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的藥用價值。由于天麻無根和綠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營養,其如何生長一直是不解之謎。兩千多年來,藥農無數次嘗試人工栽培天麻,但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只能靠采挖野生天麻供藥。
1958年,徐錦堂從山西農學院畢業,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工作。當時國內的野生天麻資源已近枯竭,曾連續3年供應斷線,人工育種迫在眉睫。臨危受命的徐錦堂一頭鉆進大山深處,歷經6年,從快要腐爛的母麻(老化的天麻塊莖)中發現菌絲束,并從中分離出蜜環菌。1973年,他在陜西寧強縣研究出利用蜜環菌伴栽天麻的方法。
這種無性繁殖的方法貌似解決了問題,可是經過多代,就會出現品種退化、病害嚴重、產量降低的情況,必須全力攻克有性繁殖方法。作為蘭科植物的一種,天麻種子沒有胚乳,奇小無比,細如粉塵,一顆果實里面的種子高達5萬粒。沒有胚乳,意味著種子沒有營養物質,也就沒法依靠自身力量萌發。
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天麻是靠吸收腐殖質里樹葉營養發芽的,但徐錦堂發現種子在不同地方發芽率差異很大,便將各地的天麻種子發芽的葉片搜集起來,分離出上面生長的真菌。
經過菌株篩選后,種子發芽率直線上升,但背后機理仍舊猶抱琵琶半遮面。徐錦堂和他的學生花了整整8年時間進行研究,直到有一天發現在播種天麻種子的菌葉上長出幾個小蘑菇,送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鑒定為紫萁小菇。徐錦堂又花了5年時間,破解出天麻有性繁殖之謎。原來,天麻種子萌發時只能利用經過紫萁小菇分解后的營養物質,發芽后的原球莖(蘭科植物種子萌發后的第二階段)萌生出營養繁殖莖,必須接種蜜環菌提供營養,才能繼續正常生長。
徐錦堂終其一生研究天麻,被譽為“天麻之父”,1998年退休后繼續研究提高種子發芽率、菌材代用品和改進栽培方式等課題,短短2年多時間,發表了7篇論文,獲得3項成果獎,2001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事后,有記者到徐錦堂家里進行采訪,看到書房的地上堆放著成摞成摞的稿紙,每張稿紙都只寫了三四行字,下面十幾行都空著。記者問徐錦堂為什么,他的解釋很簡單:“我對天麻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未知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在所寫的可能是不對的,所以要留白好讓我今后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