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范佳富 通訊員 趙雨靜 盧忠明
走進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閘弄口街道紅梅社區,一幢嶄新的5層樓綜合體赫然映入眼簾。這是紅梅社區不久前落成并投入使用的“幸福鄰里坊”。里面配備了社區書房、社區影院、社區健身房、老年活動室、兒童樂園等20多個功能區,總面積達4300平方米,為轄區居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的誕生地,上城區先后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區等多項榮譽,更是連續兩次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近年來,上城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復信小營巷社區的殷切囑托,緊緊圍繞“切實加強社區黨建工作,把社區建設得更加美好”的指示要求,整合現有的“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鄰里中心”“社區鄰里坊”等單項資源,全域打造“幸福鄰里坊”。
“社區變美了,戶外的活動空間也大了,還增加了各種室內活動場所,有講座、書畫、舞蹈、瑜伽等等。”在上城區采荷街道青荷苑社區生活了10多年的章阿姨說,以前大家唯一的活動場所就是社區的小涼亭,遇上刮風下雨就只能在家。現在只要有空,她都會到“荷樂頤養園”里學剪紙,或做艾灸、學養生知識等。
補齊居民“家門口”的服務資源和設施,是打造“幸福鄰里坊”的一項重要內容。上城區以黨建統領為核心,建強“區、街道、社區、小區、樓棟”五級陣地,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建帶群建”作用,組建了由政府部門、街道、社區、轄區單位共同參與的“幸福紅盟”黨建聯盟,牽引撬動2560余家單位參與基層治理。其中,采荷街道發揮黨建引領共繪“同心圓”效應,在青荷苑社區通過整合原有10處空間,新增社區配套空間2000平方米,打造了“采尚紅鄰”黨群服務之家、荷樂頤養園、荷苗童樂園、曉荷書房、“金牌管家”等五大驛站,形成了“小而美”“精而暖”的服務集群。小營街道小營巷社區以“紅巷精神”為引領,縱深推進與省、市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結對共建,引入部門項目、資源和服務,助力社區建設。

上城區閘弄口街道紅梅社區居民在“幸福鄰里坊”議事。
為讓美好生活觸手可及。上城區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三級黨群服務中心陣地作用,圍繞“幸福鄰里坊”平臺,聚合行業黨組織和社區共建資源,開展各類便民利民服務。凱旋街道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培育“南肖埠陸號”社會組織,下設26個社團,社團隊長全部為黨員和社區骨干,定期開展“樂鄰在身邊”“網格運動會”“鄰里美食節”等豐富多彩的睦鄰活動,凝聚黨群合力。

上城區筧橋街道水墩社區居民在“幸福鄰里坊”參與文化活動。
“這里能承包我們一家人的樂趣。我可以在四樓健身,老人在三樓做康復體檢,孩子們在二樓成長驛站聽繪本故事,中午一家人再一起到鄰里餐廳吃個飯。”二胎媽媽管佩潁在紅梅社區“幸福鄰里坊”體驗了一圈后表示很滿意。
“服務是最好的治理。”“幸福鄰里坊”集黨群服務、公共服務、協商自治等“一攬子”服務功能于一體,為不同類型社區提供“菜單化”選擇。同時,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設置養老“頤養園”、托育“童樂園”等功能區,讓居民“自主下單”,切身感受到社區的貼心服務。
“幸福鄰里坊”的建設,以基層治理縱向貫通與橫向協作為連接點,構建上下聯動、左右互通的基層治理體系。在縱向上,形成“區—街—社”三級治理架構,引導更多資源和力量進入社區;在橫向上,集約利用分散在各個社區的陣地和資源,形成資源互通、服務互動的格局,實現社區服務集約化、精準化、便民化。
作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要平臺,“幸福鄰里坊”始終堅持社區共建、居民共治、成果共享的目標,持續深化“雙網共生”國家級社區治理品牌,推廣“湖濱晴雨”“民意小圓桌”等議事協商機制。社區居民在“幸福鄰里坊”內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解決矛盾糾紛,破解“樓道堆積物”“小廣告亂張貼”等眾多問題,在小區停車難、加裝電梯等長效治理方面也取得明顯成效,營造出“問題解決在基層、鄰里和睦在身邊”的良好社區環境。
在荷花塘未來社區舊改過程中,采荷街道以黨員志愿者為主抓手,召開舊改發布會、場景建設討論會、群眾工作推進會、進度社情發布會,讓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議、自己決策,舊改支持率從50%上升至95%,凝聚起最大共識,形成最強合力。
“‘幸福鄰里坊’沒有建好之前,生活還是比較單調的。現在這里有了這么大的活動場地,不僅自己可以學習剪紙、插花等各種手工藝,晚上還能和家人一起來看電影。”紅梅社區62歲的潘阿姨說,“而且都是免費的,真的是非常好!”
上城區在打造“幸福鄰里坊”過程中,突出“為老、為小”服務重點,通過“一廳一崗一坊”,疊加“X項”功能,積極打造“十分優享”服務圈層。一廳就是“迎客廳”,用于展示社區文化,提供鄰里活動空間,居民隨處可以找到歇歇腳、看看書、聊聊天的地方;一崗就是“百通崗”,可以為居民提供一站式黨務、政務、居務、社務等綜合服務,在這里,居民群眾可以實現咨詢服務一崗受理,一通百通;一坊就是“議事坊”,居民可以在這里民主協商社區治理過程中的問題,社區可以通過議事會、協調會、聽證會、評議會等形式,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力。
上城區還十分注重社區志愿者隊伍培育和提升,廣泛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共建社區“無疫單元”。南星街道南星里“幸福鄰里坊”深耕“紅色老墻門”志愿服務品牌,組建更具專業和特色的“志愿時”服務隊伍,累計服務居民3.5萬余人次,時長超4萬小時。
聚焦美好生活,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幸福鄰里坊”正在上城區加速形成。小營巷社區正在建設紅管家一條街、便民商業街、鄰里客廳、共享陪護中心、老人頤養中心等空間;景芳社區組建黨員干部駐點包樓小隊,將“鄰里議事坊”協商平臺建在網格上,打造以網格為單位的“一格一坊、坊網結合”的治理微單元;錢運社區組建“黨員領雁”“國際志愿”“青春志愿”“幸福鄰里”“大手拉小手”5支志愿服務隊,為居民提供多元服務,推動社區由“小家庭”向“大家庭”轉變……到今年底,上城區每個街道至少建成一個“幸福鄰里坊”,預計2025年實現全域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