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旋 陳燕華 張程赪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疾病,其起病隱匿,病情較長且呈遷延性進展,好發于青壯年人群,不易治愈且復發率高,可造成患者感知覺、情感、思維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障礙,甚至造成精神殘疾,是全球負擔最大的第9位疾病[1]。其發生與個性特征、生理(神經遞質異常、遺傳)、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有關,且尚無特效藥醫治,非典型類抗精神病藥物是目前該癥最主要治療方式,以控制患者急性發作期癥狀為主,常見的有氟哌啶醇、利培酮等[2]。急性發作期患者通常表現出幻覺、幻聽、妄想、亢奮、概念紊亂等陽性癥狀,而陰性癥狀則以日常行為呆滯、情感淡漠、反應遲鈍、社交功能障礙為主[3]。臨床現階段的藥物可有效控制患者陽性癥狀,但對陰性癥狀的療效并不理想,且使用劑量不當易引發不良反應[4]。尤其針對伴發抑郁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病情更復雜、復發率更高,容易降低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多,因此尋找一種可靠的治療方式對該類患者意義重大[5]。研究發現,哌羅匹隆在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和抑郁癥狀方面療效顯著[6]。哌羅匹隆作為一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通過阻斷和調節中樞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受體達到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適用于多種受體亞型[7]。故本研究將探討哌羅匹隆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狀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粵北第三人民醫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狀患者,納入標準:(1)精神分裂癥的診斷均符合文獻[8]《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2)抑郁癥狀的診斷均符合文獻[9]《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的相關標準;(3)入組前4周內未服用其他抗精神病類或抗抑郁類藥物;(4)入組前3個月內未接受過電休克治療;(5)小學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不耐受;(2)伴有其他精神類疾病(史);(3)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4)嚴重自殺傾向;(5)酗酒史;(6)伴有神經系統慢性疾病者或其他系統嚴重疾病;(7)惡性腫瘤。根據不同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n=53)和對照組(n=47),研究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34~62歲,平均(45.77±5.95)歲;病程5~17個月,平均(8.45±1.33)個月;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總分(89.37±10.62)分。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32~65歲,平均(44.62±5.05)歲;病程6~16個月,平均(8.82±1.76)個月;PANSS總分(88.95±10.93)分。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2周的清洗再入組,研究組給予鹽酸哌羅匹隆片(商品名:康爾汀,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80217,規格:4 mg/片)飯后口服治療,起始劑量為4 mg/次,3次/d,根據患者的年齡和癥狀及治療效果適當增減劑量,總劑量不超過48 mg/d。對照組給予利培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09,規格:1 mg/片)口服治療,起始劑量 1 mg/d,服用1周內,劑量可逐步加至2~4 mg/d,第2周加至4~6 mg/d。兩組治療期間需均密切監測患者病情,不再給予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均治療8周。
(1)治療總有效率:評定標準根據治療前后患者的PANSS和HAMD評分減少率分為治愈:前者減少率≥75%或后者≥95%;顯效:前者減少率≥50%且<75%,或后者≥70%且<95%;有效:前者減少率≥25%且<50%,或后者≥30%且<70%;無效:前者減少率<25%或后者<30%。減少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100%,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PANSS:該量表包括陽性量表(P)、陰性量表(N)、一般病理癥狀量表和總分,分別為49、49、112和210分,得分越高各癥狀越嚴重[10],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評價1次。(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用該量表評價患者抑郁癥狀,共分為7類因子,包括軀體性焦慮18分,體重減輕2分,認知障礙22分,日夜變化2分,阻滯14分,睡眠障礙6分,絕望感12分,分數越低抑郁癥狀越輕[11],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評價1次。(4)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估,SDSS共計10條項目:職業和工作、婚姻職能、父母職能等,其中無缺陷計0分,有輕微缺陷計1分,有嚴重缺陷計2分[12],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評估1次。(5)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的患者便秘、失眠、嗜睡、體重增加、肌強直等發生例數,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由SPSS 21.0分析處理,PANSS及社會功能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而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0.5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 72.34%(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PANSS總分、陽性量表分、陰性量表分、一般病理癥狀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各項指標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其中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 一般病理癥狀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7) 26.82±4.62 17.64±3.26* 28.77±4.49 20.93±3.13* 35.63±5.42 28.53±4.32* 88.95±10.93 65.82±7.32*研究組(n=53) 26.87±4.36 13.56±3.83* 28.83±4.15 16.85±3.05* 35.82±5.48 23.46±3.77* 89.37±10.62 58.39±7.73*t值 0.056 5.753 0.069 6.584 0.174 6.216 0.194 4.934 P值 0.956 0.000 0.945 0.000 0.862 0.000 0.846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其中研究組軀體性焦慮、認知障礙、睡眠障礙、絕望感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軀體性焦慮 體重減輕 認知障礙 日夜變化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7) 14.77±3.42 10.27±2.66* 1.69±0.33 1.14±0.25* 16.48±2.53 14.15±2.53* 1.88±0.42 1.12±0.21*研究組(n=53) 14.59±3.16 5.62±1.53* 1.71±0.27 1.13±0.21* 16.20±2.27 8.44±1.74* 1.84±0.35 1.08±0.14*t值 0.274 10.538 0.329 0.215 0.580 12.987 0.514 1.106 P值 0.785 0.000 0.743 0.830 0.564 0.000 0.609 0.272

表3 (續)
治療前,兩組患者SDS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DS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其中研究組的職業和工作、社會性退縮、興趣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其他維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DSS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DS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職業和工作 婚姻職能 父母職能 社會性退縮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7) 1.57±0.23 0.64±0.14* 1.34±0.36 0.57±0.12* 0.88±0.23 0.17±0.03* 1.39±0.26 0.69±0.18*研究組(n=53) 1.58±0.31 0.34±0.07* 1.33±0.33 0.54±0.10* 0.87±0.21 0.16±0.02* 1.38±0.28 0.42±0.11*t值 0.185 13.291 0.145 1.348 0.226 1.935 0.185 8.913 P值 0.854 0.000 0.885 0.181 0.822 0.057 0.854 0.000

表4 (續)

表4 (續)
研究組便秘、失眠、嗜睡、體重增加、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 23.40%(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精神分裂癥尚無根治方法,臨床主要以藥物控制癥狀,限制其發展為首要目標,合并抑郁癥狀的精神分裂癥相較普通精神分裂病情更為復雜,因此治療要求更高[13]。近年來該癥的治療得到顯著進步,多種治療方式均能控制患者大部分臨床癥狀,但通常療效短暫、易復發且過度的鎮靜導致不良反應較多[14]。因此,臨床應對合并抑郁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探索,以提高其療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及社會功能。
本研究選取哌羅匹隆與利培酮進行比較研究,哌羅匹隆屬于丁酰苯類藥物,可通過選擇性拮抗D2受體和5-HT受體抑制精神疾病患者典型的行為異常和興奮癥狀,加強前額葉皮質多巴胺的足量釋放,使其轉化為甘氨酸,且不會影響患者內分泌,還可作用于患者的慢性癥狀,且錐體外系反應較小[15]。利培酮主要通過對去甲腎上腺素及5-HT系統的協同作用,以達到精神分裂癥癥狀控制的治療目的,其作為苯丙異惡唑的衍生物,選擇性較高,不會增加錐體外系反應,缺點是藥量較難掌握,療效與藥量的比例并不固定,而過量使用還會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和面癡、動作緩慢等其他不良反應,安全性有待提高[16]。本研究結果顯示,哌羅匹隆的治療總有效率90.57%,顯著高于利培酮的72.34%(P<0.05);治療后PANS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利培酮(P<0.05),HAMD評分中軀體性焦慮、認知障礙、睡眠障礙、絕望感均低于利培酮(P<0.05),SDSS評分中職業和工作、社會性退縮、興趣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及總分均顯著低于利培酮(P<0.05),表明哌羅匹隆對患者精神癥狀的改善效果優于利培酮,二者均能改善患者抑郁癥狀和社會功能,但哌羅匹隆效果更甚,這與鄧廣等[17]關于哌羅匹隆、利培酮均能改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但哌羅匹隆在社會退縮、興趣關心等方面效果更佳的研究報告一致。這得益于:首先利培酮具有較強的5-HT2A受體拮抗作用,可促進前額葉皮層的DA釋放和大腦乙酰膽堿釋放,還可通過邊緣系統D2受體阻斷達到傳導抑制和調節陽性癥狀的目的,但利培酮的傳導抑制作用不及哌羅匹隆,故PANSS的改善效果稍弱,療效稍差[18]。其次哌羅匹隆主要作用于中腦邊緣系統,對下基底節幾乎不涉及,因此對多巴胺通路阻滯較少,進而實現抗抑郁功效。同時哌羅匹隆的優勢還體現在對α1受體、組胺H1受體具有較小的親和力,因此治療效果受到的干擾較小,其通過拮抗受體發揮抗抑郁功效,單針對抑郁癥的治療,還可增加其他抗抑郁類藥物的治療效果[19]。既往研究發現,如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會增加患者抑郁癥狀,干擾患者精神及生理狀態,且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性,因此合理的選藥應綜合療效及安全性多方面考慮[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便秘、失眠、嗜睡、體重增加、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40%(P<0.05),這與既往其他學者的研究報告不一致,如謝焱等[21]報道發現二者治療老年期首發精神分裂癥的療效相當,且不良反應比較并無差異,也可能與該結果受藥物劑量、患者疾病階段及年齡階段不同等因素影響有關,故后期還需增加樣本量,調整藥物劑量,延長隨訪時間做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哌羅匹隆可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狀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社會功能,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