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碧輝

劇本殺廣受未成年人的喜愛
近年來,以劇本殺為代表的沉浸式游戲市場規模持續壯大,消費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引發熱潮。據有關平臺發布的《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實體劇本殺消費者規模超過900萬人次,超七成用戶年齡在30歲以下,學生群體占比約三成。在行業快速擴張、受眾不斷擴大的同時,內容安全與行業監管應當是劇本殺市場正向發展的關鍵,而對未成年人參與其中的規制、保護更是容易被忽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劇本殺相關的負面報道持續觸動公眾神經,如浙江省一個11歲的男孩,被恐怖音效、壓抑氛圍等嚇出心理疾病;南寧有男孩因恐怖游戲情節受到驚嚇而住院治療。
劇本殺作為新興產業,蘊含的正能量因素對參與者釋放精神壓力、豐富想象力、加強人際溝通具有積極意義,但部分游戲恐怖、暴力的內容設置極易對未成年群體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在社會各方的持續努力和關注下,行業市場經歷了“野蠻生長”早期階段,逐步迎來有序發展的時代。2022年3月1日,《上海市密室劇本殺內容管理暫行規定》正式開始實施,明確了經營單位對劇本的備案登記制度,要求經營單位對不適宜未成年人參與的密室劇本殺活動予以提示并禁止未成年人進入。2022年4月1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劇本娛樂經營活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要求除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劇本娛樂經營活動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但在年輕群體娛樂需求增加的當下,基于“未成年人最優保護”要求,有必要進一步規范劇本殺市場,讓其回歸娛樂生活、傳播文化的本質,為未成年人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文化娛樂環境。
劇本殺是以劇本為核心的一種真人角色扮演游戲,融入了人物身份和玩家互動,呈現出交互性、趣味性的特點優勢,在自由的市場環境下滿足了青少年多樣化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也容易引發未成年人在消費、學習、社交方面的安全風險。當前主要暴露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劇本內容監管缺失。劇本殺作為文化創意類游戲,以探案、尋兇、解謎等為主要賣點,劇本是其關鍵載體依托。由于缺乏明確的審核標準,不少商家為吸引客流往往會在劇本中設計兇殺、神怪或者色情等未成年人不宜的情節,以達到吸引眼球博得更多經濟利益的目的。這些涉黃涉暴的劇本內容會給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帶來負面引導,可能誘發未成年人模仿其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二是場所安全存在隱患。“沉浸式”體驗下的實景劇本強調場地懸疑氛圍的渲染,往往采用隔斷打造光線昏暗的密閉、狹小空間進行實景裝修和道具布置,相關設備材料以及封閉場所設計都易產生消防安全隱患。此外,經營者自行設計安裝的游戲道具缺乏規范標準,也存在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風險。三是未成年人特殊保護意識欠缺。現階段絕大部分劇本殺商家未針對未成年人設置特殊保護措施或給予特殊關注,身份分級和識別制度缺乏。比如針對消費群體年齡零限制,缺乏對不適合未成年人閱讀的劇本、體驗的項目風險提示,又比如對未成年人游玩時長缺乏必要限制,有些線上、線下劇本殺游戲時長超過4小時,違反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中規定的“法定節假日累計不得超過3小時”。四是行業規范性亟待提升。目前劇本殺行業尚無相關特殊許可要求,制度上行業監管定性需要進一步明確,比如劇本殺行業登記經營范圍、能否適用娛樂場所相關管理規定有待規范細化;實踐中準入門檻相對低,經營者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比如向未成年人違規出售飲品、酒類,需要對經營者組織化引導以及有效規范。
劇本殺吸引年輕人的內在特性應當予以尊重,但是新興業態的野蠻生長可能會影響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而過度監管又可能會抑制乃至扼殺行業發展,影響文化娛樂市場繁榮。立足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對新業態的司法干預需要兼顧創新與規范、謙抑與審慎,既推動產業發展又實現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確立了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的法律監督職責。為應對劇本殺行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損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情況,檢察機關應當秉持“標本兼治”“督導而不替代”等司法檢察理念,充分發揮“捕、訴、監、防、教”一體化履職優勢,深化未成年人全面綜合司法保護。
第一,立足司法辦案,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監督職能作用。一方面,檢察機關可以依托未成年人檢察一體化辦案機制,從辦理的未成年人各類案件中發現線索,找準“劇本殺”行業治理瓶頸。另一方面,針對劇本殺存在的劇本內容違禁、經營場所消防隱患等突出問題,檢察機關可以采取社會治理檢察建議與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結合使用的方式,以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行業堵漏建制,以行政公益訴訟督促行政部門切實履責,加強對經營場所的日常監管。第二,堅持督導不替代,推動優化劇本殺行業治理模式。鑒于劇本殺新興領域存在“無人管”的空白地帶,在相關部門之間職能不清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可以通過協調磋商,幫助厘清監管職責,形成行業治理工作合力。對于行業管理漏洞,檢察機關可以會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研究長效管理辦法,形成市場主體自我管理、部門依法監管和社會參與監督的長效機制;針對經營規范行為,檢察機關可以對接行業經營者,引導經營者建立內容分級、試行適齡提示,促使從業人員主動簽署行業自律公約,自覺對未成年人進入采取限制措施。第三,強化宣傳教育,激活家庭社會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易受劇本殺中相關情節影響,有可能實施嚴重不良行為,為此,一方面,檢察機關要注重激發家庭保護在防范未成年人沉迷劇本殺游戲的重要作用,通過定向宣教,督促家長全面履行監護與正面引導職責;另一方面,檢察機關要加強源頭預防,依托“法治進校園”“法治進社區”開展法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倡導鼓勵企業經營者開發益智類、教育類等劇本吸引未成年消費者。
關心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為避免劇本殺成為“隱患殺”,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持續加強規范化建設:一是主體責任明確化。要明確行業定性與監管職責,加強對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規范管理,發揮職能部門及相關主體落實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性作用。比如明確經營單位“第一責任”,建立內容自審制度,保障劇本殺內容和活動的合法性;又如配套準入資格審查把關制度,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經營單位主體資格、經營范圍等重點監管;再如健全對經營單位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門對相關故事劇本、道具場景的備案登記審查,排除容易誘發未成年人模仿違法犯罪行為的內容等。二是劇本管理分級化。結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經營單位應當對劇本內容進行類型化劃分,可以按照故事劇本、場景、情節等進行標簽化分類,對其中不適合未成年人閱讀或體驗的,應當標注“限制級”或“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的警示標語,同時配套實名制預約管理制度,核查未成年玩家身份信息,避免未成年人接觸不良信息。三是行業規范清單化。堅持問題導向,監管部門可以從劇本內容、從業要求等方面制定“負面清單”,明確故事情節中不得出現或者從業人員不得實施的行為,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此外,進一步細化“負面清單”的認定程序,對于違反清單規定或者違法犯罪行為依法予以追究法律責任。四是未成年人服務專門化。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特殊保護的意識,提倡劇本殺場所專設未成年人區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體驗,以精細化、規范化“引導+治理”減少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