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亭




淮南王謀反,憚黯,曰:“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史記·汲鄭列傳》
西漢時期,朝中有一個掌管封舜事務的官員名叫汲黯,他為人正直,常常不考慮個人安危,向漢武帝直言納諫,漢武帝對他十分看重,稱其為“社稷之臣”。
當時,有個名叫董仲舒的讀書人向漢武帝提出建議,將諸子百家的學說作為邪說,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治,達到政治上的統一,也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對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遂采納這個建議,到處表示要以仁義治天下。
但汲黯認為,漢武帝這種表示言不由衷。有一次,他當著許多儒生的面批評武帝說:“陛下內心有這么多欲望,嘴上卻說要以仁義治天下,這哪里像古代圣賢唐堯、虞舜的樣子呢?”武帝聽后非常難堪地退朝而去。
有人替汲黯擔心,說他當面得罪漢武帝,遲早會出事的,勸他收斂一些。汲黯不以為然地說:“天子設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聽他們阿諛奉承,陷君主于不義?既然已經身在官位,怎能只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有辱職責?!”
后來,淮南王劉安準備謀反,很是忌憚為人剛正不阿的汲黯,為此他特地告誡手下人,千萬不要在汲黯那里露出馬腳。淮南王說:“汲黯此人總愛直言進諫,能為節操和道義而死,很難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孫弘,對付他就像揭開蒙蓋在眼睛上的布,搖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后人據此提煉出成語“發蒙振落”。

“發蒙振落”典故出自《史記·汲鄭列傳》,“蒙”,遮蓋,指的是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該詞義為: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掉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
這則成語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都應秉持正直、善良的為人之道,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常常因為一己之私,而置正義或他人安危于不顧,不僅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會被心術不正之人拿捏住把柄,輕而易舉便葬送了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