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雪(江蘇:睢寧縣慶安鎮中心小學)
在小學階段開設科學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讓學生在科學研究和觀察活動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小學科學具有非常高的價值,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盡管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強,但并不會影響到學生接觸科學。所以,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開放拓展性教學模式成為必然發展趨勢。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喜歡的科學課程內容,如果教師在編排教材內容時適當加入一些學生喜歡的科學內容,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管小學生可以接觸到的科學內容很多,但教材內容的編排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法將每個學生的喜好都考慮到教材內容中,全面照顧到學生們的探究欲望。所以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在學習初期,學生興趣滿滿、求知欲望極強,但到后面遇到自己不太感興趣的內容時,就會應付了事,而當他們對感興趣的內容想要繼續深究下去時卻發現教材編排已經到底,無法為其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
小學的主要學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科學學科屬于副科,小學科學得不到校方的重視。加上家長和學校都很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學習英語和奧數,而不會讓學生抽出時間學習科學,導致不管是校方還是學生,都很難對小學科學加以重視,阻礙小學科學教學的穩定發展。
實驗課程是推動科學學習的最佳模式。但是,由于一些學校對小學科學教學不夠重視,加上考慮到一些實驗和器材會威脅學生的安全,所以器材采購配置不齊全,甚至忽視學生實驗課的開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知識講解和描述,以及播放相關視頻完成課題教學目標,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帶領學生進入科學世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科學的奇妙。
讓學生開展科學探索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科學,但是由于科學課堂設立的時間較少,所以教師在傳授完基本知識之后,時間就所剩無幾了,沒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另外,為了提高主課的學習成績,學生的課外作業比較多,所以需占據很大一部分時間,導致學生沒有過多的精力進行科學探究,其探究能力得不到發展。
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是推動學生學習科學的最佳途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推動學生朝著更深層次思考和感受科學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一課時,科學教師可以事先在網絡平臺上下載與土地被侵蝕有關的視頻,在課堂授課開始之前放給學生觀看,引起學生關注,油然而生保護環境的心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土地被侵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學生就會帶著教師的問題仔細觀看視頻,進行總結。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視頻的真實性展開實驗課程,鼓勵學生大膽討論,讓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深刻意識到植物對地球的重要性,并通過對比有植物和沒植物土地之間的區別,讓學生意識到合理利用植物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被侵蝕的現實。最后,可以讓學生們分享自己的觀后感、實驗成果和疑問,教師再將整個教學過程串聯起來,讓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科學探究的真正意圖,從而對科學課堂產生興趣。
科學教學內容比較抽象,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正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仔細觀察生活,勇于探究和創新,進而根據自身的實際能力展開一些小發明和小制作等。這些不但是科學教材編排的真正意圖,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大力提倡的“活學活用”的重點。小學生年齡不大,平時喜歡到校園的草坪、花園里面玩耍,會喜歡在一些草叢中尋找小蝸牛或者小蚯蚓一類的小動物。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大自然環境當作科學實驗室,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滿足他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例如在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小蚯蚓》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在毛毛細雨過后的天氣帶領全班學生到校園草叢和花園中,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基本特點。此時,不管是出于好奇還是好學心理,學生都會全神貫注地投入觀察和探索活動中,在此過程中獲取到相關知識后,其心情的愉悅不言而喻。
開展小學科學課堂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學會自主動手和探索,以符合開放拓展性教學要求。在此過程中,不管是實驗器材還是實驗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學校要想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必須加大實驗器材的投資力度,配齊相關實驗器材以及給予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首先,從配備實驗器材的角度來說,學校要為學生準備的必需品有顯微鏡、電路和肺活量測量儀器等;另外,還要配備用于取材的工具如塑料瓶、植物和繩子等,可以方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驗素材的收集,便于實驗。其次,在實驗時間的安排方面,除了要多開設科學課堂的上課時間外,還可以在學校組織科學實驗學習小組,要求各個年級對科學感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在學習小組中,教師要發揮指導和評估作用。最后,學校可以定期舉辦科技創新大賽,以此鼓勵學生充分發揚科學精神,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整體科學意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開放拓展新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自主探究氛圍,促進學生對小學科學課程做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思考。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探究的重點途徑,但也不是唯一途徑,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所以,科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良好的學習環境,將小學科學課堂中所學內容延伸到課堂以外,讓學生得到更大的發展和追求。例如在教學《密切聯系的生物界》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歷史、心理以及生物等與該節課內容相關的學科進行融合。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將所有跟生物界有關的動物和昆蟲的習性以及自然發展規律、食物鏈等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詳細講解,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會深刻地了解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激發保護環境和愛護家園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其全面發展。
目前,小學科學教材在設置過程中稍有不足之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做適度調整,要緊緊圍繞著科學拓展性自主探究活動進行。開放拓展性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讓小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選擇。也就是說,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將開放拓展性探索活動的主要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當然,在學生選擇之前,教師需針對這幾個活動進行簡單說明,還需注意的是,教師要在活動項目開始之前將全部同學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研究,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的研究方案和工作安排。這樣,小組探究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主動性,從而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小學科學教學方法。具體來說,觀察是學生參加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將重點傾向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方面,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觀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途徑,只有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學會自主學習科學。另外,還要關注提出問題的方法。小學科學教學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出不同疑問,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提高其綜合能力。教師要積極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在課外時間里搜集科學資料,為學生后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提供支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之享受自主實驗的過程,讓他們在享受獲取知識樂趣的同時還可以做到將知識學以致用。所以,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用開放拓展性教學模式,可以增強學生享受學習科學內容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科學思維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逐漸凸顯,教師的任務不再只是傳授基本知識,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給予其一些正確的指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課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可以于日常生活中獨立動手操作,得出結論,而不只是通過觀看教師操作展開學習,這不利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和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極具創新和探究意義,值得引起校方和學生的重視。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應用開放拓展性教學模式時,校方要盡量為學生配備齊全的實驗器材,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并高度重視學生按照標準的科學步驟獨立完成實驗,以此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