完善“智慧標準”,深化“智慧管理”,提供“智慧產品”,優化“智慧服務”,健全完善智慧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讓全市老人共享智慧養老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