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雷 博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東北三省期間,來到了松原市查干湖。習近平總書記乘船沿途察看查干湖生態環境,不遠處,數十名漁場職工正在拉網捕魚,熱火朝天,大家齊聲向習近平總書記問好。職工喬國良當時正在水里干活,說起那一年的場景,他依然很激動:“總書記祝福我們‘年年有魚’。”
“總書記說的‘年年有魚’,是美好的祝福,也是殷切的囑托。”查干湖畔,微風輕拂湖水,粼粼波光中,喬國良在網里看到一條小魚被擠在大魚中間,他把小魚挑出,放回湖中。“我們現在‘抓大放小’,把網眼擴大到6寸了,碰上春天增殖放流的小魚就撇回湖里,冬天再捕,這樣年年有魚。”
樸實的話語體現著漁民們牢牢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囑咐,身體力行守護好查干湖綠色發展的“金字招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查干湖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振興東北的一個優勢。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查干湖保護生態和發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堅持走下去。
如今的查干湖生態環境日新月異,水豐魚美,滿眼皆綠,處處美景。查干湖的變化與發展,是吉林堅持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樣本”縮影。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吉林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踐行著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累累碩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擺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21年7月,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建設生態強省的決定》,從全省戰略的高度,系統謀劃生態經濟、生態環保、生態安全和生態文明制度“3+1”體系,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厚植生態優勢、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吉林樣板”明確了實踐路徑。同期,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將每年9月26日設立為“吉林生態日”。在首個生態日之際,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態強省建設大會,就生態強省建設進行全面安排部署。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生態環境質量顯著躍升確定為今后五年要錨定的“六個顯著躍升”奮斗目標之一,并就加快生態強省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這是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基礎上,聚焦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在更高起點上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再謀劃再部署。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堅決打好藍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濕地“五大保衛戰”,全力推進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大工作力度,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良好開局。成績的背后是“建設生態文明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省委、省政府為吉林擎畫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整體戰略框架,開辟“兩山”理念新境界,推動吉林高質量綠色發展行穩致遠。
黑土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饋贈,是肥力最高、最適宜農耕和最具生產潛力的土壤,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我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寶貴的黑土地,是大國糧倉的根基,是中國飯碗的底氣。守護黑土地,保衛大糧倉,早已成為吉林人的共識和追求。
2018年7月1日,我國首部保護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也是首次將土壤進行類型劃分,打破耕地、草原、林地、濕地的局限,沖破農業、水利、林業、牧業的界限,凸顯出《條例》立足生態保護的定位。
一個政策拉動、因地制宜、能推廣落地、有法規保護、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模式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起來。最新數據顯示,我省有2800萬畝黑土地采取保護性耕作,已占糧食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這片黑土地,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蛻變。
近年來,吉林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陸續發布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全局性變化。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自己的“管家”,真正實現青山有人管、綠樹有人護;河湖長制全面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有了專屬守護者,1.8萬名河湖長勇擔使命,只為河湖長安水長清;《吉林省“無廢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吉林省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吉林省秸稈禁燒量化責任追究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出臺,讓生態文明建設有的放矢,綠色發展層次水平逐步提升。
一項項重要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完善,引導著生態文明滲透至全社會的各個角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仙人河,東遼河一級支流,過去由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仙人河水質嚴重劣化,對東遼河水質產生了極大影響。經過整治,沿岸路面鋪就石磚、整潔通達,河內水草蕩漾、水波清亮。
仙人河的變化是吉林生態環境提升的一個鮮活樣板。吉林把加強污染整治、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以環境質量的改善為民謀福。
近年來,全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面啟動實施“雙碳”行動,建設碳中和示范園區,聚焦保護水資源、強化水安全、改善水環境、守護水岸線、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和做強水經濟“6+1”項重點任務,建設清潔能源經濟示范區,持續開展綠美吉林行動,啟動吉林萬里綠水長廊建設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工作扎實推進。
從山間到平原,從城市到鄉村,持續不斷地守綠、護綠,“藍天白云”“水清河暢”在吉林已成為常態。吉林在可持續發展的坦途上,闊步邁入青山綠水間。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主戰場,成效令人欣慰。東北虎、東北豹、中華秋沙鴨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越來越多的河流、濕地成為野生動物遷徙的必經地,野生動物數量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全省各地各部門全方位全領域加強生態環保工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著力構建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全民義務植樹如火如荼展開,生活垃圾分類變成新風尚,倡導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減少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越來越多的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最大公約數”正在形成。白山松水間,人們正用汗水澆灌和培育共同的綠色家園。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愁,人們對優質生態產品和美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正在通過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一步步變成現實。
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守得“金山”不負“青山”?
在吉林撫松,露水河國家森林公園地處長白山腹地深處,這里曾是商品林采伐興盛的地區之一。
2014年5月1日,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樹不能砍了,林場不能守著綠水青山挨餓。”露水河林業局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以林下種植養殖、林下資源采集加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體的林下經濟產業格局。
從“砍樹賣錢”到“引人看樹”,露水河的發展是一扇窗,是綠色發展理念從認識到實踐的生動詮釋,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表明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只有綠色發展,才是永續發展,才有常青基業。吉林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的“生態化轉型”。通過打造鄉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農業體驗等新業態,不斷讓綠水青山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和鄉村跨越趕超的“大引擎”。全省各地把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體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生態之美催生出發展之變。
吉林綠色發展動能持續壯大,點綠成金跑出“加速度”,成為吉林的經濟發展底色。2022年,吉林已經謀劃和建設一汽新能源汽車、西部“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蓄能三峽”、萬里綠水長廊、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重大綠色發展項目。
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正值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吉林將進一步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努力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吉林。
保護和利用好吉林的好山好水,是責任,更是擔當。全省上下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胸懷“國之大者”,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用一筆筆青綠去描繪吉林的綠水青山,讓低碳成為吉林振興發展的鮮明特質,讓綠色成為吉林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