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蘭(甘肅:臨洮縣紅旗鄉中心幼兒園)
幼小銜接思想提升了教師進行區域活動、思維啟迪、探究導引、科學教育的指導性、策略性與實效性,推動教師立足素質教育以及科學育人觀科學設計與高效實施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幼兒時期正是幼兒意識啟迪、方法積累、習慣培養、能力養成的起始階段,對于其后續科學發展意義重大。因此,教師在幼兒時期就精心啟迪與切實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樣意義重大。
幼兒雖然知識基礎薄弱,然而擁有非常強烈的好奇意識、求知熱情與探究欲望,擁有進行主體探究的旺盛生命力,因而能夠為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提供強大的主體支持。而且,幼兒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探究習慣、邏輯思維以及推理能力等都處于萌芽階段,因而恰好是教師對幼兒進行意識啟迪、思維點撥、習慣養成與能力培養的起始階段,非常適合對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另外,幼兒的好奇意識與獵奇心理還有助于科學認知興趣的形成與強化,可以優化幼兒探究科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借助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開啟科學認知之旅。
首先,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對幼兒的思想、意識、思維與習慣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還能夠幫助幼兒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剖析、學會判斷、學會提取,以此有效提升幼兒的信息處理能力。因此,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是一個品質性、指向性、價值性都非常強的教學舉措,助力幼兒科學發展。
其次,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能夠提升教師教學思想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指引教師將教學智慧與教學方法應用于幼兒的科學素養培養之中,努力為幼兒打造一個科學高效的認知環境。因此,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的指向性,助力幼兒初步形成認知興趣、思維方式與探究習慣。
最后,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能夠推動新課程改革理念與科學育人觀在幼兒教育范疇內的應用與優化,推動幼兒教育教學活動走向提質增效、方法拓展、理念創新,為幼兒的意識啟迪、習慣養成以及能力培養打造優質平臺。因此,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素質教育任務,助力幼兒健康成長。
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中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幼兒的身心發展尚未定型,正處于心智未開階段,因而自制能力與自律意識較差,主體認知具有明顯的情緒化傾向。因此,教師應實施趣味教學,利用趣味元素與新奇誘因催發幼兒的獵奇心理與求知欲望,以此培養幼兒的認知興趣與探究動機。
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中要遵循把玩性原則。幼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整合能力等都較弱,因而需要一個長時間、低效率的慢慢感知過程。因此,教師應為幼兒多創造主體把玩機會,讓幼兒在直接接觸、切身體驗中慢慢積累信息、處理信息、提取信息,逐漸成為認知主體。
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中要遵循引導性原則。幼兒的主體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師還要注意及時為幼兒提供方法提醒、思維點撥與心智啟迪,加速其信息獲取速度與知識積累效度。因此,教師應實時關注幼兒的科學知識探究,以個人的教學智慧助力幼兒的精準認知、高效探究以及科學發展。
教師在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中要遵循漸進性原則。幼兒的主體能力較弱,教師不僅要及時幫助、精心指點,還要戒急戒躁,為幼兒提供一個慢慢積累、逐漸感悟、點點提取的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教師應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循循善誘中精準發力,推動幼兒在主體實踐、日積月累中循序漸進。
科學探究能力是非常值得幼兒擁有的黃金素養,因而,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是檢驗教師教學思想、教學智慧、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優劣的試金石。
在幼小銜接活動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一些具有較高趣味性、新奇性與吸引力的生活實物,讓幼兒在一見傾心中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認知動機以及獵奇心理。這樣,幼兒的認知關注度就會牢牢地固定在教師提供的趣味實物上,生命活力、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獲得激活,并一點點地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臺球(或其他瓷球)、不同高度的塑料瓶(底面積一樣大)等活動材料,讓幼兒分組開展“保齡球活動”。幼兒先將6 個相同高度的塑料瓶以“三角形”排好,且呈現“前小后大”的外部形狀,幼兒在距離2 米的地方將臺球滾出,以臺球撞擊排好的塑料瓶集合,看看能夠撞倒幾個塑料瓶。這樣,幼兒必然會被游戲化的科學探究活動所吸引,能夠積極參與到“模擬保齡球活動”中。而且,教師還要為幼兒更換不同高度的塑料瓶,讓幼兒切身體驗高度不同對塑料瓶穩定性的影響,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這樣,幼兒自然能夠在開心游戲中探究到塑料瓶的高度越大,穩定性就會越差,而且,球體的滾動性特別好。因此,幼兒在趣味化探究活動中能夠產生濃厚的認知興趣與探究動機。
在幼小銜接活動中,教師還要善于激發幼兒的好奇意識、探究訴求以及思考動機,指引幼兒針對感知對象積極開展信息獲取、信息處理與信息提取,使幼兒的大腦處于高度運轉狀態。這樣,幼兒就會進入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積累的良好認知狀態之中,開發主觀能動性,讓自己在思有所得中優化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教師可為幼兒提供一個水槽和若干玻璃球,讓幼兒在水槽中清洗玻璃球,并感知“水”與“玻璃球”的一些科學知識。而且,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一些小漏勺,讓幼兒在撈取玻璃球時親眼看到水從漏勺中慢慢流出,借助反復多次的“水流動”刺激幼兒的大腦,幫助幼兒慢慢積累有益信息。幼兒還會發現從水槽中濺出去的水總是向下流動,從而幫助幼兒積累一點科學知識。另外,幼兒在水槽中清洗、把玩玻璃球時還會發現水中的玻璃球會較輕,而拿出水面以后,重量又會恢復,因而能夠感知到水能夠對玻璃球產生一定的“浮力效果”。因此,幼兒能夠在探究信息的反復刺激下慢慢啟動思維意識與探究動機,并借助自身的生命活力與主體能動獲得一定的知識積累,實現學有所得。
在幼小銜接活動中,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都非常弱,因而教師還要積極推動幼兒進行語言交流、信息溝通、認知交互以及方法整合等,借助師生交流與生生合作幫助幼兒積累更多認知信息與探究靈感。這樣,幼兒就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刺激與靈感誘導,助力科學探究能力的循序漸進。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滾鐵環”活動,并為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支持,有上坡路,也有下坡路,讓幼兒切身體驗上坡路與下坡路對鐵環的直接影響。他們會在活動中看到滾動的鐵環在上坡路中明顯減速,而在下坡路中會明顯加速,且不容易控制。這樣,幼兒就會將自己的發現告訴小伙伴們,而小伙伴也會將自己的活動體驗與主體感悟說出來,因而能夠幫助幼兒在集體討論中積累下更多更好的認知體驗與總結結果。幼兒已經初步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各抒己見與暢所欲言能夠推動幼兒在積極交流中主動思考、快速處理。因此,教師要表揚幼兒的交流活動,實時激勵幼兒交流、整合,有效訓練與提升幼兒的信息處理能力。
在幼小銜接活動中,幼兒擁有個性張揚、思維開放、思路開闊、童心無忌的主體優勢,因而教師要善于激發幼兒的認知靈感,引導幼兒積極探究、主動拓展與大膽創新,有效啟迪和培養幼兒的拓展能力與創新能力。教師要著重借助開放性探究活動,積極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助力幼兒快樂成長。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建構材料,讓幼兒依據個人喜好與信息積累自主搭建、自由拓展,以此訓練與提升幼兒的拓展能力與創新能力。幼兒可以利用建構材料搭建一座樓房或一座平房庭院,也可以利用建構材料搭建一座立交橋,并在上面放上汽車玩具,更可以利用建構材料搭建一座高塔。這樣,幼兒就會將個人思想意識中的主觀想象圖利用建構材料表現出來,教師應為幼兒設置一個開放自由的快樂環境,借此展示幼兒的個性品質、拓展意識與創新精神。因此,教師應切實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拓展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助力幼兒良好的認知信息積累,助力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教師是幼兒教育的承載者與實施者,也是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設計者與優化者,更是科學育人觀以及素質教育的踐行者與實現者。因此,教師應立足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積極探尋幼兒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契合性,主動考量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價值,自覺遵循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全面總結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這樣,幼兒就會獲得一個定位高端、設計合理、指向明確、價值不菲的良好育人環境,助力其科學探究能力的精心實施與科學發展,在幼小銜接活動中實現幼兒的主體認知與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