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 于璐
棗因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等功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棗作為日常保健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日益顯現。
優質棗對產地的土壤環境、排灌條件、光照情況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棗樹開花期日均溫度穩定在22℃,棗樹花落后至棗成熟果實發育期≥100 d。含營養成分土壤厚度約30 cm,排水良好,土壤pH5.5~8.4,園區產地環境質量應符合NY/T 391 的要求。
黃河中下游優質棗主栽品種應選擇經國家或省級審定的良種,或適應當地環境條件,果實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的地方品種,如灰棗、駿棗、板棗、金絲小棗、冬棗、梨棗、晉棗、相棗、靈寶大棗等。自花結實能力不強的品種要搭配授粉樹,授粉樹可選與其花期相近的棗品種。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的比例在5:1至10:1 之間。栽植所用苗木應符合LY/T 1497 中5.5.1一級和二級苗的要求。
種植地坡角≤15°,應將園地全部翻耕、耙平,翻耕深度約40 cm;種植地坡角在15°~25°,可進行水平階整地;種植地坡角≥25°,可用魚鱗坑或穴狀整地。整地時應防止水土流失。平原沙區,可進行棗糧間作。
棗樹對生長環境的氣溫具有較高要求,1 月平均氣溫≥-8 ℃的地區,可春季栽種,也可秋季栽種。1 月平均氣溫≤-8 ℃的地區,只適宜春季栽種。春季栽種在土壤解凍后至棗樹苗木芽體萌動前進行,秋季栽種宜在棗樹苗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進行。棗樹苗木可采用坑穴寬窄行栽種,行距4~6 m,株距1~2 m。棗糧間作模式棗樹行距在6 m 以上,株距4~6 m。行向以南北向為宜。挖穴時表土和底層土分開堆放,坑穴深約0.6 m,直徑約0.5 m。栽植深度以原根莖與地面相平或高出地面3~5 cm 為宜。穴內施入適量腐熟有機肥,填土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層填土后踏實。栽植后扶正苗木,澆透水。春夏季注意抹除苗干中下部的萌芽條。調查苗木成活情況,發現缺株,及時補栽。
在棗樹苗木萌芽期、開花期、幼果期、硬核期、越冬前遇干旱應及時灌溉。可采用噴灌、滴灌、溝灌或穴灌,棗糧間作可結合間作作物灌溉進行。灌水量以樹根處出現少量積水為宜。灌溉用水應清潔無污染,符合NY/T 391 中6.1 的要求。實施水肥一體化的棗園,噴灌和滴灌設施應符合SL 550 的規定。
棗樹施肥應按照“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總量控制,分期調控”的原則進行。施用的肥料應符合NY/T 394 的規定。基肥可采用溝施或穴施。溝施于每年秋季棗樹落葉后,在樹行的一側,距樹干50 cm處挖寬30 cm、深30 cm 的溝,每667 m2施有機肥10~20 kg,施肥后用土填平,翌年在另一側開溝施肥。穴施可在樹盤內挖寬30 cm、深30 cm 的環狀或放射狀溝,每株樹施有機肥10~20 kg,施肥后用土填平。棗糧間作可隨間作作物的施肥進行。
追肥在棗樹開花前、幼果期和硬核期分3 次進行,每株樹每次施加水溶性復合肥0.5~1 kg。實施水肥一體化的棗園按比例溶入灌溉水中,隨灌溉進行。未實施水肥一體化的棗園,可穴施或葉面噴施。穴施,在樹冠下距樹體1 m 左右呈放射狀挖6~8 個穴,穴深30 cm,將肥料均勻施入,埋土后及時灌溉。葉面噴施,將肥料配置成3‰~5‰溶液,用噴霧器均勻噴布到葉面上。棗果硬核期葉面噴施3‰磷酸二氫鉀1~2 次,間隔15 d 噴施1 次。
棗樹種植地每隔3~5 年翻耕1 次,翻耕深度15~30 cm。翻耕時,可結合翻耕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500~1000 kg,隨翻耕埋入地下。施用的肥料應符合NY/T 394 的規定。棗糧間作隨作物耕作進行。棗樹行間采用自然生草或人工種草,人工種草常選用的草種有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毛葉苕子等。草高達到30 cm 時,及時刈割,粉碎還田。穴狀整地種植的棗樹,每1~2年擴樹盤1 次,在成年大樹的外側開環形溝,每次向外擴展50~100 cm,溝深50~60 cm,寬40~50 cm,挖溝時注意不要傷及粗根,埋溝時結合施入基肥,石礫過多的土壤還應去石換土,逐漸改良土壤。
在棗樹種植過程中,常見病害有棗瘋病、棗銹病、炭疽病、縮果病等。常見害蟲有棗尺蠖、桃小食心蟲、棗癭蚊、食芽象甲、棗黏蟲、綠盲蝽、紅蜘蛛、龜蠟蚧等。棗樹病蟲害防治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加強病蟲害監測,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為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
加強棗園的土、肥、水管理,提高土壤肥力,保證樹體養分供應,促使棗樹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蟲能力;科學修剪,控制合理樹體負載;拔除棗瘋病植株;控制地被物生長,保持樹上樹下良好的環境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清除地下落果、病蟲果枝和翹皮,人工刮卵塊,搖樹振蟲捕殺;使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光源性器具誘殺害蟲;利用糖醋液、黏蟲板或樹干上纏草把誘殺害蟲;在樹干上扎塑料裙、涂黏蟲膠阻止害蟲上樹。
在草蛉等天敵昆蟲卵期和繭期謹慎使用農藥,保護其成蟲和幼蟲。每667m2釋放3000~5000 頭赤眼蜂控制棗尺蠖、棗黏蟲等鱗翅目害蟲;產卵期用蘇云金桿菌防治棗龜蠟蚧;利用性誘劑集中誘殺或阻礙成蟲交配產生后代。
施用藥劑種類及方法應符合NY/T 393 的要求。注意輪換用藥,合理混用。
1.主干分層形。樹高2.5~3 m,主干分3 層,每層分布2~3 個主枝,各層間距60~80 cm,分枝角度從下到上依次減小。每個主枝上培養1~2 個結果枝組。
2.自由紡錘形。樹高3 m,有中心干,枝下高60~80 cm,主枝交互著生于中心干上,各主枝間距15~20 cm,主枝與主干成70°~80°夾角,主枝上著生側枝,側枝上著生結果枝組。
幼樹的整形應以疏剪為主,短截為輔,將生長紊亂、細弱冗長的徒長枝,直立生長的二次枝,主干上過密的結果枝組,從基部疏除,選擇留下生長健壯的枝,培養樹體骨架。成年樹修剪以維持樹勢,培養結果枝組為主。
冬季落葉后至翌年芽體萌動前,利用疏枝、短截、回縮、開角等技術,疏除交叉、重疊、密生、下垂、細弱、損傷及病蟲害枝,輕截骨干枝上不需延長生長的發育枝和二次枝,重截骨干枝背上萌發的密生、叢生發育枝。夏季利用抹芽、摘心、拿枝、扭梢等技術,抹除過多或萌發位置不當的萌芽,控制結果枝組、二次枝或木質化結果枝延長生長,開張枝條生長角度,控制光合部位養分向下輸送,調節生長與結果的矛盾。
在夏季修剪時對結果枝組進行摘心,控制旺長,促進開花坐果。棗樹花期通過灌溉、噴水等措施保持園內濕度,防治焦花。每3.33 hm2棗園釋放1~2 箱蜜蜂或壁蜂,輔助授粉。在棗樹盛花期使用環剝剪在主干基部進行1 次環剝,環剝寬度為環剝部位直徑的1/20~1/10,環剝后涂抹促進傷口愈合和預防病蟲害的藥劑,涂抹的藥劑符合NY/T 393 的規定。如果棗糧間作,間作作物要選擇與棗樹沒有共同病蟲害、植株矮小的作物,如小麥、大豆、紅薯、花生等,不宜種植高稈作物。在建園初期距離幼樹根際50 cm 以內不宜間種,隨著樹冠的擴大,間作距離應逐漸加大。間作作物的管理要按照優質管理要求進行。
根據不同棗品種的成熟期或消費方式確定采收時期。干制棗可用竹竿或木棒將成熟的棗果從樹體上震落,或使用機械震落,采收時應避免損傷枝條。鮮食棗宜分期人工采摘方式采收。棗采收后要注意做好包裝及運輸儲藏工作。每一個包裝容器只能裝同一品種、同一批次的棗果。包裝材料應清潔衛生,干燥完整,無毒、無異味、無蟲蛀、無腐蝕、無霉變,包裝容器上應系掛或粘貼標有品名、產地、凈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標準代號等的標簽及防雨、防壓等儲運圖示的標記。棗運輸工具應清潔,有防曬、防雨設施,專車專用,不與其他貨物一起運輸。運輸過程中應輕裝輕卸,防止擠壓和劇烈震動。棗儲藏環境應清潔衛生,遠離污染源。儲藏設施應具有防蟲、防鼠、防鳥的功能,不使用對食品產生污染或潛在污染的建筑材料。儲藏時應批次分明,用木條或格板鋪墊,碼放整齊,不與其他貨物混合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