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俏華
近年來,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轉變和推行,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二胎、三胎,導致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瘢痕子宮妊娠屬于高危妊娠,這類孕婦既往可能接受過剖宮產、子宮肌瘤切除、子宮畸形校正等手術,妊娠期間子宮瘢痕部位逐漸薄弱,甚至發(fā)生破裂,威脅母嬰安全[1]。在臨床工作中,部分孕婦和醫(yī)師考慮到嬰兒安全及子宮破裂情況,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后往往會選擇重復性剖宮產,但多次剖宮產操作會顯著增加產后出血、感染、前置胎盤、盆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風險[2]。因此,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鼓勵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女性進行陰道試產對改善近遠期預后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瘢痕子宮妊娠女性子宮頸條件受限,引產期宮縮不協調,延長產程,增加不良母嬰結局的發(fā)生率。有報道指出,宮頸成熟程度是影響引產結局的關鍵因素,使用催產素干預能夠有效促進宮頸成熟效果,誘發(fā)子宮收縮[3]。為了進一步觀察催產素在瘢痕子宮妊娠產婦經陰道分娩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觀察了催產素對這類產婦的引產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高州市中醫(yī)院進行分娩的90例瘢痕子宮妊娠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單胎妊娠;胎位正常;距離上次剖宮產術時間>2年;瘢痕愈合良好,無瘢痕缺陷;胎膜早破;臨床資料齊全;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存在陰道分娩禁忌證;肝、腎、心、肺功能不全;估計胎兒體重≥4 500 g;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凝血功能異常;合并急、慢性感染。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5)和觀察組(n=45)。對照組年齡25~38歲,平均(33.15±3.52)歲;孕周37~40周,平均(39.11±0.43)周;體重指 數 20.4~25.6 kg/m2, 平 均(23.15±0.73)kg/m2。觀察組年齡24~40歲,平均(33.92±3.64)歲;孕周37~41周,平均(39.25±0.47)周;體重指數20.1~25.5 kg/m2, 平 均(23.04±0.76)kg/m2。 兩 組年齡、孕周、體重指數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產婦及家屬對分娩方式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分娩管理干預,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導樂護理、體位指導及圍產期基礎管理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予以靜脈滴注催產素,采用縮宮素注射液(成都市海通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51021981,規(guī)格:1 ml∶10 IU)干預,具體方式如下: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2~6 h未臨產的產婦,使用濃度0.5%的縮宮素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即把 2.5 IU 縮宮素注射液與 500 ml 0.9% 氯化鈉溶液充分混合后靜滴,滴速設定為8滴/min,觀察產婦是否出現規(guī)律宮縮,若出現規(guī)律宮縮,則保持該滴速,若未出現規(guī)律宮縮則每隔15 min增加4滴/min的滴速,最高滴速≤40滴/min。滴注結束后,若產婦仍無規(guī)律宮縮出現,則將縮宮素注射液濃度調高至1%,即把5 IU縮宮素注射液與500 ml 0.9%氯化鈉溶液充分混合靜滴,滴速不變,連續(xù)滴注12 h后若無規(guī)律宮縮出現則停止滴注。若24 h內產婦未能主動分娩,則選擇其他方式進行分娩。
(1)分娩方式:比較兩組分娩方式,包括陰道自然分娩、中轉剖宮產。(2)產程時間:比較兩組產程時間,包括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第三產程時間及總產程時間。(3)宮頸成熟度:采用宮頸Bishop評分量表評估兩組產婦宮頸成熟度,該量表主要從宮口開大程度、宮頸管消退程度、先露位置、宮頸的硬度、宮口的位置5個維度進行評估,滿分為13分,評估分值越高說明產婦宮頸成熟度越好[4]。(4)新生兒Apgar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兩組新生兒5 min Apgar評分和產后出血量。其中Apgar評分主要從呼吸、膚色、肌張力、心率、喉反射5個維度進行評估,每個維度評分0~2分,滿分為10分,Agpar評分<8分為新生兒窒息。(5)不良母嬰結局:比較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子宮破裂、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會陰裂傷。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中轉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例(%)]
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程時間比較[min,(±s)]

表2 兩組產程時間比較[min,(±s)]
組別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 總產程觀察組(n=43) 325.84±75.24 69.81±7.79 6.74±2.26 402.25±89.16對照組(n=36) 437.54±106.34 78.66±13.54 8.92±3.77 517.60±121.37 t值 5.451 3.631 3.174 4.861 P值 0.000 0.001 0.002 0.000
干預前,兩組產婦Bisho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產時,觀察組產婦Bishop評分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新生兒5 min 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宮頸成熟度、Apgar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s)

表3 兩組宮頸成熟度、Apgar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s)
Apgar評分(分)干預前 臨產時觀察組(n=45) 4.02±0.96 7.13±1.52 225.76±62.74 8.54±0.72對照組(n=45) 4.08±0.92 5.64±1.16 267.84±80.37 8.32±0.89 t值 0.303 5.227 2.769 1.289 P值 0.763 0.000 0.007 0.201組別 Bishop評分(分) 產后出血量(ml)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母嬰結局比較[例(%)]
剖宮產是婦產科最常見的分娩方式之一,在拯救急危重癥產婦生命安全、改善母嬰結局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隨著剖宮產率的不斷增加,與之相關的遠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逐漸升高,其中以瘢痕子宮最為常見[5]。瘢痕子宮妊娠期間,隨著孕周的增加,孕婦子宮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甚至導致自發(fā)性子宮破裂的發(fā)生[6-7]。有資料顯示,瘢痕子宮產婦進行陰道試產時子宮破裂的發(fā)生率為0.2%~1.5%[8]。美國婦產科醫(yī)師學會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指南中指出,瘢痕子宮妊娠孕周>40周的產婦陰道試產成功率明顯降低,并且發(fā)生子宮破裂的風險更大[9]。因此,針對瘢痕子宮妊娠者適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方式進行引產對保障母嬰安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催產素是一種人工合成或從動物垂體中提取的一種肽類激素,在引產、催產、治療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也是目前瘢痕子宮妊娠產婦陰道試產時的主要藥物選擇之一[10-12]。研究指出,催產素可激活受體鈣通道,進而釋放肌漿網鈣離子,促進子宮規(guī)律收縮,并且能夠刺激子宮平滑肌,提高子宮收縮頻率和力量[13-15]。魏本雪等[16]研究表明,靜脈滴注催產素可促進產婦宮頸成熟,縮短產程時間,提高引產成功率和陰道自然分娩率。臨床認為,瘢痕子宮妊娠引產的效果與宮頸成熟程度密切相關,宮頸條件發(fā)育不成熟,會明顯增加引產難度和分娩風險。在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分娩管理干預,觀察組聯合應用縮宮素注射液靜滴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陰道分娩率高于對照組,中轉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臨產時,觀察組產婦Bishop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催產素在瘢痕子宮妊娠產婦陰道試產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促進宮頸成熟和陰道分娩,縮短產程時間,這在董文輝等[17]研究中也得以體現。
近年來,關于催產素使用不當導致子宮破裂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這也導致催產素在瘢痕子宮妊娠產婦引產中的安全性存在爭議[18-19]。于皓等[20]研究指出,催產素使用不當、瘢痕子宮是導致孕婦發(fā)生子宮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母嬰結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催產素在瘢痕子宮妊娠產婦中的應用安全性較好,不會增加不良母嬰結局的發(fā)生。另外,觀察組產后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產婦成功分娩后,胎盤會與子宮分離,血竇開放,導致產后出血現象,而催產素有助于提高子宮收縮能力,減少產后出血風險。
綜上所述,催產素在瘢痕子宮產婦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有助于提高產婦陰道分娩率,促進宮頸成熟,縮短產程時間,減少產后出血,且具有良好的用藥安全性,值得臨床實踐應用推廣。