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子暉,蘇玉長,呂雪娟,王麗容,盧慶葉
(中南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上轉換發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L)是通過連續吸收低能量光子實現高能量短波輻射的過程[1]。稀土離子摻雜的上轉換發光材料在非接觸式測溫[2]、激光器[3]和顯示器[4]等領域展現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硼酸鹽具有制備簡單、在紅外范圍透明度高、激光損傷閾值大并且化學穩定性強等優點,展現出作為上轉換發光材料基質的巨大潛力[5]。
Ba3Y2(BO3)4是一種合適的光學基質,在白光二極管[6?7]和固體激光器[8]等光學領域均有應用。目前,還鮮有研究者將Ba3Y2(BO3)4作為上轉換發光材料基質進行研究。本文研究了Yb3+、Er3+摻雜量對熒光粉晶體結構、上轉換發光性能及上轉換發光機制的影響,旨在調控上轉換熒光粉的發光顏色。
本研究所用原料為分析純試劑,其中氧化釔(Y2O3,4.33 μm,99%)、氧化鐿(Yb2O3,4.97 μm,99.99%)、氧化鉺(Er2O3,4.23 μm,99.99%)由天津光復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碳酸鋇(BaCO3,1.30 μm,99.0%)和硼酸(H3BO3,37.3 μm,99.5%)由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
Ba3Y2(BO3)4:zYb3+/0.01Er3+(Ba3Y1.99-zYbzEr0.01?(BO3)4,其中z=0,0.05,0.15,0.25,0.35)的制備:按照表1所示物質的量比稱取BaCO3、H3BO3、Y2O3、Yb2O3和Er2O3。所有原料在瑪瑙研缽中研磨15 min后置于陶瓷坩堝內,再放入馬弗爐中于空氣氣氛以5℃/min的速率加熱到450℃,保溫4 h后直接將樣品取出自然冷卻。預燒后的樣品再次研磨15 min后置于剛玉坩堝內,放入管式爐于空氣氣氛以5℃/min的速率升溫到1 200℃并保溫8 h,之后以5℃/min的降溫速率隨爐冷卻,得到Ba3Y2(BO3)4:Yb3+/Er3+上轉換發光材料。

表1 Ba3Y2(BO3)4:zYb3+/0.01Er3+熒光粉原料配比(物質的量比)
使用D/MAX 2550型X射線衍射儀(XRD)對合成的Ba3Y2(BO3)4:Yb3+/Er3+樣品進行物相分析,掃描范圍10°~80°,掃描速度8°/min。使用配有X射線能譜分析儀的TESCAN MIRA型掃描電鏡(SEM)對熒光粉進行形貌與元素分析。使用PerkinElmer Lambda950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對樣品進行可見?近紅外漫反射測試,參比物為BaSO4,測試范圍400~1 200 nm。使用愛丁堡FLS980熒光光譜儀對材料進行上轉換發光光譜測試,掃描范圍500~750 nm。使用Fluorolog?3?Tau and deltaflex熒光光譜儀對材料進行變功率上轉換光譜測試。
Ba3Y2(BO3)4屬于正交晶系,具有Pnma空間群,晶胞參數a=0.768 0 nm,b=1.651 52 nm,c=0.900 9 nm,其晶體結構如圖1所示。Ba3Y2(BO3)4的結構框架由3組Y(Ba)O8變形多面體和三組BO3平面三角形組成。其中Ba2+與Y3+在3種陽離子位點上混排,Y3+在Y(Ba)1位、Y(Ba)2位和Y(Ba)3位置上的占位率分別為40.51%、69.39%和24.79%,平均Y(Ba)?O距離為0.233 7 nm[9]。Ba2+(r=0.142 0 nm)與Yb3+(r=0.098 5 nm)、Er3+(r=0.100 4 nm)的離子半徑和價態相差較大,因此,在摻雜過程中Yb3+、Er3+傾向于取代離子半徑相似的Y3+(r=0.101 9 nm)。

圖1 Ba3Y2(BO3)4晶體結構示意
圖2為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的XRD圖譜。樣品的衍射峰與Ba3Y2(BO3)4標準卡片(PDF#48?0307)相匹配,其中PDF卡片的衍射角信息只給到了57.114°。使用Jade 6.5軟件計算得到了系列材料的結構參數,結果如表2所示。隨著Yb3+摻雜量增加,晶格常數呈減小趨勢,但變化幅度并不大,與XRD衍射圖結果相一致。這是由于Yb3+、Er3+與Y3+離子半徑差異很小,Yb3+、Er3+的摻雜給基質帶來的晶格畸變程度小,利于進行高濃度的摻雜。

表2 不同Yb3+摻雜量樣品結構參數

圖2 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XRD圖譜
圖3(a)為Ba3Y2(BO3)4:0.05Yb3+/0.01Er3+樣品的SEM圖像。由于固相法合成的溫度較高,樣品粒徑較大,約為5 μm,呈現出不規則形貌。此外,使用能譜儀對熒光粉的元素分布進行分析,結果如圖3(b)~(g)所示,Ba、Y、B、O元素在樣品中呈現均勻分布,Yb、Er含量較低導致信號較弱,但仍可以觀察到Yb、Er在Ba3Y2(BO3)4基質中呈現出均勻分布,利于樣品的發光均勻性。

圖3 樣品形貌及元素分布
對Ba3Y2(BO3)4:0.15Yb3+/0.01Er3+樣品進行了可見?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測試,結果見圖4。樣品存在4個吸收峰,分別來源于Yb3+、Er3+的能級躍遷,說明Yb3+、Er3+成功進入基質晶格。樣品在486 nm、521 nm、655 nm處 的 吸 收 峰 分 別 來 源 于Er3+的4I15/2基 態向4F7/2、2H11/2、4F9/2激發態的能級躍遷。Yb3+只存在2個能級,Yb3+的2F7/2→2F5/2能級躍遷使其在980 nm具有較大的吸收截面[10],因此在872~1 053 nm范圍表現出一個強峰。Er3+的4I15/2→4I11/2的能級躍遷產生的吸收峰也在980 nm附近,與Yb3+存在吸收帶重疊,利于Yb3+向Er3+進行能量傳遞。

圖4 Ba3Y2(BO3)4:0.15Yb3+/0.01Er3+樣品的可見?近紅外漫反射光譜
為了探究敏化劑Yb3+與材料上轉換發光之間的關系,對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在980 nm激光激發下進行了上轉換光譜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樣品在可見光波段存在綠色和紅色2個發射帶,綠光發射帶包含523 nm、539 nm、554 nm和565 nm共4個發射峰。晶體對稱性較低,容易引起能級劈裂[11]。Er3+離子2H11/2→4I15/2躍遷分裂成523 nm、539 nm處2個發射峰,4S3/2→4I15/2能級躍遷時也產生了554 nm、565 nm處2個發射峰。662 nm處的紅光發射峰來源于Er3+離子4F9/2→4I15/2的能級躍遷。
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示紅光、綠光發射強度隨Yb3+摻雜量的變化,算得不同摻雜量下的紅光、綠光波段發射峰的積分面積,如圖5(b)所示。Yb3+摻雜量由0增加到0.05,敏化作用使材料對980 nm激發能量的吸收增強,并且有更多Yb3+產生向Er3+的能量傳遞,樣品發光強度逐漸增加。Yb3+摻雜量超過0.05后,隨著濃度進一步增加,發光強度開始下降。這是Yb3+與Er3+離子間距減小,導致Er3+和Yb3+之間的交叉弛豫增強引起濃度猝滅[12]。紅色、綠色發射強度比隨Yb3+摻雜量的變化如圖5(c)所示,隨Yb3+摻雜量增加,樣品的紅/綠光強度比逐漸由1.668增加到14.770,樣品發光顏色逐漸由綠色轉為紅色。這是Yb3+與Er3+離子間距逐漸減小,促進了反向能量傳遞(EBT)過程,猝滅了綠光發射的同時增強了紅光發射[13]。Yb3+、Er3+共摻雜的Y6O5F8[12]、Y2O3[14]、GdF3[15]等上轉換材料也出現過此類Yb3+摻雜濃度不同導致的顏色變化現象。

圖5 980 nm激光激發下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上轉換光譜測試
圖6為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的CIE坐標及實際發光照片。Yb3+摻雜量從0變化到0.35的過程中,662 nm的紅光發射峰較綠光發射峰一直占主要成分。黃光可以由綠光與紅光混合得到,但由于綠光與紅光相比具有更高的散射效率,當較低比例的綠光與較高比例的紅光混合時,使用肉眼觀察到的發光顏色仍為綠色[16]。發射顏色坐標(CIE)[17]是材料發光性能的重要指標,使用CIE色度圖和色度坐標可以更加直觀地展現樣品實際的發光顏色。使用CIE 1931軟件基于發射光譜對樣品的CIE色度坐標進行了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隨著Yb3+摻雜量由0增加到0.35,CIE坐標逐漸由(0.403 0,0.589 6)變化到(0.590 6,0.406 3),即圖6(a)中點1~5,樣品發光顏色呈現由綠色向紅色大范圍轉變,與圖6(b)所示實際肉眼觀察到的樣品顏色變化一致。

圖6 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CIE坐標及實際發光照片

表3 Ba3Y2(BO3)4:zYb3+,0.01Er3+系列樣品的CIE坐標
基質材料不同時,上轉換發光的機理可能存在差異。為了探究材料的上轉換發光機制,選取發光強度最大的Ba3Y2(BO3)4:0.05Yb3+/0.01Er3+為對象進行了變功率光譜測試,結果如圖7所示。功率從100 mW逐漸增加到287 mW的過程中,綠色、紅色發射峰的峰強逐漸增大。上轉換發光強度I與泵浦功率P之間存在非線性依賴關系,可表示如下[18]:

式中n為發光過程所需激發光子數。以一次函數擬合激發功率與積分光強的對數圖,得到的斜率即上轉換發射所需要的光子數。分別求得517~542 nm、542~569 nm綠色波段和639~693 nm紅色波段發射峰積分面積,對應的發光強度?功率對數圖如圖7(b)所示,擬合得到由Er3+的2H11/2→4I15/2、4S3/2→4I15/2躍遷產生的539 nm、565 nm綠光發射峰的斜率為1.494、1.688,Er3+的4F9/2→4I15/2躍遷產生的662 nm處的紅光發射斜率為1.547,說明綠色與紅色發光都為雙光子過程。由于交叉弛豫效應和非輻射躍遷產生能量損失,實驗得到的斜率值通常小于2[19]。

圖7 Ba3Y2(BO3)4:0.05Yb3+/0.01Er3+樣品發光光譜及功率?發光強度對數圖
在確定綠光、紅光發射均為雙光子過程的基礎上,給出了Ba3Y2(BO3)4:Yb3+/Er3+在980 nm激發下的上轉換發光機制的示意圖,見圖8。使用980 nm激光對樣品進行激發,大量的Yb3+離子吸收近紅外光子,從2F7/2基態被激發到2F5/2能級;接著,Yb3+離子通過能量轉移過程(ET1)將相鄰的Er3+離子從4I15/2基態激發到4I11/2能級。Er3+還可通過基態吸收過程(GSA),直接吸收近紅外光子,由4I15/2基態能級躍遷到4I11/2能級。相鄰的Yb3+離子通過二次能量轉移(ET3)將處于4I11/2能級的Er3+進一步激發到更高的4F7/2能級;同樣地,Er3+可以通過激發態吸收過程(ESA1),吸收一個近紅外光子,實現4I11/2到4F7/2能級的躍遷。電子從4F7/2能級發生無輻射弛豫到2H11/2和4S3/2能級,2H11/2、4S3/2能級電子躍遷到4I15/2基態,分別產生523、539 nm和554、565 nm的綠色發射。4F7/2能級上的電子可通過與Yb3+間的反向能量傳遞(EBT1)過程躍遷到4I11/2能級。4I11/2能級的電子發生無輻射弛豫到4I13/2能級,接著通過相鄰Yb3+離子的能量傳遞過程(ET2)進一步被激發到4F9/2能級。Yb3+與Er3+還存在另一種反向能量傳遞(EBT2)過程,Er3+的4S3/2能級電子將能量傳遞給Yb3+后躍遷到4I13/2能級,和EBT1一樣都是材料發生發光顏色轉變的重要過程[20]。4I13/2能級上的電子也可以通過激發態吸收過程(ESA2),吸收近紅外光子躍遷到4F9/2能級;4S3/2能級電子通過無輻射弛豫到4F9/2能級。隨后,4F9/2能級的電子輻射弛豫到4I15/2基態,并發射出662 nm的紅光。

圖8 Ba3Y2(BO3)4:Yb3+/Er3+的上轉換發光機制簡化能級圖
1)Yb3+、Er3+離子的摻雜未引入雜相,高溫固相法合成了純相Ba3Y2(BO3)4:Yb3+/Er3+熒光粉。Yb3+、Er3+摻雜量分別為0.05、0.01時,熒光粉在980 nm激光激發下達到了最大發光強度。
2)隨Yb3+摻雜量增加,由于Er3+→Yb3+的能量傳遞過程增強,樣品紅色發光比例增加,整體發光呈現由綠色→黃色→紅色的變化趨勢。
3)980 nm激光激發下,Ba3Y2(BO3)4:Yb3+/Er3+熒光粉的綠色和紅色發射均為雙光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