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當前,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仍處于高位發展態勢,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因此,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要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嚴格執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準”要求,毫不松懈抓好常態化防控,主動防、早發現、快處置。要充分認識青少年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做好疫情的個人防護。
新冠病毒肺炎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每個人的健康。因此,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放松,每一個人都是一道防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增強防護意識,切實加強個人防護,自覺遵守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規定,將防控要求融入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至于如何做好個人防護,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寧光的16 個“三字口訣”概括起來即:戴口罩,常通風,講衛生,定距離,重消毒,常運動,少流動,不聚集,增營養,要交流,驗核酸,測體溫,早就醫,健康碼,打疫苗,基礎病。
科學認識新冠病毒肺炎傳播機理。最新醫學研究表明,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是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一是呼吸道飛沫傳播,主要是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呼出的氣體及飛沫,經過口鼻排入環境中,被近距離接觸人員直接吸入氣道內,從而導致感染。二是密切接觸傳播,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正常人的手接觸污染物表面造成傳播,通過手觸摸口、眼睛、鼻等進入人體。
新冠病毒肺炎的少部分患者發病癥狀比較輕微,甚至沒有相關臨床表現。新冠病毒肺炎主要癥狀包括發熱、干咳、乏力、嗅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咽痛、氣喘、呼吸不暢等,有的還會有結膜炎、肌痛、腹瀉等。

1.注意外出佩戴口罩。口罩仍然是阻斷病毒傳播的有效方式,戴口罩也是防控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使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和接種加強針的情況下,也同樣需要在室內公共空間、公共交通工具等場所佩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間,非必要不外出。必要外出時,一定要科學、正確佩戴口罩,配合工作人員進行測體溫、掃健康碼。做到隨身攜帶口罩,佩戴8 小時后及時更換;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醫院環境使用過的口罩不建議重復使用;若是口罩被污染或潮濕了,應立即更換。戴口罩時,應先將手洗干凈,然后取出口罩,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口罩淺色的內面,將顏色深的正面朝外,帶有金屬條的部分在上方,將兩端的繩子掛在耳朵上,而后用手壓緊口罩上方的金屬條,緊貼鼻梁,接著向下拉伸口罩折面,使口罩展開,完全覆蓋住鼻子和嘴巴。
2.注意正確洗手。雙手每天都會接觸成千上萬種病毒、細菌及致病微生物,所以養成正確洗手的好習慣,是預防新冠病毒肺炎便捷、有效的方法。正確洗手包括“三要素”:使用流動的水,使用肥皂(洗手液),揉搓的時間不少于20 秒。洗手的方法是“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內”:流水濕潤雙手,涂抹(肥皂)洗手液,雙手掌心相對,相互搓擦。“外”:手心揉搓手背,雙手交換進行。“夾”: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搓擦。“弓”:雙手相扣,互相搓擦。“大”:一手握住另一手的大拇指,旋轉搓擦,左右交替。“立”: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指尖,交換進行。“腕”:螺旋式擦洗手腕、手臂,交替進行。還要注意收取快遞時,應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處理完快遞后及時清洗雙手。
3.注意做好室內通風。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每日開窗通風2~3 次,每次通風不少于30 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病毒和細菌濃度,有效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若是戶外空氣質量差或寒冷時,通風換氣的頻次和時間可適當減少。
4.注意堅持適當運動。避免久坐不動的不良習慣。應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如原地跑步、跳繩、爬樓梯、俯臥撐、杠鈴、拉力帶等,每天運動30 分鐘以上,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做到作息規律,避免晚睡、熬夜。多曬太陽,合理膳食,均衡營養,食物多樣,粗細搭配,吃動平衡,健康體重。適當補充蛋白質、膳食纖維和維生素,以增強體質。
5.注意保持1 米距離。新冠病毒可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如說話、打噴嚏或咳嗽時,病毒會隨飛沫排到空氣中。在重力作用下,飛沫從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離,一般在1 米以內,近距離接觸,容易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在人多的地方,要注意與他人保持1 米以上的安全距離。
6.注意積極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最科學、有效的手段,無論同源加強接種還是序貫加強接種,都能大幅度提高新冠疫苗的保護效果。《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第五版)》在編制說明中提出:對適齡人群疫苗接種工作提出要求,堅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則,鼓勵3 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推進符合條件的18 歲以上目標人群加強免疫接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