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長
編者按:紅色,是中國共產黨的顏色,是中國人崇敬的顏色。在我們的心中,始終回蕩著一首首紅色贊歌。紅色記憶值得我們去追尋,紅色精神值得我們去傳承。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從年初開始,某軍分區原副司令員夏宗長大校歷時3個多月,穿越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程3萬多公里,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精神印記”之旅。他以腳下的紅色土地為課堂,以偉大的中國精神為背景,以老兵特定的角色去實地學習、感悟黨的精神之源,用心去觸摸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歷史貢獻和時代價值。從本期起,本刊將陸續推出夏宗長“精神印記”系列文章,讓我們通過這場沉浸式分享,了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領略一個個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強大的精神力量。
仲夏時節,武陵山區,滿目蒼翠,景色宜人。驅車從長沙出發,大約經過五個小時,我來到了“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探尋并觸摸這個千年苗寨從深度貧困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從封閉保守落后到文明開放自信的歷史性跨越。
關于“十八洞村”這個名字的來歷,宣講員施群翠告訴我們,村子里有十八個溶洞,且洞洞相連,所以被稱為十八洞村。沈從文曾經這樣描述像湘西、像十八洞村一樣的邊寨:“他們用另一種言語,用另一種習慣,用另一種夢,生活到這個世界一隅,已經有了許多年。”但是因為山高路險、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世代生活在這里的苗家人飽受貧困之苦,一代代人只能艱難地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勉強度日。

山路彎彎,昔日通往十八洞村蜿蜒曲折的泥濘小路,如今早已被高品質的水泥路代替。無疑,是精準扶貧率先打通了這條路,也打開了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大門。
村委會里的“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精準脫貧之路展覽,真實記錄了十八洞村驚天動地的變化,一塊塊穿越時光的展板書寫著脫貧攻堅的湘西樣本。我駐足凝視一位大爺雙手數著錢、臉上樂開了花的大幅照片,不禁為之動容,這或許就是中國實現全面脫貧后廣大農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9年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僅1668元,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0167元。這看得見的“真金白銀”是脫貧的“硬核”力量。
十八洞人是幸福的,他們會永遠記得那個特殊的日子——2013年11月3日。據村民回憶,那天上午,村里還被秋雨籠罩著,但到了午后,秋陽突然照暖了整個梨子寨。習近平總書記下車后,沿著梨子寨前的一條長長的斜坡走進村寨,不停地同鄉親們揮手致意。總書記首先來到阿婆石拔專家,和阿婆夫婦圍坐在火爐邊親切地拉起家常,像久別回家的親人。總書記詢問她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又細心地看了她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他們增強信心,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這不平凡的一天,更是徹底改變了石拔專阿婆一家的命運。她家被縣里列為精準扶貧對象,納入了低保戶,政府還幫助她家種了幾畝櫸樹苗和梨樹苗,開了個小商店,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3年前,石拔專阿婆一家還去北京參觀了天安門,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如今,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她家參觀、與她合影,她總是全心配合,從不收取客人一分報酬。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我走進了石拔專阿婆家,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張擺放在屋子正中間的總書記與石拔專夫婦促膝談心的照片。阿婆掛著那招牌般的微笑對我說:“總書記是我們全村的恩人,我們都想念他,希望他保重身體,期盼他有機會再來村里走走看看。”

▲村民的房前屋后
拾級而上,十八洞村的另一個“網紅打卡地”就是村民施成富家的前坪,那是當年總書記與鄉親們座談的地方。小小的地坪,成了中國精準扶貧的啟航地,更是人類減貧史上的重要地標。在刻有“精準扶貧”的石碑旁,幾撥佩戴黨徽的學習團隊正在組織主題黨日活動,重溫“精準扶貧”重要論述。佇立石碑右側,倚欄遠眺,溝壑縱橫,深谷幽幽,那一刻,我讀懂了這個鑲嵌在山脊上的古老山寨千百年來對擺脫貧困、走出大山的渴望。
在村民施成富家時,幾位年輕的女子正忙碌地將當地的特產打包郵寄,她們一邊干活,一邊同我熱情地打招呼,臉上綻放著花一樣的笑容。駐村工作隊干部侯桂清告訴我,過去因為貧窮,村里有不少光棍漢,如今日子好了,好媳婦自然娶了進來。石紅麗就是嫁到十八洞村的媳婦,她在省里投放的文化扶貧項目中找到了做一名優秀茶藝師的人生目標。擁有這方煙火,何愁心中夢想。
放眼遠望,清一色的小青瓦、木框架、榫卯結構的苗族民居,與綠意蔥蘢的峰巒相互映襯,生機盎然。十八洞村抓住了國家扶持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村里面貌煥然一新。過去高低不平的坡地,現在已建起了漂亮的游客休閑亭,隨著游客越來越多,不少村民在這里擺攤做風味小吃,這也成了他們增收的渠道。我們原計劃回縣城用午餐,但既然來到了十八洞村,也想為當地旅游做點貢獻,大家不僅品嘗了苗家美食,還帶回了幾份土特產。依托精準扶貧,2021年到十八洞村旅游的游客有40多萬人,老百姓不出家門就能吃上“旅游飯”。
精準扶貧,風起十八洞,吹遍了大江南北。站在村頂的大槐樹下,我想起了遠在湖北老家農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哥哥。我給他打電話時,他正在組織村里黨員干部過組織生活,得知我在十八洞村時他很是激動。我們臨時動意,組織了一堂云上微黨課。我用手機鏡頭對著這個全新的苗寨,講述了十八洞村從一個深度貧困的苗鄉,變成全國小康示范村寨的歷程,也告訴他們,一個個貧困村的脫胎換骨,都是無數扶貧工作的縮影,是黨的精神的生動實踐,是最精彩的中國故事。

▲作者同村黨代表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