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永新
漢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敏感區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戰略區,也是彰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根本成就的“窗口”。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根本任務,對于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開發與保護,增強沿江流域城市輻射帶動功能,促進中西部經濟開發、區域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有效保護漢江生態環境,創造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新成就,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履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職能,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漢江分院針對漢江流域跨行政區域“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策”的實際,通過學習法規、查閱資料、現場勘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漢江水環境保護史實和現狀,剖析近年來發生的破壞生態環境典型案件的來龍去脈,聽取對沿江水系、環保、農業種植、水產養殖、民房建設等方面的利益訴求,適時有針對性地提出檢察建議,幫助地方政府正視問題、汲取教訓,理順關系、化解矛盾,爭取主動、贏得信任。調查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一是有少數村民長年在漢江堤外居住。隨著國家強民富民政策的實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提速,群眾居住環境條件的改善,當地政府已將這一問題納入堅決打好精準扶貧、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攻堅戰行動之一,堅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組織村民外遷安置,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成效。但由于受自然環境、社會發展、政府財力、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仍有少數村民居住在這一“天然家園”沒有“挪窩”,使“居者有其屋”的問題至今未能從根本上得以妥善解決。這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防洪搶險救災和生態環境保護構成一定的影響和危害。
二是灘田被農民視作基本農田耕種。所謂基本農田,是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而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期內不得占用的耕地。不間斷隨意耕種灘田,既影響漢江流域行洪安全、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風險,又制約農民增產增收、興業致富,更難以有效推動漢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及打造水清岸綠的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堤外農業種植存在環境污染風險。據悉,堤內指的是河壩兩側被保護的農田、居民區。堤外指的是江、河、湖壩內側的河流。近些年來,一些地方在漢江大堤沿線新栽成千上萬棵林木,保證綠樹成林,以便在汛期高水位時顯著減少浪涌對堤防岸的沖擊。此舉對保護漢江堤防和防止外灘水土流失無疑起到積極作用。但目前漢江流域的堤防保護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是當地政府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突破的棘手難題,也是漢江水生態環境潛在的污染源風險。
四是亂捕亂采問題。推行長江禁漁期制度,是保護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的重要舉措。有些人無視長江禁漁期管理制度,在漢江禁漁區頂風作案,非法捕撈,從中獲利;有些人盯著砂石料價格持續走高的趨勢,居心不良,利欲熏心,糾集團伙在漢江流域私挖濫采,瘋狂斂財,導致對漢江流域土壤、水體、水質的嚴重侵蝕和污染。

漢江生態治理卓有成效
檢察機關通過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深深感到,這些問題具有經濟、文化、生態等因素相互交織滲透,社會關注度高,群眾利益訴求多,解決起來難度大的特點,須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憂患意識,始終注重國家與社會在環境保護行動中的統一性,而不是環境保護主體間的對立關系。明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邊界,引導和安排在國家法律秩序下,統一或平衡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堅持“共商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塑造環境保護的公共性。注重把戰略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既不能用現有政策去衡量,實施“一刀切”,搞“運動式”整改,并與解決其他問題相混淆,又要秉持“新官理舊賬”的態度,全面科學作出準確評估,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實施方案。通過具體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力來規范個人和企業的行為,把“查、拆、治、退、整、轉、提”的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是人民寄予的新希望。檢察機關面對漢江水資源流失、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須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樹立和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保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落實到檢察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強化對漢江水資源環境的司法監督力度,構建生態文明能動司法保護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水平,牽引推動全社會綠色發展,這是新時期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職責。
從司法本質屬性看,憲法法律實施中的法律監督,是黨、國家、憲法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政治責任、法治責任、檢察責任,是落實黨的全面領導的重要保證。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法律監督權能。
從司法體制改革實踐看,檢察機關原有反貪、反瀆等職能部門轉隸,被賦予公益訴訟職能,這就要求其對涉及檢察工作創新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從理論上進行宏觀、系統、前瞻性研判,使轉隸成為轉機、履新成為創新、監督成為常態。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充分釋放改革紅利,增強法律監督活力。
從完善檢察權運行機制看,自2015年檢察機關被授權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開始,我國檢察機關的公共利益維護者、實踐者作用凸顯,并被賦予“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角色。從實踐角度考量,作為具有“原告”身份的起訴主體,檢察機關對環境保護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有著獨特的優勢。
從新時期司法機關履職作用與功效看,首先,檢察機關加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基于維護國家和廣大人民利益的出發點,既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同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既可直接介入環境保護的預先、事中、事后控制全過程,又能參與環境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既可以增強起訴主體的適格性,彰顯環境保護方的訴訟實力,也有助防范當地法院承受的風險,解決久拖不決的環境侵權案件,糾正個別行政機關“不想為、不作為”。
其次,檢察機關具有法定調查權、偵查活動的實踐經驗,能完善民事案件公益訴訟銜接機制,強化對涉案國有資源、集體財產、公民利益的風險控制,推進案件查辦的政策法規、訴訟程序、處罰結果信息網上公開,增強涉及環境保護案件查辦的威懾力、公信力。司法實踐中,專門組織專業化的證據收集與調查核實工作,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難點。保證在搜集證據過程中的各類調查核實行為的較強技術性和專業性,更是對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必然要求。
再之,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公訴職能部門,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具有調查取證的偵查謀略、技術手段、裝備條件等方面的顯著優勢。對于負隅頑抗的違法主體,可通過各類談話交流策略、程序、技巧和方式,選好調查突破口,抓住薄弱環節,破解偵查環節遇到的諸多難題,有效收集關鍵證據,達到懲治違法犯罪,保護環境公益活動的目的。作為國家法律明確的公益起訴主體,檢察機關能夠有效承擔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