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高明娜
(北京精筑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咨詢的碎片化模式越發存在與需求服務側全面一體式供給形式間的矛盾。全過程工程咨詢的核心目標是為委托人提供智力性服務,并伴隨全過程各個階段的管理、工程技術、經濟等解決方案[1]。截至目前,國家并未明確定義和解釋全過程工程咨詢,業內對全過程工程咨詢的認知程度不同,形成了多種服務組合模式。因此,有必要探討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定義和解釋,對于配套編制和制定全過程工作咨詢工作標準、合同體系、服務導則和實施方案具有實用意義。
本研究以“全過程工程咨詢”為關鍵線索和切入點,通過對2017—2021年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梳理,尤其是結合不同地區頒布的試點文件中對于試點單位的指示,整合功能定位、服務范圍及標準等基礎信息,整理得到35篇文檔;針對主流媒體及新聞播報,以“全過程工程咨詢”為關鍵檢索詞,通過對百度、谷歌、行業協議官網、業內各咨詢公司和全過程工程咨詢項目業主公司官網的檢索,剔除無關信息后篩選出22篇有效文章;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全過程咨詢能力”為主題、以2017—2021年為時間節點進行檢索,共篩選出25篇文獻。
通過進一步整合梳理以上文獻可知,業內學者、專家、工程師對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能力已形成一定認識,但目前研究中提出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能力要素顆粒度不盡相同,總體較為松散,且部分指標過于抽象,沒有細化的衡量標準。因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論對上述數據進行研提,并形成初步的全過程工程咨詢能力提升要素指標識別體系。
為了確保研提的指標識別體系符合現階段全過程工程咨詢的發展態勢,通過德爾菲法進行補充與改進。本次調研對象包括12名專家,其中含3名工程咨詢企業領導、5名項目經理(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項目單位2名、項目管理單位3名)、2名業主單位項目負責人、1名國際項目專家以及1名在高校從事全過程咨詢研究且承擔過企業橫向咨詢項目的教授。各受訪者從項目切入,對國內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優劣勢、現狀、發展預期進行剖析,同時結合本研究的各項指標提出建議。
基于文獻調研、專家訪談的結果,結合市場上一般項目、全過程工程咨詢試點項目、全過程工程咨詢項目管理經驗,對全過程工程咨詢形成如下初步認識。
全過程工程咨詢包含多種類的咨詢服務以及專項的業務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全過程項目管理等。結合相關政策文件,本研究認為全過程工程咨詢包括投資決策綜合性咨詢與工程建設全過程咨詢這兩大核心內容,不含后期運營維護咨詢。要推動的核心業務是全過程項目管理(1-必須項),主要的專項咨詢業務是工程設計、造價以及監理(1-其中至少含一項),輔助以其他的專項咨詢業務(N≥0),形成“1+1+N”模式的全過程咨詢服務。
全過程工程咨詢的的優勢在于:工程咨詢單位可以進行項目的集成化管理[2](圖1),最終實現降低項目成本、加快工程進度、提高工程質量等主要目標。
相比傳統階段性的專業咨詢,全過程工程咨詢應脫離以往碎片化相疊加的管理模式,輔助項目全過程的實施,對項目整體的資源調度與統籌發揮積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呈現管理者優勢,從而有效實現工程項目管理各項目標,具體見表1。
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應具備整合、運用內外部各種資源滿足業主需求,實現工程項目價值增值的能力。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能力構成要素是指實現工程項目增值的綜合能力的基本單元或“原材料”,如知識、人才、技術等。
扎根理論[3]一般在研究初期未開展假設,結合實際經驗進行觀察歸納,從而發展成理論,主要步驟為:通過收集材料(包括文本、調研訪談等方式)和數據,進行深度整理和分析,自下而上地構建理論模型。其優勢在于:從眾多材料與數據中凝聚思維邏輯,進一步串聯出一條主線;通過扎根工具對比整理的材料數據,能夠實現令調研者與調研對象都滿意的結果;通過扎根工具的結果檢驗與實踐,得到標準化的流程與普適性的結論。
3.1.1 開放式編碼

表1 傳統咨詢模式與全過程咨詢模式辨析
開放式編碼是將原始的文本資料及訪談數據打散,賦予原始數據概念,通過進行重組和歸類得到新的概念范疇。①結合獲得的內容進行抽象化整理、普適化處理,凝練成進一步的概念;②以此為基礎,通過文本聚類法,整合歸類,提煉范疇性資料;③結合信度效度分析,采納頻次大于3次的概念數據,保質保量地呈現和提煉出服務能力的構成要素。經過處理,共得到33個概念(頻次)、33個副范疇,見表2。

表2 概念及副范疇一覽表
3.1.2 主軸式編碼
主軸式編碼即關聯編碼,對在開放性編碼所獲得的副范疇展開進一步聚類分析,進一步構建材料數據的有機關聯體系。本研究對于開放性編碼已形成的33個副范疇(彼此相對的獨立)構建關聯,從而得到12個主范疇,見表3。

表3 主軸編碼確定的結果
3.1.3 選擇式編碼
在主軸式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抽象與理論的處理和凝練,歸納核心范疇——全過程咨詢服務能力構成要素。經過分析,得到5個核心范疇,見表4。

表4 選擇式編碼確定的結果
為確保扎根理論研究的科學性以及結果的準確性,需要不斷搜集新的證據,進行理論抽樣,并與已形成的類屬進行對比,進一步修改完善,止于無新概念范疇出現,從而實現理論飽和。本研究反復對提取的近1萬字的材料進行飽和度檢驗,結果未發現新的重要范疇和關系。由此,本研究所建構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能力要素體系的結構模型實現理論飽和。全過程咨詢服務能力構成要素包含五大方面,共12個子項,如工程咨詢企業、建設單位等維度,確定的全過程服務能力要素具有全面性和系統性。
建立全過程咨詢服務能力的指標體系[4-6],能夠對全過程咨詢企業的服務能力展開分析與評價,全面反映全過程咨詢企業的服務能力。本研究根據可實操性、科學性、業主感知性、以目標為導向的原則,結合扎根理論,闡述與識別全過程咨詢的核心能力,指標體系維度包括目標層、準則層(5個)、指標層(12個)和要素層(33個),如圖2所示。目標層整體體現咨詢企業的全過程咨詢服務的總體能力,準則層體現核心能力。
全過程工程咨詢目前已進入炙熱化發展階段,隨著試點地區、試點企業和試點項目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多項問題與矛盾點。面對這樣的困境,首先,迫切需要國家層面盡快出臺關于全過程工程咨詢的統一解釋和定義,編制全過程工程咨詢的工作標準、合同體系、輔導導則、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撐文件;其次,在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各咨詢企業應順勢而為,以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的市場趨勢為抓手,可持續性地塑造提升自身的綜合管理能力,扎實推進以全過程項目管理為核心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增強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