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琴,袁 浪*,熊柱鳳,萬 燕,張晨玲,曾 群
1.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 330000;2.溫州市中心醫院
混合痔是直腸末端黏膜下及肛管皮下的靜脈叢擴張形成的柔軟的靜脈團,或肛管下端皮下血栓形成,或增生的結締組織[1],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據英國和美國進行的大型數據庫調查發現,痔的患病率約為4%[2]?;旌现痰闹委煼椒ū姸啵中g切除仍是永久性治愈的最有效方法。而疼痛是混合痔術后最常見也是病人最為恐懼的并發癥之一?;旌现淌中g后神經和局部組織損傷,導致多種致痛分子刺激,同時,排便、傷口換藥、炎癥及分泌物等刺激外周和中樞疼痛傳導系統,導致術后疼痛超敏感化[3]。癥狀較輕的病人僅感覺肛門局部隱隱作痛,嚴重者會出現全身癥狀,表現為頭暈、坐立不安、心悸甚至出冷汗,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4]。正確、有效的術后疼痛評估及管理,能幫助病人減輕疼痛,使病人在無痛或輕微疼痛的感覺下度過混合痔術后的恢復期,使病人積極配合術后換藥治療,有利于促進術后傷口愈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6 月在某三級甲等醫院中醫肛腸科行手術治療的64 例混合痔病人。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痔診斷和治療指南》(2011 版)[5]診斷標準;②手術方式為外剝內扎;③混合痔分期為Ⅲ期或Ⅳ期;④創面面積占環肛門面積的1/3~1/2。排除標準:①合并肛瘺、肛裂根治,環痔環切的病人;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疾病的病人;③術中進行了亞甲藍鎮痛的病人;④合并糖尿病的病人;⑤伴有炎性腸病及結直腸腫瘤的病人。采用計算機隨機化分組將64 例病人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每組32 例。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術后疼痛程度以及術后第1 天創面水腫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混合痔術后常規護理。術前常規檢測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感染4 項及心電圖,術前1 d 晚給予甘油灌腸劑清潔灌腸,術前6 h 禁食、2 h 禁水。在蛛網膜下隙阻滯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給予補液及抗感染治療。術后24 h 內告知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引起出血。術后第1 天開始口服雙歧桿菌調節腸道菌群,防止便秘。術后第2 天開始行中藥熏洗,早晚各1 次,熏洗藥物均為我院中藥房統一熬制。大便后用溫水清洗傷口,保持傷口清潔、干燥。
1.2.2 干預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自制赤小豆熱敷包熱敷腹部、骶尾部和承山穴,每天2 次,持續1 周。
1.2.2.1 赤小豆中藥熱敷包的制作 選用江西省玉山東港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生產的赤小豆1 000 g,將雙層粗棉布裁剪縫制成30 cm×30 cm 的方形布袋,在此基礎上每隔6 cm 縫1 小格,共5 小格。將赤小豆均勻裝入每個小格,每個小格200 g,封口。共準備4 個熱敷包。
1.2.2.2 熱敷 ①將縫制好的熱敷包放入微波爐,搖勻鋪平,中高檔加熱3 min 取出,治療巾包裹熱敷包用溫度計測試溫度,將溫度控制在60 ℃左右。②囑病人著棉質柔軟、無拉鏈等金屬裝飾物的衣物,協助病人取平臥位。將加熱好的熱敷包隔一層衣物(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分別放于病人下腹部、骶尾部和兩側承山穴熱敷,蓋好蓋被。承山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后面正中,即伸直小腿腓腸肌時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熱敷20 min,每隔5~10 min 觀察1 次,評估病人對熱敷包溫度的耐受能力以免燙傷,以及熱敷包的散熱情況,若熱敷包溫度過低及時更換。因熱敷過程中病人會有汗液排出,因此熱敷結束后囑病人更換衣物以免著涼。早晚各熱敷1 次,持續1 周。③熱敷結束后用微波爐對熱敷包進行消毒處理。
1.3 評價指標
1.3.1 疼痛程度 于干預2 周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VAS 疼痛分級:1~3 分為輕度疼痛,能忍受,不影響生活;4~6 分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10 分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影響工作及生活。
1.3.2 創面水腫評分 評分標準:0 分,無水腫;1 分,切口周圍組織輕度隆起存在皮紋;2 分,切口周圍組織中度隆起,皮紋不明顯;3 分,切口周圍組織重度隆起,皮紋消失,皮膚發亮[6]。干預2 周后進行評價。
1.3.3 創面愈合時間 統計術后第1 天開始至傷口完全愈合所需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進行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IQR)]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描述,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干預2 周后術后疼痛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干預2 周后兩組病人疼痛程度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干預2 周后創面水腫評分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術后創面水腫評分及創面愈合時間比較
目前,混合痔術后疼痛緩解方法的研究較多,如常用的口服鎮痛藥物、靜脈自控鎮痛、超前鎮痛、術后亞甲藍封閉、平衡鎮痛、中醫藥、心理療法等。但這些方法各具優缺點。如口服鎮痛藥物對于輕中度疼痛的效果較好,但會刺激胃腸道,對腎臟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超前鎮痛效果良好,但價格昂貴;局部封閉注射對操作者要求較高,且有局部壞死的風險;中醫藥具有廣泛接納性,臨床止痛具有一定效果,在減少術后疼痛藥物的使用、聯合加強術后鎮痛效果方面都具有廣泛的研究前景。
中藥熱敷包治療為中醫外治法[7]。本研究擬用自制赤小豆熱敷包熱敷骶尾部、腹部以及雙側承山穴以減輕混合痔病人術后疼痛,主要是利用干熱敷的原理,以及赤小豆滾動對穴位的按摩作用。臨床常用的豆袋熱敷包是以黃豆為填充物,而本研究改用赤小豆填充。赤小豆為中草藥,歸脾、心、小腸經,具有利尿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常用于水腫脹滿、癰腫瘡毒、腸癰腹痛。承山穴位于入肛門膀胱經的經別上,《靈樞.經別》指出:“足太陽之正,別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門”。歷史上多有承山穴治療痔瘡記載,《肘后歌》:“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玉龍歌》:“九般痔疾最傷人,穴在承山妙如神”?,F代研究也證實,承山穴用于治各種痔疾,其消腫、止痛的效果明確[8-9]?;旌现绦g后疼痛主要是由于手術操作損傷局部組織,使得局部淤血形成,氣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熱敷該穴位可以保持經絡氣血運行通暢。熱敷下腹部、腰骶部,主要是運用Melzack 等[10]于1965 年提出的疼痛的門控理論,激發體內痛覺調節系統,關小疼痛“門”,抑制疼痛的感受和情緒反應。
綜上所述,赤小豆中藥熱敷包外敷腹部、骶尾部和兩側承山穴可有效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促進傷口愈合,且無嚴重毒副反應,操作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