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曉(北京: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
大自然,是科學和美學的共同源泉;觀察自然,是科學進步和取得美學成就的關鍵。觀察活動包括觀察、記錄、表達等過程,小學生的自然觀察對象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天氣、地質等,可以用繪畫、文字、攝影、標本等方式記錄和呈現出來。這些觀察活動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素材和價值,充分挖掘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素養和審美能力。本文以一年級科學“植物”單元為例,在上好科學課的同時,挖掘單元美育價值。
植物是地球和自然界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中時時處處可見。人對植物有天然的親近感,但對于常見的事物有時反而會熟視無睹,難以耐心仔細地觀察和感受植物的美。
剛入學的小學生無論是對小學的學習方式還是校園生活,都比較陌生。以校園植物為聯結點,能夠讓學生探尋、欣賞校園的美,盡快熟悉校園,產生“地方感”,增強與校園的心理認同與聯結。“植物”單元是小學一年級教科版科學的第一單元,也是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學生最開始學習的科學課內容,共包括6 課:《我們知道的植物》《觀察一棵植物》《觀察葉》《這是誰的葉》《植物是“活”的嗎》《觀察校園植物》。
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不但要學習科學觀察的方法、認識植物的特征,也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感受和體會植物的美,并能通過一定的方法表達出來,實現“植物”單元科學和美育的融合。
1.在一年四季發現美
科學課上的觀察經常是科學課學到某個單元、某一課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這個時間點進行某一局部特征的觀察和認識。
在“植物”單元教學中,學生多次到校園中觀察秋季植物:觀察植物的葉、辨識植物的葉、采集葉標本、觀察校園植物等活動。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認識了不同植物的葉,采集到通紅的地錦葉、變黃的楊樹葉,發現植物落葉有早有晚;觀察到一些植物秋季開花,如雞冠花、菊花等;觀察到大樹的樹皮有不同的圖案、莖有規律地變細……(見圖1、圖2)

圖1

圖2
在多次觀察活動中,學生收獲了對植物的認識,探尋的足跡遍布校園角落,發現了校園的美好,讓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增強了與美麗校園的心理聯結。
按照教學內容的要求,觀察活動結束了,但植物是連續生長、變化的,在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景象,各季節都有不同的美。當單元教學結束時,很多學生意猶未盡,想繼續觀察校園植物。確實,觀察不能因為單元的結束而結束,所以在冬季、春季、夏季,都可以再用一課時的時間,讓學生再次觀察校園植物。冬季聽起來是荒寂、安靜的,但實際觀察下來,學生真有不少意外發現: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果實像一串串小葡萄;黃色的小菊花到12月中旬仍在開放;玉蘭花毛茸茸的苞片、常綠植物都是冬天亮眼的景象。春季可以觀察不同植物的發芽時間,觀察海棠、紫藤花,還有楊絮、榆錢、蒲公英這樣春季就成熟的果實(見圖3,圖4);夏季觀察厚厚的苔蘚、雨后角落的蘑菇、大朵的月季、青澀的果實等。

圖3

圖4
教師在課上帶著學生觀察的時間畢竟很有限,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建立起人與自然的情感聯結。
2.在校園內外探尋美
校園是科學課上進行自然觀察的主要場所。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到校園里觀察植物的葉、整體形態,并學會用多感官(眼看、鼻聞、手摸等)觀察植物。學生會發現植物的葉脈分叉、葉序排列等平時并不注意的現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感。
當然,自然觀察不限于課堂和校園。只有教師多鼓勵學生在家、在戶外觀察,學生才會有觀察的意識。比如,寒暑假布置作業,讓學生種植一棵植物,觀察并用繪畫、拍照的方式記錄下來。一年級寒假水培風信子的活動,無論是培養時間、操作難度、開花的效果都非常適宜。通過觀察,學生會有關于植物的更多收獲,同時也在觀察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觀察自然,并不一定要在遠離人煙的自然中,校園、公園,甚至小區、家,都可以是觀察自然的場所。在熟悉的環境中引導學生探尋美、發現美,能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敏感性,敏銳地捕捉到自然的美、享受自然的美。
1.科學觀察說出美
在觀察植物的系列活動中,有觀察植物的葉、觀察校園植物、觀察植物“活”的證據等,內容非常豐富。一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書寫能力不足,所以在描述、匯報環節,語言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在觀察和描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美的角度去欣賞和表達。
以《觀察一棵植物》一課為例,關于科學方法的學習內容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和描述”“描述植物的整體形態、葉、花、莖等部分”。從美育的角度出發,可以讓學生欣賞植物,說一說植物的美,美在何處。當教師把一盆重瓣秋海棠放到講桌上時,學生發出“好漂亮”的贊嘆聲,但是只有“漂亮”“美”這樣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盆花漂亮,具體是哪里美?怎么美?我們可以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來觀察一下。”學生這時能夠說出:“我認為它的花最漂亮,這棵植物上有好多花,每朵花有很多花瓣。”“花的顏色很特別,有點紅,有點橙,而且還是漸變的。”……
在“觀察植物的葉”活動中,學生觀察并描述葉子的形狀、顏色、邊緣、葉脈、葉序等方面。當學生看到銀杏的扇形葉、牽牛花的心形葉、萱草的細長葉、地錦的掌形葉,看到構樹葉深深的葉裂,看到繡球葉規則有序的鋸齒形葉緣,看到枝條上或嫩綠或鵝黃的小小嫩葉,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葉子時,不禁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感嘆植物之美。
2.科學記錄畫出美
涂涂畫畫是人類天然的表達方式,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也非常適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巧妙運用,鼓勵學生以繪畫的方式記錄觀察要點。通過繪圖記錄,學生將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信息轉化為直觀的圖畫,不僅降低了記錄難度,而且有利于學生交流和總結,同時也在繪畫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審美能力,潛移默化中滲透了美的教育。
在“觀察葉”的探究活動中,每人選擇一片葉,邊觀察、邊繪畫。由于一片葉的結構比較簡單,學生完全能夠自主完成。為了畫得更好,學生也能細致地觀察植物的葉。在觀察和繪畫的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葉的結構,注意到了葉脈的走向。在比較多位學生的繪畫記錄后,可以得出“葉的形態雖然不同,但結構卻很相似”,從而認識葉由葉片和葉柄兩部分組成,同時也意識到“雖然不同的葉有類似的結構,但是每種植物的葉子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學目標的實現水到渠成。
觀察和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學生通過拍照或畫圖記錄的方式,能夠直觀地反映出植物在不同階段的特征。相比更加省時省力的拍照記錄,畫圖更能促進學生細致觀察,也能促使學生提取觀察到的關鍵要素,比如,老嫩葉片顏色的不同、葉子的形狀等。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植物圖畫,學生很容易發現植物的高度、葉片數量等方面的生長變化規律,科學知識在一幅幅圖畫中躍然紙上、牢記心中。在完成長周期的觀察記錄后,學生可以把多幅植物生長記錄圖片裝訂成冊,既有美育的過程,也有美育的成果。
3.科學活動做出美
植物單元的實踐活動有“做葉畫”“給校園植物掛牌”等,這些活動不僅有科學教育的功能,而且也能在活動中滲透美的教育,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感受美,在近距離接觸植物時體驗美。
“做葉畫”的活動是《認識植物的葉》一課的拓展內容,也可以設計為一節完整的課,是對葉的特點再次深入認識和應用,利用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拼貼出設計好的形象。課前,學生撿拾、收集、干燥、壓制各種各樣的樹葉。在收集的過程中,學生在樹林中感受大自然秋天的美,并進一步認識植物種類和葉的關聯,在辨識各種葉的同時,也在欣賞這些葉。在課堂上,教師先展示秋天的景象和一些做好的葉畫,讓學生說一說葉畫的哪部分利用了葉的什么特點。學生構思設計并畫出(或者選擇教師準備好的)形象的輪廓,比如小松鼠、金魚等,學生選擇合適的葉子貼在相應的位置。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鍛煉了使用工具、粘貼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初步體會了設計制作的工程步驟。在設計形象、選擇葉片以及不斷修改并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以“美”為指引,既完成了科學制作,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單元最后一課《校園里的植物》的主要活動是“認識校園植物”。在教材上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到校園觀察和認識植物,選一棵植物畫下來。結合校園植物的實際情況,實施起來有一些困難,比如,學生選擇一棵枝繁葉茂的植物,花費很多時間還是難以完成。因此,教師設計了“給校園植物掛牌”的活動。
在課堂上先通過圖片認識幾種校園植物,每組領到一張植物卡,上面寫有植物名稱和關鍵特征,如形態、葉、花、果等,讓學生帶著卡片到校園中尋找這種植物。這一方面降低了記錄的難度,另一方面又能幫助學生把觀察點聚焦到植物的特征上。學生在找到植物后,把植物卡系在植物上或固定在植物旁邊,再用聞、摸等方法補充植物更多特征,并準備小組發言,說一說自己更多的發現和這種植物獨特的美。學生在辨識植物、掛植物卡、進一步觀察和發言匯報的過程中,認識了校園植物之美、分享了校園植物之美,并把這份美通過掛植物卡傳遞給更多人,讓大家能夠關注校園植物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
“植物”單元的觀察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植物的美、校園的美、自然的美。這不僅能幫助一年級小學生順利熟悉小學校園、適應小學生活,建立與校園的心理聯結,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察自然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美的敏銳性和感受能力,讓無處不在的自然美滋養心靈。
目前仍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單元課時活動與美育要素之間的關聯還不是很系統;課下的觀察活動要求不夠明確;學生寒暑假觀察記錄單完成率還有待提高。校園四季的觀察活動,只有秋季有多節課時,可以進行比較充分的觀察,其他三季只能“擠”時間觀察,觀察目標不夠明確,對美育的滲透還需要更精心地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