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寶珠
朱熹云:“學固不在乎讀書,然不讀書則義理無由明。”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個嵚崎磊落的人。這人姓王,名冕,在諸暨縣鄉村里住,他不喜奢華,不貪富貴,但求簡約安逸。閉門就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我也喜歡讀書,雖則顢頇冥頑,倒也落得襟懷磊落。案上一盞茶,門前一樹花,一張硬椅,一本閑書,便足以抵消塵世一切煩擾。
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最喜《紅樓夢》,日日琢磨錦詞麗句,一字不落。看黛玉讀《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嘆惋書中竟然有如此妙言,可惜世人只知忙碌,未必能領悟此間意趣。我如癡如醉,購買了《牡丹亭》《桃花扇》《西廂記》,仔細思索,從前至后,越讀越愛讀,不到三天,將三本書俱已讀完,感覺辭藻雅致,齒頰余香。
我慕名買過許多書,其中有名盛而文句茍且者,一貫棄之。自此,買書先搜索,試讀一二篇,能令人心下大悅者,方不薄新人、不重名家,開心購買。說也奇哉!一日,我欣然網購《青衣》,拆封后居然是電視劇本。編劇與原作者之間,到底還是有些微差距,退貨,遂有了詢問客服是原著還是劇本的習慣。客服的回答有兩個版本:一種版本是,他只賣書,不曉得內容是什么;另一種版本是,書籍在庫房且有塑封不可拆之。無論哪種說法,俱不能令人滿意。
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心下有了郁結,讀書可變通達。世俗生活,總難免尷尬之時,過拘謹恐生不虞,過隨意又恐惹苛責。讀《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上天沒有親疏之分,但是經常會眷顧善良的人。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認為:“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而國學大師曾仕強則坦言:“那些罵你的人,都是菩薩。為甚呢?在當面指責,不阿諛、不奉承,是不是就如‘良藥苦口利于病’一樣的珍貴。”一念之間,對笨嘴拙舌,在人前每每處于窘迫之地的我如醍醐灌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偶然讀到李佩甫的散文,只覺文字樸素,且寄情寓興,不以詞語拘泥意蘊,這種通脫明達的寫作,甚為喜歡,情不能盡,一口氣讀完了茅盾文學獲獎作品《平原客》,私下里認為趙光義所云,開卷有益實為至理。我所居者乃鄉下荒僻之處,能與圣賢、智者日日交流,委實幸運。閑暇飽臥,稱奇道妙,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腳奔忙之苦。再者秉性淺淡不以世俗功名為念,每日讀書觀花飲茶吟詩為樂,也是一種生活。
我在互聯網上發表一些讀書感言后,有朋友言是否可以借書?嘴上回答,可矣。實則萬般不舍,凡借出去的書,也沒想討還。一則怕麻煩,二則書如遇著惜愛之人也是一種緣分。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有吳敬梓的影子,真儒名賢令人欽慕;《簡·愛》中簡·愛的形象也有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自傳的色彩,被譽為“現代女性小說”的楷模;《平原客》描繪的豫中平原是李佩甫的故鄉,也與李佩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讀閑書,賞春光,品清茶。哪怕恣睢忙碌,也可以隨時將俗事擱放一邊。盼望有朝一日我的詩集也能出版,如此方不負此生愛書之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