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艷
沒有親眼見過草原的人,似乎都有一個草原夢——無垠的草原綠毯似的蔓延到天際,成群的牛羊在陽光下悠然地啃食著青草,溫馨的帳篷如蘑菇一樣點綴在草地上。牧人甩著長鞭,鷹隼展翅翱翔……
美好想象,只是海市蜃樓般的幻景而已,那些不過是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草原風光,或者是曾經的草原。而真實的草原,就在王小忠的《黃河源筆記》里。
作家王小忠深入草原,審視滿目荒涼后,懷著對故土熱忱的情感,以高度的憂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用心書寫了一部關于草原的史詩——《黃河源筆記》。
《黃河源筆記》由8篇獨立的文章組成,分別是《早春的阿萬倉》《遙遠的香巴拉》《冰河封凍歐拉》《歐拉秀瑪紀行》《佛珠的故事》《黃河拐彎處》《日出曼日瑪》和《黃河源筆記》。在那片廣袤的草原上,作者的足跡從早春的阿萬倉到冰河封凍的歐拉,從朝陽下的曼日瑪到落日下的九曲黃河……貌似獨立的不同篇章,雖然描述了不同的風物,但是承襲著一樣的脈絡和風格,呈現出一樣的曠達與悲涼,冷峻與荒蕪,掙扎與堅守。
是的,在《黃河源筆記》中,我看到的草原,遠遠不是我想象中的草原,它的真實現狀不但刺破了我對草原“桃花源”式的設想,還引發了我對草原現狀的深深擔憂:沙化日益嚴重的草原,早已不堪重負;追求財富與精神同存的香巴拉,在實踐中面臨著無法排解的困難;草原牧民雖留戀故土,卻渴求更好的物質生活,以至于不得不改變或背棄原有生存方式所帶來的迷茫與陣痛……
所有的一切,便是當下的草原,或草原人所面臨的困難,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許無法感同身受。比如水、電、通信、交通、氣候等,無一不在制約草原的發展,影響草原人的生活。再具體一點,諸如惡劣的氣候、煮不透的方便面、比肉還要貴的青菜、用高壓鍋也蒸不熟的像石頭一樣硬的米飯、高原反應的眩暈和水腫……都會讓早已習慣了便捷舒適生活的當代人感覺不適。而這些問題在當下甚至很多年以后的草原,仍然會阻礙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此外,在經歷了現代繁華都市生活后,很多原本淳樸的草原牧民慢慢拋棄承襲了千年的放牧生活,嘗試新的生存之道,以迎接新時代的浪潮。然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很多人不但沒有如愿以償,反而打亂了原本就并不富裕的穩定生活。
不過,就像昆侖山脈挺拔千年一樣,總有人的信念或信仰屹立不倒。比如,為過上“好日子”而背井離鄉來到荒涼之地的異鄉人;專門為路人服務,像燈塔一般孤寂地挺立在遼闊草原上的小賣部;為改善當地產業結構和人民生活而四處奔走的基層干部;常年堅守在偏僻鄉鎮教書育人的教師……他們,以個人或集體的微薄力量,對抗著嚴酷的自然和社會現實,期望以自己微乎其微的光和熱,能讓眼前蒼茫的草原,變得好一點,再好一點。
嚴峻的現實面前,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的能量更是微不足道。然而,誰能說得清,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一滴水和另一滴水的差異呢?
如今的草原,該怎樣才能改變現狀,變得更美好,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更是一個復雜的生態和社會問題,它不可能單靠一個學科或者一個領域就能解決好,更不是一個作家能扭轉的。然而,直面當前的現實,將它真實地書寫下來,并引發更多人的關注,這是一個作家的擔當與良知。
讀《黃河源筆記》之前,我對草原的印象更像是一種幻想。這就好像游客在草原看到美麗的金露梅和蘇魯梅朵時,油然而生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卻不知當它們在草原上肆意綻放時,意味著當地的生態已然達到極其惡劣的地步。透過表象,揭示真相,這不但是科學的意義,也是文學存在的價值。如此,這本看似平淡的書,便如同書中所寫的那座孤島似的小賣部一樣,成為我心中了解草原的燈塔。若你想要認識真正的草原,這本書便不可錯過。
《黃河源筆記》讓我知曉了草原的真實底色,也洞悉了一位作家對故土的眷戀與深情,以及他平靜的容顏下涌動著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