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國(浙江:海寧市教師進修學校)
弘揚主體性是發展學生學習力的關鍵要素,也是促進學生深度探究的基本保障。深度探究不僅要求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還應觸及事物的內部和本質,理解科學概念背后的科學意義。但在探究式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擔憂:如果大步子走,簡單指導,學生容易陷入淺表化探究的窼臼;如果小步子走,精細指導,學生的思維又容易產生依賴。如何支持學生有深度的探究活動的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以教科版四年級科學《小車的運動》一課教學為例,從學習支架設計的視角探討促進學生深度探究的實施策略。
所謂支架,一般指建筑行業的腳手架,它是一個暫時性的支持平臺。學習支架其實是一種隱喻,用來描述一個人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由教師和有能力的同伴對其學習進行的有效干預,主要是提供活動情境、材料支持、方法支撐、思路啟發。當學生完全掌握了新知,從一個支架攀爬到另一個支架時,即從一個舊的平衡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
科學概念的學習起點可分為“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邏輯起點”通常就是教材設計流程中的切入點,而現實起點則是學生真實所具有的知識準備。在開展探究活動前,知識準備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中所具備的與新知識相關的觀念,即概念、法則、原理等。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是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科學前概念。《運動的小車》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運動和力”中的第六課,這是“能量”概念的首次出現,也可以視為“能量”認知的起始課,為六年級“能量”單元的學習做鋪墊。從課前調查的情況看,學生對能量的認知模糊且感性,有“別人給了你希望、鼓勵和信心,就充滿了能量”這樣的心理學認知,有“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后所產生的物質”這樣的認識,也有“讓某個物體運動起來就是能量”這樣較為科學的表述。為此,教師有必要通過學習支架,激活學生認知經驗,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初步探究能量的科學內涵。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場景,產生驅動性問題。教師出示自制的神奇小風扇,開展激趣熱身活動:用火、光、熱讓小風扇轉起來,來說明這個物體帶有能量,引導學生進入“能量”這個概念體系。盡管這是模糊的、具象化的,但學生容易接受,并嘗試用“能量”這個詞進行表述。接著讓學生觀察一組對比圖:風馳電掣的賽車與校園門口的限速標志牌。在比較中,有學生認為是為了安全,個別學生嘗試用“運動的小車是有能量的,校園門口的限速是為了避免碰撞發生”來解釋,進一步引發大家對“能量”概念學習的興趣。
學生的問題來自他們的親身感知,并由此生發的困惑。為此,教師不急于肯定學生的回答,而是組織全員參與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運動的小車產生的撞擊力(有能量)。大家發現手疼,物體移動、倒下、飛起來,并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被撞擊時,木塊、鉛筆盒、書本會移動?這是因為在撞擊的過程中,能量發生了轉移,運動的小車把它的能量傳遞給了另一個物體,使這個物體也具有了能量,移動就發生了。通過進一步交流,學生還發現:撞擊的速度不同,物體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在教師的啟發下,全班聚焦“小車速度與能量大小關系”這一科學問題。這樣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去探索科學奧秘,提出一個有價值可研究的問題,為實驗設計和驗證埋下“伏筆”。
探究的過程是為了獲取有價值、有結構的信息,探究的過程是以假設為線索展開的,而這一切是需要指導的,是需要支架支持的。在學生參與探究活動前,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想一想:問題明確了嗎?探究的思路有了嗎?探究中需要收集哪些信息?具體怎么操作呢?如果教師沒有目標意識,不做充分預設,學生更容易關注操作上的細枝末節,缺失探究的“方位感”,隨興所至,容易在過程中迷失方向。《小車的運動》在研究方法指導方面,設計了兩個支架。
研究思路是針對問題進行一個整體的思考,并規劃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行動指南。在正式研究前,需要對問題做出假設,轉化為可操作的具體問題,嘗試尋找可檢驗的數據證明假設的正誤。在《小車的運動》一課中,圍繞“小車運動的速度與能量大小關系”這一科學問題,教師設計了如下的研究思路支架。
提出假設:速度大,能量大;速度小,能量小。
速度大小,怎么控制?(在材料的暗示下設計)
能量大小,看什么?(有先前體驗活動的基礎)
以上研究思路是圍繞“問題—假設—變量控制—證據收集”這一線索展開的,將交流中學生個別化的、零星的意見匯總起來,形成了一個有整體思考力的框架結構。
操作方法,是指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材料,擺弄物體,進行探索和思考,從而獲得客觀事實的技能。這里的提示支架主要是為收集有效證據而設計的,包括如何通過材料控制研究的變量,關注哪些操作細節,如何采集數據和呈現數據等。下面列舉的要點就是操作方法的提示支架。
小車從同一高度、同一位置自然滑下。
測試后,木塊每次擺回起始位置。
讀取數據時,以物體最前端對應的距離為準。
每組實驗不少于3 次,取中間數作為該組的實驗結果。
這些操作方法是保證對比實驗公平的關鍵,可以在集體交流時匯總產生。這里教師的處理方式是讓學生先進行頭腦風暴,然后進行梳理,使得實驗中取得有效數據的概率明顯提升。
促進學生深度研討的學習支架是必要的。探究中獲得的事實需要進入理性思維層面,圍繞核心問題和事實證據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小組在實驗結束后,圍繞核心問題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將一些錯誤的觀點在組內研討時去除,生成小組內認為有價值的發現。在小組研討達成初步共識后,每個小組帶著自己組的觀點,在全班進行基于證據的研討。
科學思維就是一種實證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建立在事實和邏輯基礎上的理性思考。在《小車的運動》一課的研討環節,以一連串有結構的問題作為支架,促進深度交流。
說說你們組的數據和發現。
坡度大,物體撞得遠,其實說明了什么?
整個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
相同的坡度下,為什么數據也會不同?
從總的數據趨勢看,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
以上研討過程,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由數據分析向概念建構方向發展。這里既有總的趨勢分析,也有差異的剖析,還有原因的探討,一波三折,很好地撬動了學生的思維,最后得出的結論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基于事實的結論能否在更大范圍內預測和解釋相關的同類現象?這是概念的應用價值體現,也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應用一:今天的結論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幫助?
應用二:在同一路段,不同車輛的限速為什么不同?
對于前一個問題,學生反應積極,紛紛表示,以后過馬路時要更加注意來往的車輛,要特別注意避讓速度快的車輛。這是非常生動具體的安全教育,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釋,將主題再次升華,學生明白了規則的背后是科學的依據。
對于后一個問題,教師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發現限速還可能和其他的因素有關,保持學生對于能量學習的熱情和“神秘感”,體現了作為“能量起始課”的潛在價值。
由上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學習支架促進學生深度探究,教師要備好兩頭:一是研究“科學探究的過程”;二是研究“科學探究的主體”。科學探究有它自身的特征、過程和操作規范,沒有科學的過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科學概念建構的過程、科學方法的應用場景是教師備課的基礎選項。學生既是“科學探究的實踐者”,同時又是“科學探究的學習者”,是在科學探究中學習科學探究。但他們離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還有距離,如怎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怎樣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怎樣基于證據進行論證等。學習中的支架要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學情取舍,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適合的才是好的。學習支架不能讓學生形成依賴,當有了一定的積淀后,再逐漸撤去指導支架,整合活動環節,為學生提供適切的自主探究支持系統。
綜上所述,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科學探究能力發展的序列,研判學生學習的難點,分步推進,有序拓展,通過學習支架的應用,構建起適切的學習梯度,促進學生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