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萍 曾 玲
基于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際國內形勢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31”講話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更加充分、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聞敘事,就是運用新聞事實講故事。針對2021年美國舉辦的“民主峰會”,中國主流外宣媒體使用國際通用語言設置報道議題,構建了中國特色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以主動姿態站立于國際輿論場中心,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打破了過去中國對外傳播“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了沒人信”的“無語、失語和無果”態勢。對此,英國BBC 和新加坡《聯合早報》等評價說“中國在與美國爭奪話語權”。[1]在重大國際事件報道中,中國主流外宣媒體是如何構建中國特色敘事的? 本文以四大外宣媒體關于“民主峰會”的英文報道為研究對象,探析其中國特色敘事的構建策略。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作用下,國際局勢進入動蕩期,全球體系、傳播秩序面臨調整。一方面,國際格局“東升西降”態勢日趨凸顯,美國為了維護其世界霸權,拉起所謂 “民主國家聯盟”,以意識形態畫線,加緊對華遏制;另一方面,冷戰后“一超多強”或多極格局面臨轉型,全球治理呈現多主體轉向,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實質上顯示了 “大國博弈更趨復雜,競合關系持續深化”。[2]
2021年8月13日美國白宮宣布將召開首屆“民主峰會”,主題為“抗擊威權、打擊腐敗和促進人權”。12月9日至10日,美國拜登政府糾集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領導人,通過線上視頻方式召開首屆“民主峰會”,將各國劃分為“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兩大陣營,對抗中俄領導的所謂“集權國家勢力”,意在宣示美國要重回國際領導地位。然而,峰會的反響遠遜預期,會前、會后無論是美國本土媒體還是智庫對峰會和美國的民主問題均給予了批評。[3]
美方發布召開“民主峰會”消息后,8月25日《中國日報》 在關于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的分析文章中最早提及“民主峰會”,此后4 個月里,新華社、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在人物專訪、國際報道中,持續發表關于峰會的評論,表達中國立場,反擊西方國家打著人權旗號實施政治操弄,主動傳播中國民主人權的成就。
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人民網是中國對外發聲的主流平臺,構成了中國主流外宣媒體矩陣,在爭取國際輿論場主動權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四大外宣媒體關于 “民主峰會” 的英文報道體現了何種特點? 如何使用中國特色話語和敘事展示中國立場、講述中國故事? 本文擬使用內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梳理中國四大外宣媒體對“民主峰會”的敘事框架,探索中國特色的對外傳播話語和敘事體系的構建策略。
本文以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人民網四大外宣媒體為研究對象,對2021年8月13日至12月25日期間關于“民主峰會” 的英文報道進行研究分析。本文使用新華社英文網、CGTN 英文頻道、《中國日報》全球版、人民網英文版4 家網站內嵌的搜索引擎,以“Summit for Democracy”進行全文模糊搜索,發布時間為8月13日至12月25日。經過人工篩查剔除重復報道和無關報道后,共獲得364 篇有效文本,其中新華社85 篇,CGTN88 篇,《中國日報》125篇,人民網66 篇。就四大外宣媒體“民主峰會”報道來看,呈現出階段性特點(見表1)。

表1 四大外宣媒體的報道概況
第一階段:媒體關注度低,對于“民主峰會”的報道少而短,沒有針對“民主峰會”目的、進程的詳細報道,往往在其他國際關系議題中提及“民主峰會”,但已經有意識地對美國召開峰會的權威性發出質疑。8月25日,《中國日報》在美國阿富汗撤軍為主題的報道中首次提及峰會;9月13日人民網轉發 《環球時報》 關于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影響的文章中論及峰會;10月12日,CGTN 記者劉欣在對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的專訪中談及峰會。
第二階段:涉峰會報道大幅增加,報道內容涉及受邀參會名單、峰會召開動機等細節。中國強烈反擊美國邀請臺灣參加峰會,認為這一行為在公然挑戰中美聯合公報。除了主流媒體主動發聲外,也引入專家學者和民眾對峰會的評論。
第三階段:涉峰會報道數量大、細節多、視角廣,從歷史與現狀出發剖析峰會的動機和影響,從正反兩面避開“美式民主”預設的話語陷阱,提出維護民主人權的“中國方案”,主動抨擊美國糟糕的民主狀況,強力壓制西方媒體企圖壟斷民主定義權的聲音,破解美國設置的“民主針對威權”敘事。中國外宣媒體一方面通過《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和《美國的民主情況》報告來闡釋中國特色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全面批駁美國向全球推行“美式民主”缺乏道義原則和合法性。
第四階段:涉峰會報道量逐漸下降,報道內容更深入,側重對峰會的效果評估及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報道體裁以長篇評論為主。美國、澳大利亞、丹麥、挪威四國宣布推出《出口管制和人權倡議》,打著人權旗號再次進行政治操弄和經濟霸凌,妄圖以此為峰會的慘淡收場遮羞。
總的來看,四大外宣媒體關于美國“民主峰會”的報道角度和報道形式各有不同,均利用媒體屬性優勢,運用中國特色話語表達中國立場和態度,展現了中國國際傳播的最強聲音。
新聞敘事者“既指敘述文本的講述者,也指敘述文本的寫作者,二者在很多時候是重合的”。[4]敘事者可分為真實敘事者(書寫者,包括記者和編輯)和隱性敘事者(引述者,指新聞文本中引用的信源)。對于四大外宣媒體來說,其真實敘事者往往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堅持黨性出發講述客觀事實。而隱性敘事者,即新聞事實中的引用信源及其表述方式——敘事方式,往往更易于以隱含的方式體現新聞報道的態度、立場和價值觀,從某種程度來看,隱性敘事者決定了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和權威性。
本文通過對新聞報道信源的分析,考察隱性敘事者的身份特征。四大外宣媒體涉峰會報道的信源分為八類:國外媒體、國外民眾、外國政府官員、外國專家學者、中國民眾、中國政府官員、中國專家學者和其他信源。其中最主要的三類隱性敘事者為中國政府官員(29.74%)、外國專家學者(29.45%)、外國政府官員(14.58%),這三類隱性敘事者顯示著四大外宣媒體既主動傳遞中國政府的鮮明態度,也善于“借嘴說話”、借外國專家學者和外國媒體言說中國理念,“主動發聲”與“借筒傳聲”相結合的敘事方式,避免了自說自話,擴大了國際認同的基礎。
四大外宣媒體涉此次美國峰會報道主要為 “消息”和“評論”兩種體裁,消息占比為49%,評論占比為49%,二者分布較為平均。近一半的評論文章顯示中國外宣媒體在國際輿論爭端中敢于發聲,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立場和觀點。四大外宣媒體涉此次美國峰會報道的敘事方式豐富多元。文字報道僅占31.6%,更多報道采用了“文字+圖片”“文字+視頻”“圖片/漫畫”等多媒體形態,全息呈現信息維度,調動讀者多重感官,增強信息海外傳播效果。四大外宣媒體還選取了符合自身媒體屬性、欄目特色的報道呈現方式,如《中國日報》發揮強大的美工設計團隊優勢,推出了針對峰會的系列諷刺漫畫;CGTN 的“Global Link” 欄目通過視頻連線方式采訪多位中外專家學者,從政客、國際關系學者、歷史學者等多重視角評價峰會。多模態敘事方式反映了中國媒體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網絡平臺和創新的數字新聞形式傳播中國觀點,構建全媒體對外傳播格局。
新聞話語通過語言符號的組合配置,描述事實并隱含著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5]通過對上述涉峰會報道的高頻詞和敘事框架分析,可以發現新聞敘事中隱含的話語過程,即新聞故事的呈現過程。
本文使用AntConc 對四大外宣媒體364 篇報道的標題進行詞頻分析,人工剔除虛詞和無明確指向的代詞,僅保留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英文實詞,得到標題高頻詞表,見表2。

表2 四大外宣媒體報道標題高頻詞表
從國家及地區角度看,“美國”(US/U.S.)、“中國”(China)、“中國臺灣”(Taiwan)等詞匯出現頻率位居前列,反映出中國媒體積極設置“民主峰會”與中國相關的議題,借助峰會這一契機主動引導國際輿論。排序第7 的高頻詞“所謂的”(so-called)含有強烈諷刺意味,表明中國媒體在標題中就鮮明指出此次美國“民主峰會”的實質,體現了中國媒體對于西方意識形態壟斷強烈的對抗意識。
通過對364 篇文本的細讀,本文將四大外宣媒體對“民主峰會”報道的敘事框架歸為七類,新聞中往往存在多敘事框架,其中最常使用的三大敘事框架分別是“事件評價”(62.6%)、“定義性質”(50.3%)、“中國倡議”(48.4%),見表3。

表3 四家主流外宣媒體關于“民主峰會”的報道內容框架統計
1.定義性質
四大外宣媒體大多在篇首就旗幟鮮明地揭示峰會的性質。根據詞頻統計,“美國”(US)、“世界”(world)、“各國”(countries)、“全球的”(global)、“國際的”(international)高居榜首,將峰會界定為美國面向全球的行為。此外,“冷戰思維”(Cold-war mentality/mindset)、“意識形態的”(ideological)等詞匯反復出現,明確峰會是美國披著民主外衣實施的意識形態分裂行動。四大外宣媒體通過對西方話語的祛魅,呈現峰會的實質,構建了中國特色的話語邏輯。
中國外宣媒體善用隱喻策略構建以中國價值觀為核心的敘事,運用西方受眾熟悉的話語和事物來表達中國觀念、中國立場,使用多個連貫的隱喻傳達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 通過大量政治隱喻將西方受眾帶入特定新聞情境,增進西方受眾對中國話語的價值認同。中國媒體將“民主峰會”稱為“巨大的笑話”(a big joke)、“徹頭徹尾的鬧劇”(a farce from start to finish)、“民主演說家”蹩腳的“脫口秀”(alousy “talk show” of a “democracy lecturer”),一方面強烈質疑峰會的合法性和嚴肅性,另一方面以貼合西方受眾認知和語言習慣的喻體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情感,加深西方受眾對峰會本質的認識。中國媒體將峰會比作“維持霸權工具和武器”(a tool and a weapon to maintain hegemony)、“一場針對所有持不同政見者的新型運動”(a new ideological crusade against all dissenters)、“具有新殖民主義色彩的政治架構”(a political architecture of a neocolonial character),既一針見血地點出舉辦峰會的目的,又對原本千篇一律的意識形態話語作了生活化、形象化的轉換,以全新的敘事方式在 “輿論戰和媒體戰中放大國際受眾接收慣習中對故事性和情感性因素的需求”。[6]
綜合364 篇新聞報道話語,中國四家外宣媒體始終將此次美國“民主峰會”定義為“一場打著民主的旗號操縱和破壞民主的政治鬧劇”,打破了美國對峰會定義的單一解釋權,為后續提出中國理念、貢獻中國民主方案拓展了話語空間。
2.事件背景
中國外宣媒體將此次美國“民主峰會”的報道與美國和全球的民主狀況相結合,以反襯美國自詡為“民主國家”的荒謬可笑。美國的民主已面臨“功能失調”的窘境,種族歧視加劇、政治運動頻發、黨派紛爭不斷、民眾生活每況愈下。因此,民眾對美國民主的信任程度跌至冰點,美國人對本國發展方向非常不滿意的人數由2017年的33%上升到2021年的50%;85%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自身政治體系需要重大變革或徹底改革。[7]
當前世界仍籠罩于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之下,氣候變化、經濟衰退、恐怖主義等世界性問題依舊存在,急需各國攜手商議解決方案,協同應對時代難題。而美國卻借“民主峰會”將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平添意識形態敵對情緒,客觀上阻礙著全球合作有效推進。中國外宣媒體通過聯系美國民主人權現狀與世界危機叢生的國際背景,為“民主峰會”設定了現實語境,反襯“民主峰會”在錯誤的時間召開,只會阻礙國家之間攜手應對全球性危機。
3.歷史語境
隱喻的編碼和解碼是基于傳播者和接受者共同的經驗或文化體驗完成的。中國外宣媒體著力從西方受眾熟悉的歷史文化體驗入手,破解“民主峰會”的虛偽意義。除了結合現實背景分析峰會的召開時機,中國外宣媒體也描繪了“美式民主”的演進歷程,展現了美方如何將“民主”意識形態武器化,從歷史根源質疑美國民主模式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美式民主從一開始就是為奴隸主和社會少數人服務的民主,后來逐漸擴大成“一人一票”,但是由于權力始終為資本服務,“美式民主” 實質上只維護少數擁有權勢和資本者,普通民眾根本無法用選票維護自身利益。
中國外宣媒體以歷史映照現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揭示“美式民主”價值理念的歷史性,剝除其普適價值的虛幻外衣; 通過列舉美國劣跡斑斑的“民主推廣”歷程,聚焦美國民主如何一步步背離初衷、走向名存實亡。[8]
4.召開動機
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現當前的事物[9],中國外宣媒體密集而大量使用統一的措辭,曝光美國召開會議的三大真實意圖:重啟冷戰思維、恢復國際聲譽、遏制長期以來被視為對手的中俄。“霸權”(hegemony)、“對抗”(confrontation)、“地緣政治的”(geopolitical)等高頻詞,將美國借“民主峰會” 在國際上拉幫結派以維護自身霸權的真實動機公之于天下,與美國宣揚的峰會目的和“民主愿景”形成鮮明對照,破除“民主峰會”是為了“制定議程復興民主,與各國共同解決當今民主國家面臨的威脅”這一話語陷阱,有力阻隔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中國外宣媒體使用 “政治魔術盒中的新道具”“組建利益集團俱樂部”等隱喻,建構了美國媒體對中國臺灣所謂的“民主化”改造的可恥用心,強烈抨擊了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
5.峰會過程
中國媒體主要從兩方面報道此次美國 “民主峰會”的過程。一是美國“精心制定”的與會國邀請名單盡顯心機,依據自身設定的民主標尺,將110 個國家定義為“民主國家”,將另外的國家自動歸為“不民主國家”,中國媒體指出這實質上不過是為了推進地緣戰略、打壓異己;二是會議過程中公然給港獨、臺獨提供發言機會,使“民主峰會”成為政治操弄的舞臺,對此,四大外宣媒體引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的評論進行抨擊,面對肆意詆毀香港國安法、破壞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明確闡明中方的立場和觀點。
在描述此次美國“民主峰會”的成效時,四大媒體使用的高頻詞中均包含“有限的”(limited),峰會的相關直播在線觀看數據乏善可陳,表明48 小時的“民主峰會”注定是美國的自娛自樂,為世界獻上了一場拙劣而疲憊的表演。
6.事件評價
中國四大外宣媒體關于此次會議的評價一般以兩種形式出現: 一種靈活穿插在消息的行文中,另一種是直接刊發專家學者的長篇時評或對他們的獨家專訪。來自俄羅斯、塞爾維亞、菲律賓、埃及等多國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對于“民主峰會”均給出了負面評價,批判“美式民主”只是披上虛偽外衣的新式戰爭手段。評價中包含了大量諸如“騙局”(farce)、“笑話”(joke)、“荒謬”(ridiculous)等貶義色彩濃重的詞匯,極盡對峰會的嘲諷與批判。在中國媒體與其他多國合力推動的輿論鉗制下,美國一直以來營造的“民主燈塔”形象遭遇“滑鐵盧”,國際信譽瀕臨破產。
7.中國倡議
中國外宣媒體在報道中采取 “先破后立” 的策略,在列舉了“美式民主”的局限之處后探討了何為真正的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談道:“通向幸福的道路不盡相同,各國人民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這一理念在中國的外宣報道中得到了積極貫徹。四大外宣媒體在報道中反復論證實現民主的道路不止一條,美國企圖對他國實施民主改造貽害無窮; 并且呼吁各國以豐富多元的民主實踐擴大民主內涵,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民主實踐道路。這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的全球愿景,也是抵制“美式全球化”、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化治理方案的傳播途徑。
雖然美國長期把控國際傳播中的議題設置權,然而中國四大外宣媒體抓住 “民主峰會” 的報道契機,主動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主制度,闡釋中國全過程民主特色。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表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四家外宣媒體在報道中運用 “繁榮”(prosperity)、“先進的”(advanced)、“共同的”(common)等具有積極內涵的詞匯勾勒出全過程民主下中國的美好圖景,表達中國為人類未來發展提供的智慧、思想、觀念、知識、方案和愿景。[10]
中國外宣媒體通過主動介紹中國極富創新的民主理念,將中國的“道路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文化優勢不斷轉化成話語優勢”,不再囿于西方的概念和話語表達,使中國的發展范式和思想范式最終成為一種與西方范式平行的體系[11],打造了帶有中國印記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逐步建構了中國特色話語邏輯和敘事框架,增強了中國態度和觀點在國際輿論場的影響力。
相當長時期里,西方媒體憑借通用語言的優勢和西方知識體系壟斷國際話語權,中國媒體面對國際事務要么無語——不表態,要么失語——說錯話,要么無果——傳而不通,使中國國家形象和中國執政黨形象難以在國際輿論中客觀呈現。自2008年黨中央提出要積極構建現代傳播體系,進一步提高國內國際傳播能力十余年來,我國通過多種舉措積極提升國際傳播能力。[12]
美國舉辦的此次世界“民主峰會”,妄圖利用其掌握的國際話語權,遏制中俄等非西方國家,實質上是針對中國進行的又一次敘事之爭。作為中國外宣旗艦媒體的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人民網英語頻道抓住時機,主動出擊,在此次“峰會”舉辦前后以密集的英文報道,鮮明的敘事藝術,擊破美國構筑的輿論高墻,通過七大敘事框架,積極引導國際輿論,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和執政黨形象,掌握國際話語權做出了示范和引領。總結四大外宣媒體對“民主峰會”報道的敘事特點,有助于了解中國主流媒體如何把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思想和理論轉化為中國特色敘事,“用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13],引導國際公眾認識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